Quantcast
Channel: 天堂电影小组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活埋》:电影外包装的革命性创举

$
0
0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叙事模式的丰富、蒙太奇手法的变换运用、特效技术的变革,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很多人振臂高呼:故事才是电影永久的核心,从而反对部分过于花哨的、非剧情推展所必须的表现手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故事的内容和内涵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要不为何《妈妈再爱我一次》在现在看起来就觉得那么做作呢?那么,讲述模式和表现技巧为什么不能跟着变化呢?既然内在都已经从矿泉水升级成矿物质水了,外包装怎么还写着自来水呢?《活埋》无疑在求变思潮冲击下尝试的一次电影外包装的革命性创举。

 

 

  《活埋》的故事内核依然是耳熟能详的恐怖主义。“恐怖主义”这个名词出现在“9·11”以后,但这一类型的文艺作品却早已出现。这类电影的开山鼻祖究竟是哪部作品,现在已然无从考证。但回想起来,人生中所看到的大部分电影,但凡是出现善与恶的对峙的,大多数都可以归入恐怖主义的范畴之内。好莱坞电影里特别喜欢出现的个人英雄主义,其实大多发生在恐怖主义得以实施的基础之上。在这些电影中,恐怖分子大多很傻很天真,而某些人士,也许是警察也许是受害者,却总是很强很暴力。于是影片的结局也就完全可以从头预测到尾了。

 

  同样是关于恐怖主义的电影,《虎胆龙威》讲的是猛男只身斗恶匪,展示的无非是老生常谈但老百姓爱看的美式孤胆英雄;《坚强的心》讲的是猛女寻夫,正面表现了这位“悍”妇的勇敢与坚定,侧面反映了前线记者的生存现状;《活埋》则将目光瞄准了恐怖主义的直接受害者。不幸的是,《活埋》里的受害者不是超级英雄,也不是孤胆奇侠,所以,他既不可能破棺而出,手刃施害人,亦不可能匡扶正义,消灭恐怖组织,只能默默等待救援人员、恐怖分子或是基督耶稣的到来。

 

 

  作为一位几乎毫无名气的制片人和导演,罗德里格·科特斯请来大牌明星助阵的可能性不高。而请一个二流明星出演一场B级味儿十足的动作戏,又绝不是这位一心想要在好莱坞闯出点名堂的西班牙导演所希望做的。那么,像M·奈特·沙马兰刚杀入好莱坞一样出奇制胜就是罗德里格·科特斯的出路。从影片呈现出来的效果看,《活埋》确实在电影表现形式上做到了前无古人的境界——无第二人物出镜、无第二场景出现。而这些,之前的局限空间电影从来没有做到过——《电锯惊魂1》虽然经典,但并不完全局限于密室中,《心慌方》就更不用说了,不但方块空间有无数多个,连功能都不带重复的;《狙击电话亭》的镜头全在电话亭外绕来绕去,《终极面试》、《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虽然大部分时间困在局限空间里,却是典型的群英荟萃;就连大名鼎鼎的《足迹》,也得拉来两个明星才能确保在单一的空间内撑开场面。而《活埋》仅仅凭借瑞安·雷诺兹的个人表演,甚至连回忆都没有,就能够把整场戏唱完,而且还唱得颇为扣人心弦。你可以不承认瑞安·雷诺兹的演技,却无法否认克里斯·斯帕林的功力。单从这一点上看,《活埋》就比《127小时》要高出一个境界。如果《活埋》能够做到一镜到底,不用蒙太奇,那么它必将成为连后人都无法超越的真正的“三无”电影。

 

  在我看来,《活埋》单凭在表现形式上的创举,就完全可以也应该在电影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笔,更何况影片还有着值得玩味又发人深省的内涵。而在这一切面前,那些对于电影BUG的指责——比如打火机如何能撑那么久,手机电池怎么那么耐用,地下怎么还有蛇之类的等等,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就是骨头里挑鸡蛋。你怎么不问:棺材里为何还有个摄像机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