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天堂电影小组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你为什么要把女人拍得那么倔强?

$
0
0

 

      昨天和朋友闲聊,他上周刚看了《观音山》,自顾自地憋不住就要神侃:“原来范冰冰是个小三范儿,这回颠覆了,改走蕾丝路线了,她和妞舌吻得那么起劲。现实生活也保不齐就是个T”

 

 

      当然,他也就那么一说,但我想了很多;好些朋友总爱拿电影当真事,爱拿段子当真相,爱拿马甲当真人。

 

      那末,其实我有个问题——看到雪佛兰你就以为他随时可能站起来?看到路边有大婶呕吐你就以为她意外怀孕?看到霍普金斯吃西餐你就以为他吃着邻居的肝?

 

      如果真这样,那中国电影分级制度的落实,还真是不怪相关部门滞后,全因为你、你、你、还有你,心智不成熟哇!

 

      且放下电影分级,接着说范冰冰的舌吻。

 

>>>>>>>>>事关重大的分割线<<<<<<<<<<<<<<<<<


    其实我特别喜欢《观音山》里的范冰冰,不仅因为她也来自城乡结合部,更因为她倔强。


    倔强,这个词一般都用来形容小男孩或者女人,男人往往只能在小时候享受这个词(白先勇、张国荣、林奕华除外),但女人的一辈子,随便抽出哪个时间段,从萝莉到熟女都可以用倔强来形容。


    男人敏感脆弱的权利,以及对世界背离的资格终结于童年。女人却可以任性倔强一辈子;这在我看来是一种不尊重,不是对男人情感的无视,而是对女人自尊的绑架。


    这种绑架有时是男人的一厢情愿,有时也是女人一种甘愿,女人陷入爱河后,喜欢被俘虏着、宠爱着,这与不尊重就无关,而只关乎于爱情。



    但在《换子疑云》中,把柯林斯女士送进感化院的一位官员,直截了当地讲:“你的身上肯定出了什么问题,因为你是一个独立的女人。”可见女性的独立与坚强,在主流价值观下是无法被理解和接受的。


    而官员口中所谓的“独立”,也正是我们常常怀有某种亲昵感情表述出来的——倔强,用以冠名某个我们认为可爱又较真任性的女人,为什么不直接选用某些男性词汇或中性词汇来进行修饰?(如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等。)因为这惯常是女人被以为或自以为缺少的一种品质和特征。

 

    正因为这种刻板印象,当男人直面女人的坚强、隐忍时,往往会产生很大疑惑,倘若二人是亲近的关系,男人会忍不住想调侃奚落两句;如果二人是疏远的关系,男人会赞佩叹服两句,但心中仍不以为然。


    除非男人是小男人,女人是老女人,此时的夸赞确实发自肺腑,但老女人在小男人心中,全乎是个男人的形象,这种佩服的感觉,已经不是立于某一性别,而来自二人的身份及原始积累的对比。

 


    如《圣女贞德》——这个未上过学的法国农家少女,传说中她坚毅果敢抵抗英国侵略者,因受神灵庇佑,而战力超群,又宁死不屈,在法国鲁昂广场被侵略者烧死;后来她又被追认为圣徒,成为人们供奉的偶像,但在她成为偶像之时,她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性别特质,没人觉得她是女人;


    但很有趣的一点就是,被我国追认为烈士的西北农家少女——刘胡兰,因为没有神灵庇佑,死于铡刀之下,后来获赠一句隽语:生的光荣死的伟大。成为一代又一代家长教育男孩时的托词:“人家刘胡兰一个女孩都不怕死,你个男子汉打针吃药都受不了!”这无疑是对男女平等的一种讽刺。



    正因为主流社会对女人性格有这种微妙的心理预设,让造梦者有机可趁——我们可以从众多影视作品中发现,利用性别反差营造戏剧冲突,这是既老套又喜闻乐见的手段。


    如鬼马的科恩兄弟翻拍《大地惊雷》,最讨巧的地方就是对小女孩马蒂·罗斯的塑造,确定以女孩视角进行叙事开始,兄弟二人就陷入如大海捞针般的选角之路。最后海莉·斯坦菲尔德,从15000个试镜申请中崛起,这起因于她的简单,强硬,像钉子一样强硬。早慧的她表示:“我觉得罗斯是一个很强悍的女孩,她很有个性和主见。”


    那末为什么经过这样的艰难的选角过程,才有一人修成正果?又为什么大多观众会对电影中的这个小女孩惊艳不已,赞叹有加?


    因为现实中,这样的女孩着实不好找——能言善断,又悍不畏死,全乎是一个江湖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这样的早熟与糙气,实在不好塑造。


    如果把这样的心理特征安置在一个成熟女人身上,一定显得蹩脚又古怪,但安置在一个14岁小女孩的身躯中,显得恰到好处,又讨喜又聪明,能够造成这种戏剧效果的人间真相,因为太多的人们都宁愿相信永远不会发生的神迹,而不相信偶尔会发生的奇迹。


>>>>>>>>>>>>>>>>>低调奢华的分割线<<<<<<<<<<<<<<<

 


      塑造电影中倔强的女性角色,让众多导演乐此不疲,这不只为作品增色,还会让观众对导演本尊突生好感——女导演拍,就被尊为救赎;男导演拍,就被誉为同情;你看着他们这样的作品就以为或误以为,他们是多么爱护妇女的人。

 

      其实呢,未必!你别看了张海迪就心生怜悯啊朋友,其实人家只想让你去支持一下票房;你别看了秋菊就悲天悯人啊朋友,其实人家只想普及乡村法律知识;你别看了小倩就感慨万千啊朋友,其实人家只想讲个神神鬼鬼的故事;你别看了朗读者就纠结心疼啊朋友,其实人家只想混个卖座叫好拿个小金人;你别看了黑天鹅就辗转反侧啊朋友,其实人家只想展露下俄罗斯舞蹈。

 

 

    以上讲好多,就是想与大家共同讨论,为什么塑造电影中的女性角色时,只要贴上倔强特质的标签,就会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衍生众多话题?


    当然,这本身就是个无解的命题,我以上说的大多也是以偏概全,以我之心度各位之腹。


见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