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但很少人看到,所以转给咱们时光组的亲们一起来看看,以资娱乐,后作探讨。
【华语影人在欧美】张艺谋简介与《金陵十三钗》
即便国内屡遭拍砖,但张艺谋的影响力仍旧是毋庸置疑的。在国内,他是首屈一指的票房大导,在世界,他是业内公认的电影大师。大家也别着否定我的“大师论”,事实上,以张艺谋在国际上的成就是配得上这个称号的。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张艺谋的国际知名度更多的是仅限于业内与一些电影发烧友,所以,在普通观众渗透上,仍相对有限,即号召力有限。以这个为引,这就是我所要写的《金陵十三钗》,可以这么说,“张艺谋作品”向全球大众渗透正是张艺谋下一步所要筹划的,正如张伟平吆喝道,“《金陵十三钗》将重视国际市场的表现”,除此之外,虽然张伟平没说,但是还是可以感觉到,《金陵十三钗》浑身还透着一股浓厚的奥斯卡野心!在某种程度上,奥斯卡与票房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奥斯卡奖不仅是全球最具艺术声望的电影奖项,同时也是世界最具商业价值的电影奖项。比起像吴宇森那样,直接通过好莱坞大片征服欧美观众,张艺谋显然更适合走奥斯卡这条路。
张艺谋说过,“在奥斯卡面前,谁也别装清高”,我是赞同这个说法的,不管张艺谋有没有奥斯卡情节,我是有奥斯卡情节的。奥斯卡的肯定,不仅代表着电影获得了世界电影最高级别的奖项肯定,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导演知名度的大提升与导演商业价值的大攀升,另外,在奥斯卡公关战的当口,参赛电影的票房也会借着“奥斯卡东风”大热。简而言之,影片获得奥斯卡,既对电影票房本身有促进,对导演名气及商业价值甚至幕后,也有很大的提升。
先来回顾一下,张艺谋早期的欧美征程
1987年~2002年,国际大师地位的累积阶段,成绩如下:
《红高粱》第三十八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菊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大红灯笼高高挂》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秋菊打官司》第四十九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最佳女演员奖(巩俐);
《活着》: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
《一个都不能少》: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我的父亲母亲》: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张艺谋早年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的战绩,不仅是国内导演难以望其项背的,即便放眼国际,同样是成绩斐然,由于三大国际电影节是全球最具艺术分量的电影节,所以可以这么说,仅凭这几座三大电影节的奖杯,张艺谋便足以跻身世界名导的行列。但即便三大国际电影节有很高的艺术分量,但在商业价值上,却远远不及奥斯卡奖。当然,这里不是说三大没有商业价值,事实上,大量的艺术影片参赛三大国际电影节,除了是导演为了争夺名誉外,更多的是片商想通过三大的肯定吸引海外版权商与抬高版权价格。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张艺谋也曾两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段时间内,李安入围了两次,陈凯歌入围一次),但影片的票房并没有太高。从这里可以看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其实对北美票房的帮助不大。不过,由于亚洲影片获最佳外语片的影片相对较少,所以,《入殓师》拿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之后,日本重映大丰收,香港、台湾等地大卖。
回到票房上来
这是这段时间里,张艺谋电影的北美票房
《菊豆》198万美金 《大红灯笼高高挂》260万美金, 《秋菊打官司》189万美金,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208万美金,《一个都不能少》59万美金 ,《我的父亲母亲》128万美金
2002年~2006年,搭“武侠顺风车”,险些攻下商业重镇
《英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十面埋伏》: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
《满城尽带黄金甲》:奥斯卡最佳服装提名
不管有没有跟风,不可否认的是,张艺谋武侠三部曲的奥斯卡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卧虎藏龙》影响的。即便《英雄》与《十面埋伏》在国内惨遭恶评,这两片在欧美仍旧获得一边倒的好评(这里不讨论影片究竟是不是烂片)。也正因为如此,这三部片所获的冲奥待遇是逐步提高的。只不过,获得绝佳上映日期与公关保证的《黄金甲》最终因为评论不及预期而败下阵来。
来看三部片子的票房
《英雄》北美票房5371万美金,全球票房1.77亿美金
《十面埋伏》北美票房1105万美金,全球票房9286万美金
《满城尽带黄金甲》北美票房656万美金,全球票房7857万美金
可以看到,这三部影片在商业上十分成功的,只不过,是逐年递减的。“顺风车”的势头只是暂时的,特别是《无极》之后造成的影响。三次操刀武侠片,最终没有抓住时机,不能说是张艺谋的一个遗憾。毕竟“武侠热”的机会是十分难得的,因为全世界只有我们可以拍好武侠片,但是拍文艺片与商业大片比我们强的比比皆是。
拿《三枪拍案惊奇》与《山楂树》玩票的时期跳过
来看看《金陵十三钗》
受张伟平“汤姆克鲁斯不是一线”的影响,我也曾一度认为,该片的男主会在帕西诺,德尼罗,汉克斯,诺顿中产生,因为,在好莱坞的地位比克鲁斯一线的就那些比他年长的老演技派们。现在的北美市场早已过了只看明星的阶段,但能一出山,就有绝对话语权,就有大规模上映保证,同时敢叫高片酬的也就那么几个。《金陵十三钗》虽然是商业气息浓厚的战争大片,但毕竟是外语片,要想保证拥有一个强大的发行公司,并保证有充足资金进行宣传与充足的院线规模,有上面那强势的几位,应该能较为容易的搞定。这并不是说,我觉得克里斯蒂安贝尔不合适,事实上,我觉得选贝尔相当的精准,一来,角色气场合适,二来,性价比高,三来,要求也相对少一些。若是选择上面那几位所谓的一线,底价高之外,票房分红要求,吃住要求与拍摄时间要求未必是现阶段的华语片难以承受的。但选贝尔,可能在某些发行的保证,相对而言,可能就会弱一些(当然,也不错了,只是相对而言)
欧美市场能否接受华语战争片,暂时还没有先例。所以也就无从而知到时候是直接商业性大规模,还是年底点映后再大规模。但不管怎样,走奥斯卡之路绝对是一条相当稳妥的策略。若大规模不及预期,兴许可以通过口碑或者奥斯卡扳回一城,若先点映后扩大规模,征战奥斯卡绝对是有利于影片票房的。之前我曾说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商业价值并不高(这里暂时不考虑题材是否商业的问题),所以,我大胆的设想,《金陵十三钗》已经不将视野放在了最佳外语片,而是目光聚焦在了主要奖项上。不管最终能不能获奖,倘若能在提名出炉之前,发行公司肯发力为奥斯卡宣传,其实都能对影片票房有一定促进,显然,这需要影片的口碑确实够硬。
之所以觉得《金陵十三钗》透着奥斯卡味,原因如下
1、视野放眼全球,目标全球市场,奥斯卡正是途径之一。
2、影片题材的全球性,与人物传记片一样,二战影片正是奥斯卡主流奖项永恒热衷的题材
3、张艺谋继续操刀十几年如一日的女性抗争类影片,比起大过年看闫妮受虐的《三枪》,皇帝烟花笼罩黑暗,毫无血性的《黄金甲》,《金陵十三钗》的抗争显然是歌颂人性美的。说到这里,就想感慨一下,张艺谋镜头下的女主角是很有质感,倘若影片女主角是个混过欧美市场的熟脸面孔,比如章子怡与巩俐,提名的机会大增,但新人的话,则彻底与奥斯卡无缘。
4、时机的成熟性,奥斯卡评委有5800个评委,他们选片,有人给同情票,有人看熟脸票,有人是粉丝票等等,总之,奥斯卡是颁给最合适的人,而不是最优秀的人,那么,很多时候,评委们是看资历的,如果你是第一次参赛,估计很少评委会买账。但倘若你有过多次失败的经验,有众多粉丝,又有过惊人的成绩,那么意味着你将有很大的优势。所以,以张艺谋这样多的参赛经历,其实是够资历了的(李安为例,喜宴与饮食男女都只是提名了最佳外语片,卧虎藏龙最终提名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11项,并拿了4项,在此之前,西片《理智与情感》也曾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最终《断臂山》拿了最佳导演),另外,张艺谋的电影是极富个性化的,这是有利于积累业内粉丝的,而张艺谋的北京开幕式又曾震惊世界。怎么看,都是国内导演离奥斯卡最近的人。
5、多次参赛后,对参赛规则的熟悉性。奥斯卡的公关战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比赛,既要传统,还要钻技巧。当年,《霸王别姬》败在了看过影片的评委太少,实在令人遗憾,当陈凯歌了解后,《无极》却又风评太差。所以,以这样的经验,张伟平与张艺谋应该会更明白,奥斯卡要什么。即便不是他们做发行,但是他们也可以掌握一些东西。这里也简单说一下,奥斯卡外语片评委是单独列出来的几十个评委,看过的评委才能投票,没看过的不允许投票,同时评审都是保守派的老头居多。所以,像《十面埋伏》这样的商业片其实是不对那些老头的胃口的
6、贝尔拿下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金陵十三钗》又增加了点奥斯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