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兰度的一位公关人员曾经这样描述他:“冷酷,忧郁,高贵.”尽管晚年他很抗拒自己的明星身份,并否认自己的表演才能,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是好莱坞片酬最高的演员.“我待在好莱坞的唯一原因,”他说,“就在于我没有道德勇气去拒绝金钱.”
一部有关他生平的新书声称,他去世时债务缠身,靠社会保障养老金以及从他的老电影中得到的微薄分红过活.混乱、悲剧、辉煌萦绕他一生。曾与他合作过的影星杰克尼科尔森说过,“他给我们带来自身的自由.”
白兰度曾说,“我对演艺事业毫无尊敬.那是懒汉的生活.”有时他的确表现得与懒汉无异,饰演一些与他的才华毫不相称的角色.
他的晚年生活与一连串家庭悲剧连在一起.他儿子克里斯迪安由于杀害妹妹切耶娜的男友而进了监狱.切耶娜后来自杀.白兰度遁世隐居.他偶尔为挣钱出来工作.但是在他的全盛时期,马龙白兰度是一个其他演员可望不可及的演员.
从表演艺术的角度看,白兰度把“方法派”发挥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这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上世纪20年代形成的表演理论,1940年代流传到纽约,而白兰度的表演课老师斯黛拉·艾德勒便是该理论的热心传播者。
方法派强调演员的内心感受,通过了解角色的个性和环境,体会角色的动机和内力,也就是我们平时经常听说的“进入角色”。白兰度不是第一个方法派演员,但当他的专业精神跟合适的角色相遇时,便产生晴天霹雳一般的效果。《欲望号街车》中的考瓦斯基就是这样一个角色:浑身渗透出暴躁、阴沉和性感。23岁的白兰度在百老汇的舞台上塑造了考瓦斯基,27岁又把这个角色搬上了银幕。
学习方法派如同宗教仪式,需要酝酿气氛,但对于白兰度来说,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据他当时的同学和老师回忆,他几乎不需要解释,一点就通。演戏对于白兰度,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宣泄。他一生鄙视表演技巧,其根源在于他从小就需要“表演”。
白兰度的艺术历程,很大程度上符合弗洛伊德的学说。他的父亲是酒鬼,母亲也贪杯,很少给他关爱,尤其是父亲从来没说过一句夸赞他的话。于是他需要伪装真实的自己,套上一张容易为父母接受的“面具”。白兰度曾透露,当他父亲临终时,他很想跟父亲单独呆几分钟,“把他的耳朵撕下来,当着他的面吃掉”。
这就是1950年代最精彩表演的灵感源泉,虽然既不阳光也不幸福。愤恨是永远吞噬白兰度的内心魔鬼,而借助戏剧人物的宣泄则是清除这个恶魔的有效途径。他把自己情感的原始色彩带进了戏中,使得原本颇为高深的方法派表演变得很即兴、很本色、很神经质。权威影评家宝琳·凯尔曾论述道:“作为主角,50年代初期的白兰度没有表演的密码,只有本能。”
这并不是说白兰度属于本色派。他知道表演理论,但对它不屑一顾。他曾经深入生活,为了第一个银幕角色而扎根部队医院好几个星期,但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很多角色简直像在梦游。连他自己也不否认。
生平
20世纪50年代进入电影界后,他曾饰演过许多不凡的角色。
1950年他出演他的第一部影片《The men》,在片中饰演主角;但并未引起人们注意。
1951年马龙·白兰度异军突起, 出演影片《欲望号街车》,他以其独特的厚实沉稳,粗野遒劲的表演风格成功地塑造了流氓无产者斯坦利的形象。他的出色表演使他获得他的第一次奥斯卡奖提名。
接着,在《柴巴达万岁》中饰演墨西哥革命领袖,获第五届嘎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外国男演员奖和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3年,在《恺撒大帝》中扮演安东尼,再次荣获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外国男演员奖和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4年在《码头风云》中扮演一位孤身与黑社会抗争的码头工人,为此他还亲身去体验生活,真正当起一个码头搬运工。他将这个角色饰演得有血有肉,使之成为美国中下层工人的光辉代表。他第三次荣获电影学院最佳外国男演员奖和二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提名。
这四部影片奠定了马龙·白兰度在美国影坛的地位。
在此期间,他在1954年《野性骑手》的表演被认为是“喊出了美国青年一代的心声”。
马龙·白兰度的戏路非常宽广,1957年他在《再见》中扮演一位美军少校,1958年在《幼狮》中扮演一位纳粹军官,1959年在《流浪者》中扮演一位流浪汉,他在这些影片中均有不俗的表现。
20世纪六十年代,他的事业出现了滑坡。一场电影官司使他变得怪癖孤独、沉默寡言,几乎于世隔绝。他变得顽世不恭,成为好莱坞最出名的“浪子”。期间,只有《叛舰喋血记》一片是他的成功之作。他自己创办的电影公司也宣告失败。他几乎在影坛销声匿迹。
他虽未必是“叛逆”角色的先驱,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最能发扬光大的人物。他为自己,也为观众建立一种风格,一种特性,一种典范。它就是以那独树一帜的“反英雄”格调,突破传统,超越常规,在影坛辉煌了十年。很少人能像他那样,既是魅力十足的男性性感象徵,又有令人称道的出色演技。因此他就在影坛“不可一世”般地闪亮了十年。当人们以为他的一蹶不振终将万劫不复时,他却一如传说中的火鸟,神话般地从死亡中复活,由灰烬里再生,以新的荣耀,新的璀璨,新的震惊开始了他影艺生涯的第三个十年。
此后,他又因《萨巴达》、《朱利斯·凯撒》和《狂野的人》而获得三次奥斯卡奖提名。
1970年,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力邀他出演影片《教父》,马龙·白兰度产生极大的兴趣。这部反映美国黑手党家族事业的影片一经上映,立刻引起社会的巨大轰动,被称为是继《公民凯恩》后最伟大的一部电影作品。影片创下非凡的票房收入。白兰度把老一代教父维多.柯利昂演绎得出神入化,入木三分,充分展现他惊人的才华。为此他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金像奖。随后,他又出演《巴黎的最后探戈》、《超人》、《现代启示录》和《干燥的白色季节》等片,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其中,《干燥的白色季节》又一次让他获得奥斯卡奖的提名。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年迈的马龙·白兰度依然演出了颇具水准的影片《唐璜德马科》和《人魔岛》,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他那炉火纯青的演技。
2004年7月1日6点20分马龙·白兰度逝世。享年80岁。根据UCLA医学中心批示,死因是肺部疾病。
作品年表
1950 The Men 男儿本色
1951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号街车
1952 Viva Zapata 萨巴达传
1953 Julius Caesar 凯撒大帝
1953 The Wild One 飞车党
1954 On the Waterfront 岸上风云
1954 Desiree 拿破仑情史(拿破仑与黛丝丽)
1955 Guys and Dolls 红男绿女
1956 The Teahouse of the August Moon 秋月茶室
1957 Sayonara 樱花恋
1958 The Young Lions 百战狂狮
1959 The Fugitive Kind 流浪者
1961 One-Eyed Jacks 独眼龙
1962 Mutiny on the Bounty 叛舰喋血记
1962 The Ugly American 丑陋的美国人
1964 Bedime Story 闺中艳事
1965 The Saboteur(Code Name Morituri) 谍舰
1966 The Chase 凯德警长
1966 The Appaloosa 大西部
1967 A Countess from Hong Kong 香港女伯爵
1967 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 金眼的反映
1968 Night of the Following Day 翌夜
1968 Candy 1968 I Queimada!(Burn!)
1971 The Nightcomers 畸恋山庄
1972 The Godfather 教父
1973 Last Tango in Paris 巴黎最後探戈
1976 The MIssouri Breaks 大峡谷
1978 Superman 超人
1979 Apocalypse Now 现代启示录
1989 A Dry White Season 血染的季节
1995 Don Juan DeMarco 天生爱情狂
2001 You Rock My World(With Michael Jackson)天旋地转
2001 The Score 大买卖(又名:鬼计神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