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危情时速》已经是导演托尼·斯科特第5度和奥斯卡影帝丹泽尔·华盛顿合作了,还记得去年的一部《地铁惊魂》,丹泽尔·华盛顿与约翰·特拉沃塔同场飙戏,将原本平淡无奇的剧情诠释得惟妙惟肖,虽亮点不多,但中规中矩,值得肯定。但这部流畅到教科书级的《危情时速》,似乎并没有给丹泽尔多少发挥的余地,我反倒觉得克里斯·派恩在这部片子里突然变得有点男人味了。
影片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环境都是有理可循的。那么妄图在剧情上找突破口,似乎难于登天。倘若硬拉带扯地增添各种元素,来完善影片的艺术效果,稍有不慎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那么由一桩简单到一条线的火车事故灾难,怎样才能充分地调动起观众的积极性,撩拨心弦,一起感受影片的紧张氛围呢?很显然,只有在剪辑和场面调度上下功夫。导演托尼·斯科特自然是当仁不让的最大功臣,其他的演员,包括主演丹泽尔·华盛顿都是他手上的一枚棋子。可以说,演员们只要正常发挥,感情宣泄一般就已经足够撑起整部影片了。事实证明人不能太胖,尤其是列车员,若当时能追上还未加速的火车,这一切争分夺秒的历险就不复存在了。接下去的一次不成功的救援,白白牺牲掉一名元老级员工,完全吐露出资本家舍命不舍财的丑恶嘴脸。他们始终把利益摆在第一位,照本宣科地迷信理论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千锤百炼的名言,在他们的眼中变得一文不值。一开篇,寥寥数语大致介绍环境背景,基本上就立刻切入了正题。从最小的细节开始埋下伏笔,如同滚雪球一般,最终呈现事故的全貌,没有半点拖沓之嫌。简明扼要,一针见血。从这样的叙事功力上来看,影片已然达到优秀的标杆。
如果说华丽流畅的剪辑全权归功于导演,那么画面的切换效果,摄影师当功不可没。《危情时速》中,画面的主题就是失控后盲目冲撞的无人火车,“速度”绝对是有了,剩下的“激情”得完全靠画面来烘托。大量的航拍镜头,加上近距离快速运镜,两者配搭在一块,互相地来回切换,“生死时速”之感油然而生。背景音乐又锦上添花,如此一来,几乎单薄到赤裸裸的剧情,就很顺利地铺开来。虽早已预知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我还是愿意跟随片中的人物一起来经历这场“危情时速”的洗礼。我对剧中的一段情节尤为记忆犹新,就是开篇不久之后一辆满载学生的火车与777号失控火车的会车过程,两部车就差了一节车厢就几乎要撞在一块了,各种摄影画面从航拍会车,到侧拍火车,再到从火车车厢内部通过玻璃窗的反光和学生们的惊呼,最后再以一段长时间的铁轨俯拍火车底部最为Ending,各种不同角度的画片完美地剪辑在了一起,带给我的是无穷的刺激,和一颗被提起来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