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第一遍看过《生死停留》,首先我的感觉就是头大。虽然影片到最后还是揭晓了悬念,但总觉得它跟一般的悬疑片不同。因为它想传达的主题并不是十分明确:既无关悲喜,也无系善恶。就好像这世界是一片虚无,所有生命只是以一种毫无意义的形式存在。——或许,这才是影片的主题。因为影片百分之九十九所呈现的画面都是虚幻的梦境,佛曰色即是空,难道电影的主题所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佛念?
虽然这部影片看似只是由一场普通的车祸引起,但随着情节慢慢深入,各种悬念让人越来越陷入迷茫不知其所云。原以为这部电影会跟另一部与车祸有关的著名电影《碰撞》(crash)有某种相似之处,比如会有揭露人性冷漠疏离的之类的泛泛教导,但事实是我们只看到了一个行将就木者以幽灵似的身影吟游诗人般地阐述着自己最后的梦境。
因此,这部电影其实只有一位主演,就是亨利自己。而片中其他人物都未能幸免地成为他离开人世前唯一能带走的头脑中的虚影。虽然电影刚开始并没有简单直接地告诉我们这个真相,但是在这过程中有很多值得观察细心的观众去注意的细节和铺垫。而这个过程会直接引向最终的答案,当这场解梦似的游戏最后破解时,或许,每个人心中对这部影片主题的阴霾也会渐渐晴朗。
目录:
1、引子
2、虚实人物对比
3、梦境中的多胞胎或“克隆人
4、可疑的数字:21
5、情有独钟的“海象”
6、熟悉的墙壁
7、镜子,玻璃与幻影
8、无尽的楼梯
9、真相大白
10、最终悬念
下一页:虚实人物对比。
虚实人物对比:
(现实中与亨利在梦里所创造的人物参照)
1、
——梦境里,指挥搬运的老头。
——现实中的他。
2、
——梦境中的“贝丝”,萨姆的病人之一。
——梦境中,地铁车厢里的老头。
——梦境中,车厢老头跟图书店长是同一人。
——现实中的“图书店长”和“贝丝”
3、
——梦境中,亨利女友一起上舞蹈课的同伴。
——梦境中,大街上的她又一次出现。
4、
——亨利旁边的地铁老头。
——现实中的他。
5、
——梦境中,在海象馆拍照的老年夫妇。
——梦境中,他们说了跟现实中一样的话。但是第一次看时观众也许不能明白。
——现实中,这对夫妇说得“他撑不下去的。”
6、
——梦境中,亨利女友与一黑人排练《哈姆雷特》
——现实中的黑人。
7、
——梦境中,身份为“精神病大夫”的亚裔男子。
——现实中看着有点怂的他。
8、
——梦境中,拿气球的小孩。
——梦境中第二次出现在亨利面前。
——值得注意的是,梦境中这对母子在萨姆面前也出现了两次。
——现实中,这对母子的话。
现实与梦境中同时出现的人物应该还不止这些。但是从这些“巧合”与事实中,我们应该能够看出影片前大部分时间内所叙述的情景并非真实。而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包括他们所说的话)只是亨利在现实中遇到的事实折射到他梦境里的反映。
下一页:梦境中的多胞胎或“克隆人
梦境中的多胞胎或“克隆人”:
——老头后面身着黄色风衣的双胞胎女子。(老头也应该是现实中出现过的)
——演讲大厅门外很多的多胞胎。
——一样是。
——右侧楼梯顶。
这些频繁出现的“多胞胎”也似乎在暗示观众眼前所有的场景不过是场虚幻的梦境。
下一页:可疑的数字:21
可疑的数字:21
——镜头刻意呈现了萨姆他们家的楼层数,但这并非偶然,导演显然有别的意图。
——萨姆从家里出来遇到了亨利,他们边聊边下楼,下了很多层后停下来继续交谈。注意萨姆身后的门牌号。
——莱利知道了所有画的作品都是“亨利”所作后,匆匆下楼去追萨姆。下了n多层后,注意墙上的层数。
我不清楚导演为何对数字21情有独钟,让它在“巧合与不经意”间出现了很多次。虽然这个细节不容易被发现,但是它肯定蕴含着某些导演所设的玄机。
下一页:情有独钟的“海象”
情有独钟的“海象”:
——片中场景切换得很突然,让观众很难揣摩导演的意图。图中,亨利就是从另一个场景突然“穿梭”来到了一座海象馆。
——注意萨姆与莱利在公寓谈话时,莱利身后那幅画着海象的画。显然与周围的场景很不协调。
——在梦境中,萨姆拜访亨利母亲时无意中母亲说了这样一句话。而亨利母亲也把萨姆坚持认作是亨利。 这样就解释了前面出现“海象”的原因,但困惑显然不止这个,亨利和萨姆之间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还是他们原本就是同一个人?
下一页:熟悉的墙壁
熟悉的墙壁:
——亨利和萨姆从公寓交谈出来经过的地方。注意他们身旁的墙壁图案。
——梦境中,萨姆跟随亨利女友阿西娜去某个地方所经过的楼梯。注意他身后的墙壁与之前很类似。
——现实中,亨利临死被抬上救护车前所看到的画面。图中是布鲁克林大桥上的石拱门,注意这些石砖是不是与之前见过的十分类似?这也应该是之所以能在亨利梦境里反复出现类似墙壁的原因。
下一页:镜子,玻璃与幻影
镜子,玻璃与幻影:
——片中大量出现了玻璃镜子甚至是幻影,给观众一种似乎产生幻觉的魔力,也仿佛是营造了一种虚幻的空间,让人更加相信眼前的不真实。
——梦境中,萨姆拜访他的病人“贝丝”,将她拖入浴室前门是关着的,画面中的玻璃上却首先出现了他们的影子。
——之后,萨姆和贝丝两人才进入这里……是不是很诡异呢?
下一页:无尽的楼梯
无尽的楼梯:
——萨姆追逐亨利时下楼的情景
——萨姆跟随亨利女友下楼的情景。
——亨利追随萨姆下楼的情景。
——莱利独自下楼的情景。
在梦境中,楼梯是个常见的情景。佛洛依德认为,上下楼梯暗含着“性”的冲动。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梦境。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梦到过类似毫无止尽地上下楼梯或原地奔跑的场面,或许它暗示着的是一种没有终点或目的徒劳亡命地奔波、迷茫、裹足不前的困惑。但是导演真正的用意在何处?我们不清楚,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想有的答案。
下一页:真相大白。
“真相”大白:
——莱利最后发现所有画作都是出自亨利之手时,似乎明白了眼前所有的一切。当然,这仍然只是在亨利一人的梦境中。当他开始怀疑眼前的虚实时,当他开始挣脱逃离眼前的幻觉时,他却被一扇铁门挡住了。似乎正冥冥暗示着,这场梦最后的终结。
——梦境中,萨姆似乎明白了“眼前是梦”的真相,这或许也是亨利在质问自己所产生的幻象。
——到最后,亨利终于决定不再迷惑。让他困恼的麻烦终于要离他而去,他明白自己只是活在梦里,停留在梦的空间。他要醒来去问候人间了。
——最后,亨利感谢萨姆的好意。只是,他不得不离开了。
——这时候,我们再对照开头亨利所说他听到的声音,其实就能清醒明白那是他死前萨姆等人对他的呼唤。
——“真相”在这一刻就要揭晓。
——“冰雹”也曾出现在亨利的梦境中,而它的出现也不是空穴来风。
影片进行到这里,再不明白的人或许也应该明白一些来龙去脉。虽然看过之后会觉得很累,但分析之后还是觉得这部电影是值得回味的。当然,它也少不了招来许多骂声。都说看电影是为了放松娱乐,最后却反倒更令人疲倦作呕想骂街。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没必要去纠结一部电影的好坏,说白了电影就跟人一样,有人喜欢有人厌。喜欢的可以继续喜欢,不喜欢的还可以换别的菜。
下一页:关于电影主题的探讨
关于电影主题的探讨:
——其实当电影过渡到一半时,我们就已经能或多或少觉得它讲的其实就是大半个谎言与欺骗。因为它已让你分不清是真实还是虚幻。
——这句话出现了两遍。表面上,它配合之前的“天气预报”,似乎是用来展示亨利的“先知”才能。但事实是它会不会真的算一句作为影片主题似的教导呢?
——影片后半部分,梦境中的里昂居然奇迹般双目重见光明,不明真相的观众或许还会以为这是部奇幻片。但它显然不是,那么它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一切皆是虚幻。而里昂老头也承认了这个事实。
——里昂告别萨姆后,只身一人走向车站。注意它左边栏杆上面写了许多个“lies”.似乎也验证了这是个虚幻的世界。
——亨利应该算是个罪人。临死前还不忘在人间闹点儿麻烦,最后搞得自己在梦里分不清虚实,惹得观众们也跟着一起纠结困惑大半天。好在,最后他还是上西天了。
下一页:最终悬念
最终“悬念”:
——图中,这幅亨利“抽象派大师级”的画作也出现了许多次。但观众并不明白它“抽象的根源”究竟来自何处。这个boss级的悬念直到最后才真正揭晓。
——导演是会耍人的。其实知不知道那幅画的来源并不重要,但它却能说明观众是否真的用心在看这部电影直到最后。正片最后一个镜头,从慢慢俯视布鲁克林大桥到天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画面色彩发生了变化。就在这一刻,如果将画面定格,我们是不是就会感到眼前这景象有点似曾相识?
可是如果真的这幅画的来源于此,那么亨利的记忆又在何时而终呢?按说这个梦中就有的作品在他死后是不该出现的,而他的梦境显然与现实中的时间又有冲突,这又是怎么回事?是导演的疏忽还是剧情的漏洞?我们不得而知。
written by Steven_Shaw
题外话:
“解梦类型”的电影有很多,比如有名的“穆赫兰道”、才过气却一样火过一段时间的“盗梦空间”,还有记忆碎片、致命ID等等等等,虽然这部《生死停留》的名声远没有前者几部要远扬,但个人认为它的镜头语言还是十分丰富值得考究甚至收藏的。悬疑安排、铺垫设置这些也都很引人入胜,片中的主演伊万等等也都表现出色到位,我总觉得对待这样的片子我们可以宽容一些,不要去片面评价它的好坏,而且要站在适当的角度去审视。比如拿文艺和商业片的评价标准去看显然不够诚恳而认真,如果我们都能够谦虚包容一点地去对待电影甚至艺术,那么我们的理想生活也当然要比在“虚幻的梦里”简单容易实现的多。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