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天堂电影小组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圆周率:天才与疯子

$
0
0

 

 

 

 

人们常说天才与疯子介于一线之间,《圆周率》这部电影充分的证明了这一说辞。这是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导演处女作,对这部电影早已耳闻,但是最为一个文科生,每当看到与数学有关的词汇时,总会想起高中时代学数学的痛苦,每次数学考试的迷茫情景和数学老师冷酷的面孔总会浮现在眼前。所以一直以来对这部充满着数学理论的电影我始终抱着回避的态度。

 

随着我渐渐告别学校,告别数学,如今终于可以鼓起勇气看《圆周率》,当电影结束时我很后悔时至今日才欣赏到这部影片,电影中有太多得吸引我的东西,黑白复古的画面、惊悚悬疑的气氛、复杂晦涩的剧情、迷乱惘然的电子音乐、诡异优美的黄金螺旋曲线……看完这部电影只能感慨达伦阿罗诺夫斯的才华,当然画面、配乐、气氛都只是一种渲染,真正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男主角形象的塑造。一个数学天才,一个固执狂,一个试图用数学模型证明世界万物的“疯子”……无论对这个人物下怎么的定义,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才华和疯狂。一个20岁就拿到博士学位的数学奇才,他不在乎功名,不在乎金钱,他要的只是对理论的研究,对他来说数学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他的亲人、恋人,受导师的影响,他决定挑战数学最难的理论——圆周率,他痴迷于对π的研究,他试图证明这个世界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数学模式,一次意外使他的计算机芯片烧毁,在芯片烧毁前程序算出了一组数字,正是这组数字改变了这个数学家的命运。在年轻的数学家看来216个数字象征着某种意义,他为此进行研究,但却始终无法找到这组数字的内涵,在耗尽无数的时间和心血后,他开始陷入迷茫和疯狂,他在挑战的已不是数学的极限,他挑战的是这个世界,甚至是整个自然界,在无形中他给自己挖了一个陷阱,自己在这个陷阱也越陷越深,无法自拔。他的导师多次劝阻他不要在做这无意义的研究,但这对一个天才来说是无用的,天才有超出常人的头脑,也有超出常人的自信,当这种自信超过一个水平时,就变成一种固执,他不肯面对失败,他相信任何东西都可以通过数学计算出来,但在一次次的碰壁后,他开始变得神经质、多疑、头痛的毛病也越来越频繁,这是一种精神崩溃的前兆。他把自己逼入了迷宫的死胡同,在精神上陷入了绝望的边缘。

 

数学定义世界!尽管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符号组成的,尽管世界中处处充满着数学,但一个数学模式如何定义的了这个一直处于动态中的世界呢?年轻的数学家在一开始就错了,他的信仰、他的价值观、他的判断早就迷失在了无穷无尽的圆周率中。在电影中当他和导师下棋时,他总是想要通过计算来算出每一步该如何走,他的头脑中全部是理性思维,他就像是一个活着的计算机,计算是他生存的程序。他殊不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棋局,千变万化的棋盘就像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无法证明的。他所作的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的范围,数学也是自然所创造的,而他想创造自然,他想证明自己是造物主,电影的最后他发现自己得出的那216个数字是犹太教中上帝留给教徒们的密码,科学和宗教本是极端的对立,但这个偏执的数学狂却把自己的研究推向了宗教,并坚信自己是上帝的使者,向大众来传播上帝的旨意。年轻的数学家的偏执想法是一种欲望,这种欲望不是针对权利、金钱、美色,而是一种极端的对自己的证明,这种欲望是在长期的孤独的生活中所产生的,所以说天才往往又是疯子,因为他们很难找到和自己同类的人,在别人的眼里,他们都是异类,都是“疯子”。在电影里,男主角经常会出现幻觉,每次出现幻觉时都会看到一个跳动的心脏,他象征的正是自己的欲望,一种试图打破这个世界定律,推翻自己定律的强大的欲望,然而他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这是不可能的,他只相信自己的才能,自信蒙蔽了双眼,影响了理智的判断。

 

电影的黑白复古配上迷乱的电子音乐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感,这种震撼感伴随着惊悚悬疑的气氛让我完全忽略了电影剧情的复杂和晦涩。毕达哥拉斯的黄金分割理论、达芬奇的黄金螺旋曲线、阿基米德浮力定理……这些理论如同讲故事般一个一个呈现给观众,可以说他是在拍电影的同时来普及数学知识。看《圆周率》的时候完全没有之前担心的枯燥和乏味,导演对电影的掌控完全可以撑的起观众的兴趣,极具象征意义的镜头和画面、快速凌厉的剪辑风格,可以说的上是独立电影的代表作。达伦阿罗诺夫斯在这部电影中既展现了自己的导演功力,也证明了自己是个讲故事的高手。或许可以把《圆周率》当作是《梦之安魂曲》的前奏,在体验《梦之安魂曲》带来的震撼前,先接受下《圆周率》的洗礼吧。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