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其实不是告白,而是一个复仇的过程,而且是用一个心理游戏复仇的过程。这里面的始作俑者就是森口悠子老师,故事从她看似随意的闲聊开始,聊得内容逐渐深入,观众才发现自己已经被逐渐带入了一个巨大的阴谋里面。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犯了罪,而老师选择以自己的方式为女儿复仇,她所做的就是告诉两个人很可能已经感染了HIV。而从后面的情节我们知道,森口老师的谎言才刚刚开始,这个游戏才刚刚开始。而这里面,森口老师的动机就是复仇,与其说她是个玩游戏的高手,不如说她是一个癫狂的母亲。而日本人在表现癫狂状态的功力上,《告白》真的只能算是毛毛雨。大玩儿心理游戏的片子也太多太多,结局式电影也太多太多,《一级恐惧》、《魔术师》、《第六感》...经典与非经典,主流与非主流,总之《告白》里面的游戏实在不足以让人有惊天动地的感觉。
不过这部电影仍然算得上“功力深厚”,在许多段落的表现力上都非常出色,最好的应该就是整个故事的高潮,森口与修哉在电话里较量的一场戏,每一环都扣人心弦,镜头的处理也很鲜明,唯一显得拖沓的地方就是那个稍嫌漫长的回转镜头,事实上,整部电影里都在频繁的使用各种花哨的拍摄技巧,从开头那些零碎的慢镜头起,到中间记不清有多少次的摇摆镜头、慢镜头,还有各种粗颗粒呀、逆光呀、剪影啊、拼贴呀……反正花哨的技巧太多太多,就算显摆高超的剪辑技巧无可指摘,但是这种形式上的过度彰显范儿会削弱事件本身的杀伤性,仿佛时刻在提醒观众:别太当真,你是在看电影。
另外一个削弱了影片表现力的地方在于人物刻画不够集中,心理刻画不够深刻。虽然从不同视角作告白来讲述一件事的叙事角度很特别也很有味道,但是这不是在拍《两杆大烟枪》之类的喜剧片,也不是在拍《撞车》之类的平行叙事。一个心理游戏如果想出彩,那最重要的就是让观众丝毫不放松的进入状态,在心理上一定要被某个角色牵着走。可是《告白》的这种处理就让观众像没头苍蝇一样左一下右一下的乱撞,事件是看得更清楚了,不过紧张的心情可早就没了。同是犯罪题材,这部片子就比不上去年同样很热门的《母亲》。后者在事件上其实并不比《告白》更精彩,甚至可以说在观赏性上并不比《告白》好,可是至少,它在感情上更能抓紧观众,因为拍摄的视角一直不曾离开母亲这个人,而当电影为观众层层揭开人物的心理状态后,我们就很难再从角色的心情里跳脱开来了。在这一点上,《告白》显然做得不够,真是有些浪费松隆子的表演。至少我们在看过电影之后,都不清楚自己对森口老师到底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同情?憎恶?崇拜?真的说不清楚。对人物刻画的淡薄使得观众难以产生同理感,只能在边缘看故事,而从未进入到主人公的世界中。
导演想带我们进入这个游戏,却没有给我们一个可以产生代入感的心理。仅从这一点上说,《告白》也是有太多遗憾之处的。
可能因为期待值太高,反正看过之后觉得算不得上乘之作,不过是表现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