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不出所料的大获全胜,一直有种感觉,奥斯卡期待这样一部电影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什么才是学院眼中的好电影。
首先要说的是,奥斯卡不代表大众观点,代表的是6000个左右美国的权威的电影行业人士的口味。很有可能我们中国人看着觉得新鲜的,人家觉得司空见惯,比如“阿凡达”,人家可能根本就觉得是新时代的“星球大战”。
说说,“盗梦空间”,为什么这么好的一部电影拿不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没有入围最佳导演。首先要说的是,盗梦空间打的是创意视觉牌,贯穿着诺兰一贯的线索流。纵观奥斯卡历史,几乎没有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颁给创意类电影的。这部电影是拍给影迷的。奥斯卡是有自己独特口味的,可能你会说他们是老学院派,陈腐,但是没办法,这是人家的传统。
然后,很多人愤愤不平,为什么“社交网络”这种不打创意牌,走写实路线走得相当好的片子也不入法眼。结果出来后,我和几个美国朋友聊了一下,他们普遍觉得“社交网络”中的男主角只是个asshole,“社交网络”不过是这个asshole的一部精彩的歪传。感觉就像我们眼中的马云,马化腾,你也可以为他们拍出很精彩的电影,就是觉得距离奥斯卡的最佳还差那么一点意思。
毕竟,奥斯卡还是奥斯卡,他们喜欢正面大气的,有戏剧矛盾的,最起码是看起来比较深刻的,最好是比较反映现实的,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肖申克”输给了“阿甘”。
最后说说“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无疑是精彩的,能不能成为经典,要靠时间来验证。作为一个底子还相对很薄的导演,汤姆霍伯的镜头语言显得十分老练,完全将伦敦甚至英国的大战前的压抑气氛表现了出来,更是用这种气氛烘托除了英国皇室华丽背后的辛酸。说俗点,行云流水的镜头,不急不缓,画面总是留出空间,隐隐有王者风范,真的让我从头到尾非常享受,非常舒服。作为皇室,他们没有太多实权,但是却要对整个国家的情绪负责,在他们自己也恐慌的时候,却要一次又一次的安抚国民的心里,就只因为他们是英国的王,是英国的代表,英国的象征。老练的老国王去世,大王子逃避现实,乔治六世担负起这个本不该由他来担负,也是他无力担负的巨大责任,当他加冕后,她的两个女儿向他行屈膝礼叫“陛下”的时候,当他成为三军元首而又无权操控战争的时候,他不再是“Bertie”,他是英国的王,一个注定孤独,不能疏忽的角色。在那个人人都近乎绝望,面临崩溃的时候,他甚至不能有类似的想法,他是英国人民心中的最后一丝希望,无论现实怎样,是他让国民觉得,大英王国还有明天。
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这样的故事中,导演和编剧又在其中加了许多轻缓温馨的幽默,使得整部电影的基调变得稍微轻松了一些,也使电影中的三个人物更加真实,不是一味的严肃正面光辉。再配合完美的角色选取,三位演员无可替代的表演,使得电影几乎无懈可击。在此又要重申以前说过的观点,像是乔治六世和他妻子这两个角色,一个不算特别美貌的却英气十足的王,一个骄傲有趣的王后,科林费斯和海伦娜伯翰卡特几乎是无可替代了。
一个简单得或许有些平淡的故事,从一开始就紧紧的吸引住我,一直到最终。王者的故事,王者的气质,王者的奥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