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檎
作为时代的先驱者们,科学家的形象总是令人好奇的。早在半个世纪前,权威杂志《科学》就曾以“科学家的形象”为命题,在普通人群中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于科学家有着极其矛盾的印象——富有,或者贫穷;洁癖,或者邋遢;宅居,或者旅行;激进,或者保守;话唠,或者沉默......总之,所谓的科学家们在普通人的眼中就是千奇百怪的,会突发癫狂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更不是理想的结婚对象。
正是科学家们这些独特而又自相矛盾的个性,使得善于发现生活惊喜的电影人从中发掘出了电影创作的源泉。自1902年,电影之父乔治·梅里爱拍摄的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片《月球之旅》中出现了天文学家之后,科学家的银幕形象正式宣告成立。此后的几十年间,科学家的形象一直在大银幕不断重复出现,从最传统的人物传记到如今热火朝天的《生活大爆炸》,曾经作为恐怖片主力军的科学们一次次超越了自己的银幕形象,以百变的姿态成为了各类电影的常客。
传统庄重型——《居里夫人》(1943)
出镜人物:居里夫人(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
作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女性科学家,居里夫人一生执着于科学研究的精神,已成为一种标志。爱因斯坦曾在她的追悼会上这样赞美道“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时,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600多字的追悼词中,只有30多个字谈到了居里夫人在发现“镭”和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方面的科学成就,而其他字则全是对居里夫人道德品质的赞美。
作为第一位也迄今为止最后一位因扮演女科学家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葛丽亚·嘉逊,以其端庄娴雅的淑女风范扮演了这位伟大的女性科学家。影片从居里夫人刚从波兰来到巴黎学习时说起,贫穷而又美丽的女学生在教授的课堂上饿晕了过去,也因此找到了她除“物理、数学、波兰”之外的一生挚爱——居里教授。简单睿智的剧情对白,将两位单纯科学家的执着一生表现的幽默而又不失庄重感,两位主人公的精湛演技也将传统的传记片演绎得生动诙谐。该片因此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七项大奖。
变态罪犯型——《沉默的羔羊》(1991)
出镜人物:虚拟人物 汉尼拔·莱克特(精神病专家)
据调查,在1931年至1984年英国拍摄的超过1000多部恐怖电影中,有41%的科学家以及他们的创造物是邪恶的,39%的科学或精神病学研究带给了人类威胁,仅有11%的科学家在电影中充当了英雄。科学家的研究常常超出了普通人类想象的范畴,这给无限热爱扩展想象空间的电影人以极大的灵感,也因此在电视剧中,科学家们所犯下的罪恶具有更强的挑战性和邪恶性。
汉尼拔博士作为一代惊悚片的绝对代表,其变态扭曲指数和他的科学头脑及怪癖勘称一绝。在电影中,见习女刑警为了抓到名叫“野牛比尔”的变态杀手,不得不求助于拥有高智商的变态杀人魔汉尼拔博士。老牌影帝安东尼·霍普金斯在片中饰演了这位曾经名噪一时的精神病专家。在监狱中他依然睿智冷静,虽然总是在洁癖的强迫下不停地洗手,但他有条不紊的样子相当符合科学家严谨的做派。也因此朱迪·福斯特饰演的女警明明知道汉尼拔博士是个吃人肉喝人血的变态,却还是情不自禁地对教授产生了既同情又憎恨的奇妙感情。直到“野牛比尔”被抓,汉尼拔博士成功越狱后,人们才会幡然醒悟,原来汉尼拔博士才是最恐怖的变态杀人狂魔。
创世救世型——《侏罗纪公园》(1993)
出镜人物:虚拟人物 约翰·哈蒙德(遗传学家)
阿兰·格兰特、艾莉·赛特勒(古生物学家)
故事应该从约翰·哈蒙德博士的雄心壮志说起,这位依靠遗传研究而发家致富的富翁博士,通过一只藏在树脂中吸过恐龙血的蚊子,提取到了恐龙的DNA,并利用现代高科技,在荒岛上建筑起了恐龙世界——6500万年前的巨大生物开始复活,霸王龙、异特龙、双棘龙、重龙、迅猛龙......等各种侏罗纪时期的恐龙一一再现。博士对于自己创造出来的恐龙世界非常满意,为此他邀请了阿兰和艾莉这两位一心扑在挖掘恐龙骨骸化石的古生物学家来到自家的恐龙园参观,不想此时公园却发生了意外,导致所有的恐龙都发了疯。
“创世主”无法挽救灾难局面,“救世主”因此产生。两位古生物学家从一踏入园区就隐隐感到不安。特别是在得知博士还复活了食肉型恐龙后,这种不安就更为强烈了。两位专家的机警为众人赢得了救命的时间,此后这些科学家们不再是科学家了,他们只是为了生命而狂奔的普通人,为了营救自己和这个恐龙世界还存活着的其他人,他们努力的自救着。最终英勇的艾莉拉下了保护电闸,剩下的人都得救了。
寂寞敏感型——《美丽心灵》(2001)
出镜人物:小约翰·福布斯·纳什(数学家、经济学家)
电影艺术总是美妙的,会将人内心渴望温暖的情感表现的更为真挚和圆满。曾获八项奥斯卡提名,并最终夺下了四项大奖的《美丽心灵》就是如此。关于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这位天才数学及经济学家的生平,《美丽心灵》其实并未做到全部展现,甚至还刻意省略了其中一些负面感很强的元素。但即便如此,影片呈现出的关于天才科学家们的孤独和寂寞,依然真实到可怕。
纳什从小性格就孤僻,一开始时常会因数学成绩不好而被老师教育。谁知进了中学后,天才的数学本能发生了突变,一路护送着他进入了当时的世界数学中心——普林斯顿大学。一直到他20岁发表了著名的“博弈论”时,人们才发现这位天才的精神似乎出了什么问题。孤独而又敏感的纳什渴望被人认可,希望有人能与他分享科研的喜悦,但不善交流的他却只能在精神分裂中得到满足。他和他的精神世界分裂出来的人一同交谈、一同睡觉,他忘记了妻与子的存在,忘记了自己一直想要追寻的真理......岁月如此美好,又怎能让天才轻易泯灭?所以上天赐给了纳什最好的妻子——艾西利亚,在妻子的鼓励和真爱中,纳什一步一步走向了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奖台。
侦探破案型 ——《神探伽利略》(2007)
出镜人物:虚拟人物汤川学(物理学家)
汤川学,又称“伽利略”,他既是日本帝都大学理工部物理系第十三研究室的教授,同时也是由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创造出来的虚拟神探。作为2007年富士电视台的得意之作,《神探伽利略》的播映不但延续了日本推理小说的成功改编,更为日本的刑侦系列树立起了一位新神探——汤川学。与金田一、柯南这些日本名侦探不同的是,这位天才物理学家形象帅气、高大有型,不但智力超凡,其时尚敏感度还极高,颇有些现代福尔摩斯式的英伦绅士感。日本国宝级全才演员福山雅治出演了风度翩翩的汤川学,外形硬朗的柴崎幸饰演了性格直率的女刑警,两人的互动为剧情增的发展增加不少的幽默元素。在从人体自燃、只有心脏腐烂的尸体,到密室自杀出现火球等案件的侦破中,这位天才常常一脸笑容地说到“完全没有头绪”,但却努力运用了各种物理知识来协助女刑警的工作,严谨的科研态度,带着年轻的女刑警看到了事实的真相。
在电影的世界里,科学家常会出现在各种刑侦破案剧中,如《达芬奇密码》中的哈佛大学宗教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先知》中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约翰·科斯提拉等人都为虚拟人物。而美剧《别对我说谎》的创作灵感以及测谎专家卡尔·莱特曼的产生,则来源于行为学家保罗·艾克曼博士的真实研究。
情感勃发型——《爱因斯坦与爱丁顿》(2008)
出镜人物: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物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
这是不平凡的传记片。与其称之为传记片,不如称之为人类情感全面勃发的剧情片。科学家们从来没有被重视过的情感在影片中得到了圆满的释放,友情、爱情和对真理的捍卫,在硝烟弥漫的二战中显得弥足珍贵。当时已经发表了相对论的爱因斯坦,极其反对德国对其他国家使用毒气弹。当有一天,他发现这些毒气弹的制造者正是自己在柏林大学的同事时,爱因斯坦作为人类、作为真理的追求者,终于愤怒了......从此暗杀不断,迫使他只能远离故土。而另一方面,英国科学家爱丁顿作为第一位将相对论用英文演讲出来的人,也正因为自己捍卫了真理,以及与爱因斯坦的友情,而被自己的祖国是为异己。
作为英国BBC电视台2008年推出的年度大戏,一向在文学剧作方面有着非凡造诣的英国人,首次将传记片中的爱情元素发挥到了极致。隐约有着“同性倾向”的爱丁顿,有口不能言,眼睁睁看着暗恋的恋人离去,并因毒气弹而身亡的悲痛,对比起爱因斯坦和表姐的乱伦之恋来说,更具有真挚感。天才的情感世界总是让人好奇,但当人们真正了解之后,那一段段不通寻常的感情,凸显正是科学家在真理和情感之间的艰难选择。
宅男群居型——《生活大爆炸》(2007—2010)
出镜人物:虚拟人物 谢尔顿(理论物理学家)
莱纳德(应用物理学家)
拉杰(天文学家)
《生活大爆炸》的绝对主角是四位智商极高的宅男,可为什么上榜的却只有三位科学家呢?借用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且年纪轻轻就拥有两个博士,及一个硕士学位的天才极品科学家谢尔顿的话来说,就是霍华德这个面相猥琐,个子矮小的犹太男子只有一个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而且一把年纪了还要和妈妈住在一起。每天除了说一些恶心的话语,勾引一些对他完全不屑一顾的美女之外,就不知道还能干些什么了。来自印度的拉杰也好不到哪里去,一见到女孩子就会紧张到说不出话。反而看起来笨笨的莱纳德还颇有些学者的样子,但是一见到漂亮的女邻居佩妮,莱纳德的孽根性就会集体爆发。
这部由专业理工教授操刀创作剧本的情景喜剧,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生活大爆炸》的不走寻常路。当所有的科学家都扎堆医疗侦探剧时,这些满脑子冒公式、满口理论的天才们,正在谢尔顿和莱纳德合租的公寓中,集体看着《星球大战》或者《超人》的十秒未删节版。偶尔空闲的时候去骚扰一些中餐馆的老板和佩妮;再或者就是集体进行唯一的室外活动——去漫画店里淘最新的漫画书......宅男科学家的生活日复一日,而留给人们的乐趣却是实实在在的。
已刊登,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