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天堂电影小组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社交网络」——兽群道德对精英文化的嫉妒

$
0
0

 

  这部片唯一可以被称之为电影的部分是他的无懈可击的剪辑。在官司与倒叙中游刃有余的跨度,最后又完满无痕顺理成章地推入正叙,这理所当然乃是创作者功底深厚所致,我们都知道,大卫芬奇,两位剪辑安格斯瓦尔、柯克巴克斯特也是他的老搭档。除此之外,全片近乎白描,使我们极为诧异这个片子是否只是代用了演员重现事件原貌的纪录片。没有任何的戏剧化的渲染,十分直白地为我们描摹了马克扎克伯格的每一分毫的无情,一个剽窃者,也是一个背叛者。

     不必质疑这部片或者说这本书中各种人物关系及其事件的真实性,马克扎克伯格本人唯一提出异议的地方是影片关于其创建facebook本源动因的交代,并非一种异性社交上的失落感驱使他创造了整个fecebook,“拍这部电影的人对于硅谷人们建造东西动机的理解与事实有很大脱节。他们无法理解,有些人想要建造东西,仅仅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么做”。当然,人所创造的必为其所缺失的,我更愿意相信他是一位孤僻而长期处于社交边缘的人,这是我的观点。

 

 

     老早就看了这个片,一直觉得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地方。马克扎克伯格是个人渣,这是第一印象,当然我相信所有看完影片的人无论平静了多久都不会对这个人有多少的好感。杰西艾森伯格足够细腻的演绎诸如简短利落的语气和一脸不苟言笑的肌肉已经近乎完美地诠释了这个思维异于常人,似乎游离于一般人社交之外的天才,并得到了本人的称赞认同。似乎这部影片已经没有过多的需要我们去思考去争执的地方,一位程序天才,踩着一个由别人设想的社交网站框架,又利用了一点朋友的经济资助,创造了一个风靡全美乃至全世界的社交品牌,当然他的不人道的欺骗和背叛也不容辩驳。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事实,当事人自己也并不否认,我们再去一本正经地讨论关于商业道德和做人信义的问题反倒显得多余和做作。


      然而现在我发现存在一个更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这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诸如爱德华多萨瓦林这样的受害者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facebook的创建过程中有两方主要的受害者,一是富二代温克莱沃斯兄弟,二是好友爱德华多萨瓦林,这也是马克扎克伯格自facebook创建以来一直难以脱身的两起官司。首先作为温克莱沃斯兄弟来讲,他们所提出的“哈佛社交网”初衷仅仅在于为像他们这样成天忙碌于划艇训练而无暇参与社交活动的男孩提供一个认识女孩的机会,他们从未想过将之运用于超出哈佛范围的地方。马克假意替其编写程序却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哈佛社交网偷天换日成为facebook,的确facebook的程序都为马克所编写,然而框架的创意却明显来自温克莱沃斯兄弟。

      而作为马克的好友爱德华多萨瓦林,其为facebook最初的创建提供了奠基式的资金,也是唯一与马克分享facebook意见的人,并作为facebook的财政管理员,是facebook最大的股东,其本人也长期奔波于为facebook拉拢关系,寻找商机的努力中,然而最终的结局是其股份被马克稀释到了近乎为零的比例而名存实亡。

      很显然,这两个官司的控诉方在道德上都是压倒性胜利的,无可指摘。然而我们不妨试想,假若马克一直中规中矩地与温克莱沃斯兄弟合作,那么facebook如今就只是哈佛大学校内一个狭小的社交圈子。正如马克所说,温克莱沃斯们尽管设想了这样一个框架,然而他们并没有足够的智商去驾驭它去拓展它。他,马克扎克伯格,做了他们想不到也永远做不到的事。而爱德华多,可怜的爱德华多——我希望可怜与无奈可以作为我们今天所探讨问题的感情基调——从头到尾都只是马克需要之时才会伸手一探的一只钱袋。他的所谓的奔波跑业务,在马克的质问下,他自己也承认一无所获。不仅如此,爱德华多一直试图为facebook拉拢广告,因为他认为广告是网站盈利不可避免要走的道路,而这显然会令facebook落入俗套。其更曾因为对马克的猜忌和不满而一度冻结了facebook的账户,使facebook几近陷于瘫痪。我们看到,这两方在为facebook填充了足够的燃料发射升空的同时,也如空气摩擦一样乃是facebook迅猛发展的极为强大的阻抗力。


      所以,这个问题的进一步完善的问法是:当facebook作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新势力向上发展时,马克是否应该果断地抛弃诸如爱德华多这样逆行于新势力的有害无利的包袱?


     人与人是不平等的,并非从本质上而是从创造某种价值的效率上讲。所以这其中总有一些出类拔萃的人,他们创造的效率远远优于他人,这是所谓的精英式人物,而剩下的人则是相对愚钝的弱者。弱者对精英有着一种自然而生的厌恶。这并非多么复杂的情感,弱者因为对自身的愚钝和怯懦感到无比的失望而深具挫败感,于是这一对自身的否定被移置于精英的身上,成为了我们所谓的嫉妒。

     马克是开拓一个时代的旗帜性人物,他有着所谓的足够的智商去引领这个时代。温克莱沃斯兄弟和爱德华只是耍了一点小聪明,他们短浅的目光逾越不了他们小聪明的鸿沟。马克的聪明是他们望尘莫及的,因此他们嫉恨他,声讨他,然而而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嫉恨和声讨得到了来自社会的广泛的支持,他们总会说“马克的做法终归是不道德的”。为什么?因为所谓的道德,正是由这些嫉恨和声讨的弱者堆砌而成。弱者的道德总是充满了怜悯和同情,这既是他们抚慰自己柔弱心灵的绝佳的药剂,同时也是他们用以嫉妒、扼杀精英的最有力的武器。因为在泛社会的压力下,精英也必须臣服于道德。正如我们所见,在一个以道德为基准的法律体系中,温克莱沃斯和爱德华多的官司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因此,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从精英道德和弱者道德出发将得出截然相反的答案。而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精英道德,你会发现,马克扎克伯格自身也没有对种种的诟病提出异议。因为在我们的世界里,弱者的道德占据着包括精英在内的所有人的心灵。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