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恶之意,悟命之贵——评《告白》
《告白》是去年日本最好的电影之一,讲述了一个善良可亲的班导师,因为女儿的死,而决定向凶手展开复仇行动。这是一个没有人能够逃脱的复仇行动,一个能够真正让人认识到生命的珍贵的复仇行动。
电影改编在影片改编自日本作家凑佳苗的同名处女作小说,同东野圭吾的作品一样,故事涉及校园欺凌、未成年人杀害儿童等社会问题的同时,也有着极为严密的推理结构。在影片的视角处理上,导演采用了与原著极为相似的即多人告白的第一视角来拼凑起整个故事,这种方式就如同电影的名字——告白一样,让观众能够深入角色的内心深处,来探究这一切发生的根本原因。
整部电影以情感效果的渲染为中心,辅以精准的情节配备,和导演中岛哲也娴熟的影像语言,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震撼人心的“生命教育”。关于生命,究竟有多少人去尊重过它?或者说,究竟有多少人尊敬过他人的生命?在这样一个快节奏、追名逐利的社会中,在这样一个看似温暖而合理的家庭和教育体系下,我们每个人,我们的内心深处,究竟是怎样的?导演用镜头,一层层的剥下了覆盖在外表下的伪装。
影片中的少年A和少年B,都是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换取名声,赞扬,这一切都源于童年成长过程的创伤。一个是母爱缺失,一个是溺爱过度,这都导致他们错误的崇拜了邪恶。这是一种心理错位,这种心理错位的始作俑者,其实就是这个冷漠而功利的现代社会。宣扬暴力,漠视道德,虚假泛滥,这些都导致13、14岁的孩子们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试问,有着错误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孩子们,等他们成为社会的主流力量时,会给现代社会带来什么?
而森口老师,策划的这一系列天衣无缝的复仇计划,其实真正的目的,是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生命很珍贵吗?只有被别人夺去时,只有你听到最重要的东西消失的声音——咚锵时,那种痛彻心扉的苦楚,那种炼狱般的煎熬,才会让你真正认识到它的珍贵。有人喜欢欺负弱者,有人善于遗忘烦恼。少年A和少年B夺去了森口老师最重要的东西——女儿,但她了解这群受着少年法保护的孩子们,她知道简单的说教是没法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是无法让他们得到重生的。只有失去,只有切身体会最重要的东西消失的感觉,他们才会誓死铭记住生命的价值。 “《告白》就像是一个住在深巷之中阴冷的老头,外表寒意逼人残酷之极,可是某一个眼神某一个轻微的动作还是暴露出了他心底的纯良和美善。”
雨水滴落在地面上的声音,血液溅出体内的声音,脆弱的生命在世间消失的声音,听上去一样吗?内心软弱者会欺负更弱的人,受害者只能选择忍耐或寻死吗?这是一场被母爱激发的复仇之戮,更是森口老师讲授的一堂关于生命的价值的课。
生命,这样一个已上升到哲学层面的命题,本很难到位的进行诠释,在这部电影里,导演运用了众多隐喻来传达整个主题。血液飞溅在整个邪恶阴冷的世界,控诉着生命对于现实的愤懑;阴霾翻涌的天空不断变幻,隐喻着平静外表下真正罪恶的显露;长长的走道,延伸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窥视着最隐秘的告白;街角处凸面镜里扭曲变形的事物,暗指着错误的视角所导致的心理畸变的产生。在导演中岛哲也标志性的慢镜头下,电影被赋予了一种平静却阴森、疯癫的气质。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样宁静美好,阳光耀眼,万物美好,但每个人都知道,这一切都是假象,但我们却都在心照不宣的维持着一切。最终,整个世界会在撕心裂肺般的嚎叫中被劈开,直至曝光出本质的黑暗。
影片中学生们整齐划一的校服,活力四溢的行为,让我想到了电影《浪潮》,两片都是发生在校园,老师们都是用一种特殊而残忍的方式,为我们展现出一场梦魇般的疯癫。相较于《浪潮》,本片在思想的表达上更为极端,这与日本其本身的国民思想有关。日本是一个很可怕、很极端的国家。它可怕,在于其强烈的对外扩张的信念,人口密度极高的他们,渴望获得更大的国土面积,来延续国家的繁荣;它极端,在于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和极为浓烈的集体共荣意识,比如甲午战争前夕,日本为购买军舰,而全民近乎绝食般来筹集军费,还有这次日本大地震后,灾区所呈现出的那种让人瞠目结舌的有条不紊。而该片森口老师这种“以暴制暴”的做法,则很明显的体现出日本人那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想。这样一个可怕的民族,实在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时刻保持警觉。
《告白》的叙事方式可以说是惊世骇俗的,但却很好的表达出导演的思想。思想的错位,群体的无意识行为,社会责任的缺失,都是导致孩子们错误价值观产生的原因。一部出色的影片,就应该如同这部作品一样,通过探究整个社会的本质,来警醒世人,让每个看完电影的人,都有所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