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个年纪,瑞恩高斯林只能叫做“小生”。而立之年,已经可以数得出三部以上战绩彪炳的主演电影,我们形容类似的人才,习惯用“前途无量”。
让我说,这是一张中规中矩的“美国脸”,有特点,能让人在下一部不期而遇的电影里,一眼认出来,“哦可能就是那个人”,但还不足以让人特地去百度一下他的高姓大名。万一碰巧只是看过他一、两部作品,很有可能就此错过。巧得狠,我看了仨。
最先看的是《充气娃娃之恋》,在两年前。天杀的AVI格式,无字幕。不过有时候,残忍翻过来观摩,反倒是一种慈悲,“听”得一知半解,才能“看”得深入人心。按照标题党的逻辑,这部电影放在韩国可以拍成《色即是空》,但在好莱坞就硬生生地搞成了一个宅男的“成人礼”。(编辑翻译的原因,直译《拉尔斯和他的真实女友》,不好听,不太符合本土观众的审美需求。)
高斯林扮演的自闭大龄单身男青年拉尔斯,寂寞得让人异常心酸,这份心酸只属于那些不能和世界正常交流的孩子。害怕拥抱,害怕肌肤之亲,蜷缩在自以为安全的模式里。但恐惧并不代表没有接受的渴望,Bianca这个充气娃娃,就是拉尔斯一点点接近人情的最温暖的方式。
要带着一个充气娃娃参加家庭聚会、吃饭、参加礼拜,甚至同床共枕入眠,演不好,那就不是一个精神异常的问题青年,而是一个兴趣扭曲的变态大叔了。所以要感谢瑞恩高斯林这张天真无邪的脸,这个加拿大人原本是卖唱的,没成想到在大荧幕上竟然别有天地。
能演好拉尔斯这个角色,我猜高斯林应该是一个有格调的文艺腔。和人对戏尚属不易,更何况他要面对的是一“东西”?娃娃只需要换换发型,换换衣服,而他却需要在头脑里构思出一套完整的、由热恋到被抛弃的故事,演给电影里的居民,演给电影外的影迷。可以说,高斯林的表演是到位的,道出了千百年来宅男的闷骚情怀:不是不期待,只是没人爱。那份儿欲盖弥彰的小心眼儿、神经质,不懂的人愿意怜惜他,懂的人就愿意直接去爱他了。所以看到后来,这个声称是喜剧的文艺片,让我们心神荡漾。很久很久以前认识了正值年盛的莱昂纳多,那是因为勇敢直接而备受追崇的爱情。很久很久以后我们又看到了瑞恩高斯林,发现原来拘谨、小心翼翼的爱情同样让人怦然心动,或许可能来得更为绵长、持久。
看的第二部作品是《蓝色情人节》。
多么坑爹的一张海报:如此蓝调,撩人的拥吻,背后还映衬着布鲁克林大桥......苍天那,大地啊,这么“调情”竟然是用来探讨两口子中年危机的。看完了只有幸灾乐祸的一声感慨:看没看着,看没看着,我说我不结婚吧!!结了婚的都这副下场!
但说实话,这不是高斯林的错。一段婚姻的幸福指数,据称60%托于女性。一个没有兴致、缺少情趣的老婆磨高了他的发际线,他苦苦追求的爱情到最后真的支离破碎了。影片最后,烟火烂漫,高斯林的那一个转身,实在让人不忍暇顾。非常不喜欢这个角色,不喜欢看他演绎这样的角色,有深度但却没有精气神儿。
直到最近看了《恋恋笔记本》,我才终于把三部电影的男主角,核对到一块儿确认,果然是一个人:瑞恩高斯林。这才是所有少男少女垂涎的恋爱范本,这才是一个矢志不渝、穷且弥坚的汉子,这才是我们从这张算不上漂亮的脸上需要的正解:爱,是可以很坚持,很单纯,很美好。
看完电影突然想起一首歌,《最浪漫的事》,每一句歌词放到电影情节里都觉得丝丝入扣。“有她的地方才有家”,爱你的男人说出来有分量,爱你并且能做到白发不相离的男人说出来,更是有分量。当然这是垂垂老矣之后的台词,这一次,高斯林的任务就是在年富力强的片段里,彻底、放肆、任性地相爱。
在中国人的思维里,很是讲究“青梅竹马”,退而求其次才是“日久生情”,类似于“一见钟情”的动心可以有,但不在平常百姓家。帝王将相、文士名流的动心叫做“浪漫”,放到普通人身上要算“离经叛道”。这点在西方似乎恰恰相反,因为宗教和血统,越是高高在上,越是矜持得可以,放荡淫乱只能偷偷摸摸地来,反倒是活在基层,难得的自由民主。所以往往我们看来的“明媒正娶”,在他们那里必须历经“出轨”、“抢婚”、“横刀夺爱”。才算得上是真心实意、刻骨铭心。这个套路从《蒂凡尼的早餐》开始,到《毕业生》,再到现在的《恋恋笔记本》,艳俗但却并不让人觉得恶俗。
我还是很不待见瑞秋麦克亚当斯,一个丑的很有特点的女演员,竟然代替万千怀春少女,满足了应有尽有的幻想。很多人说到影片高潮当推两人欲说还休后的雨中激吻,但我个人更喜欢高斯林带她泛舟湖滨、发乎情止乎礼的桥段,静谧、暧昧,回忆在忐忑的心跳里慢慢发酵。
或许我们对这些心知肚明的电影依然趋之若鹜,就是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心里的遗憾都会有弥补的机会,也不是每一个真正渴望的人都依然会留在原地,等待你蓦然回首。一部好电影就这样给你一处共鸣,一个好演员就这样完成你的意淫。
高斯林做到了。于是从此以后,你喜欢上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