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对这部《父后七日》甚感好奇与费解。缘由那很让人好奇的电影名。一开始看这个电影名就在揣摩着影片的故事,着实兴趣盎然。于是结合着自己的猜想看了这部今年在台湾叫好卖座的电影。本以为影片是立足于家庭喜剧之上,猜想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突然父亲出现,然后从孩子的角度详细描写有父爱的七天日子。不想,看过影片之后愧于自己的那份猜想,影片故事立足于悲剧之上,生动纪实般的讲述了台湾民俗化的葬礼。由于别过多的喜剧电影熏陶着,这回硬是把悲剧想成了喜剧。但说回来,影片却也给了不一样的感觉。
想到葬礼,印象中收罗了一下发现在自己的观影史中并未看过一整部电影都只为讲述一个民俗化的葬礼的。此之前,看过很多影片中出现过大大小小的葬礼,不过都是配戏。之前的看的一部美国版的《葬礼上的死亡》虽然说全片以葬礼为主导,但镜头凸出的是用黑色幽默来揭示人性的丑陋。《父后七日》是一部真正描写地方民俗葬礼的通俗文艺片。电影在挑选演员上都以本土人物形象为主,没有华丽的演员整容,然而这缺少的闪光点在影片的编剧上弥补上了。影片由导演的获奖文改编,给了影片的剧本足够的保障。在编排剧情上,影片重点凸显地方民俗,让人倍感真实,镜头与人物独白相辅相成,清晰的描写了父亲过世后七天的葬礼,从而讲述了台湾乡村的葬礼仪式的庸俗与迷信民俗。通过细致的镜头描写,极具体现出了台湾民俗的隆重及浓厚的人情。
倘若为了想要看到惊喜情节而去欣赏这部影片,还是劝其不要把这部《父后七日》当为首选之片。影片整体几乎没有什么技惊四座般的剧情凸写。平稳的编排和较真实的设计让这部影片更具通俗化。可以说,整部影片的剧情看着都很俗,再者,为了搭配葬礼,影片以灰色为主色调来渲染影片背景。剧本改编自文学作品,剧情上继承了一贯文学作品中所体现故事的温情儒雅,让人感觉看着这部电影就像是在看一部中篇文艺小说一般。波澜不惊却温纯感人,时不时带来的小幽默让紧张的悲情得以舒缓。人物的普通更显贴切,故事题材以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蓝本,没有穿越般的无厘头幻想。制作上的扎实,让这部《父后七日》极具台湾本土风情的人文化和民俗气息。
影片中,时不时出现的幽默感让人觉得与电影本身的悲剧色彩背道而驰。其实不然,首先得说,为了体现出电影的艺术效果,编剧的充实与摄影的丰富显然是最为重要的。影片中,在父亲过世之后繁琐的葬礼仪式中,子女没有显示出过多的悲情,反而为了敷衍迷信仪式麻木而作假,空闲之余更是谈天论地的悠然自得。表面上看是一副副世态炎凉般的人情面孔,但却并没有凸显人性的丑恶。此处的设计出的人物特点很多时候是想表达一种人们对迷信的敷衍,而不是对亲情的敷衍。再者,影片通过女主角的视角来牵引剧情发展。这也为影片的感情埋下伏笔。女儿同父亲的亲情便是在这一视角凸显出来的。女儿通过回忆过去日子同父亲的生活与现在父亲过世的日子相结合,人物情感的描写贵在此处。影片中,从父亲当年教女儿骑摩托车并背靠背坐在摩托上,到如今女儿独自一个人背着父亲的肖像骑着摩托车,这两处的剧情对比剪辑便是情感的最好写照。
影片结尾,在举行完葬礼之后,生活回归原来本色,女主角独自回归工作,在回去的路上因为想到父亲的种种而无法控制情绪,在角落蜷缩一团痛苦。我们无法肯定是不是安静的细想引发了对亲情的思念,也无法说那繁琐的民俗葬礼仪式排挤了人心里对失去亲情的悲痛。影片最终所要表达的也只是一份亲情的可贵,即便是某些时候剧情上有份俗气,描写的故事只是一份通俗,交杂一起,让人内心略有些纠结。但最后的一哭是给了亲情最好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