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钥
作为顾长卫的第三部导演作品,《最爱》的表现手法有可能让这位以拍摄第五代导演擅长的文艺片为主的电影人在票房上有所建树,与此同时,《最爱》的市场反应也有让顾长卫今后向商业片导演转型的可能。
关乎生命,关乎人性,关乎爱情,这似乎是华语电影历来成为经典的要素,《最爱》也选择了这条路,然而,我们必须知道的是,这条路会走得很艰难。整体而言,《最爱》的这一路上都仿似蓄势待发般步步为营。从起初快速剪辑的闪回,让这部文艺片颇有商业片的架势。由小孩子的视角出发,更是华语片的一大标志性叙事手段。之后影片通过各色人物的描绘形成一组群像图,一段段生活化的场景令观者感同身受,作为调剂,大量的喜剧场景与对白也令影片的娱乐性有所增加,不再让文艺片成为乏味的代名词。随着那些卑微又坚强的生命渐渐逝去,展现出一幕幕平凡小人物的悲与喜。
而两个相爱的人,最终也牵手相拥地走向了生命的尽头。然而,这却是一段有先天缺陷的爱情,二者均身患绝症,处在死亡边缘,同时也皆已婚嫁,这在常人眼里是极其肮脏与不道德的爱情。这份爱需要勇气,于是,他们在病魔的摧残与他人的反对之下,爱得痛彻心扉。这段爱情起初在观众心里产生了巨大的不认同感,甚至令人绝望。不过,就在这绝望的爱情之下,随着影片的层层递进竟催生出希望的亮光。他们既不是天造地设,对方也不是自己的唯一,但我们静静思索,即使这份爱有悖于常理,假若两个人是真心相爱,又有何错?所以说,顾长卫先是把爱情故事最有利的条件给抹杀了,而把一段有巨大残缺的爱情血淋淋地摆在观众眼前,造成悲喜交集的效果,绝望之后是希望,尽头之后是开始,一切因爱而永生。
然而,这部电影的一切却并非完美无缺。人物塑造丰满,演员表演精彩,情节冲突剧烈,故事简洁直白,这些都是《最爱》的优点。但必须承认的是,《最爱》与片中的爱情故事类似,注定有着巨大的缺陷与遗憾。这部影片的主题表达不够深入,立意也很模糊,对艾滋病人的关注未深入骨髓,对爱情的理解更是了无新意。不可否认,顾长卫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导演,但碍于表现手法的生涩,使得整部影片本应具备的感染力大大减弱,很多时候都是依靠演员极具爆发力的表演支撑起整个故事。这与前作《孔雀》和《立春》类似,银幕上的一点一滴略显平淡却又充满意外。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即使难以成为经典,但《最爱》较之众多国内的文艺片而言,已有不小的进步与突破。就拿前段时间的《观音山》来说,二者在铁轨上的那段戏,无论是观赏性还是对于情节的助力,《最爱》都略胜一筹。
在今年遍布阴霾的华语电影市场,尤其是在四月众多古装大片纷纷毫无底线地引爆雷点之后,《最爱》显得鹤立鸡群,即使它充满缺陷与遗憾,也不是顾长卫最好的作品,但至少它证明了一件事:爱是永不止息。只要心中有爱,为爱倾尽一切,便可坦然无惧。然后,相濡以沫,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