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天堂电影小组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由《最爱》浅看顾长卫的变与不变

$
0
0

   

 

由《最爱》浅看顾长卫的变与不变

 

碟中谍


顾长卫是我最欣赏的导演之一,虽只有《孔雀》、《立春》、《最爱》三部作品,但朴实厚重的人文风格和深邃至深的人生哲思足以让他独树一帜,赢得尊重。



不变

顾长卫前两部作品《孔雀》、《立春》都是以现实主义手法,冷静地记录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卑微梦想与颓败人生,《最爱》也不例外。虽然没有了李樯理想主义者的奋争与泯灭,但依然属于体现民生生存困境和精神突围的现实主义范畴,这是导演“以民为本、悲天悯人”的情怀所在,这在一味脱离生活、功利至死的国内导演界中尤为珍贵。顾长卫镜头下的姐姐、王彩玲、得意、琴琴,都是一个个土得掉渣的角色,他们被看做是“异类”,与世事格格不入,他们不被理解,甚至是被排斥和抛弃,最终无力跳脱于生命罗盘的桎梏,成为命运的人质,人在天命面前不堪一击。

悲的是,我们领见了个体徒劳寻找生命主张之后的宿命结局;喜的是,我们从他们敢于触摸梦想、追逐爱情的疯狂行径中,感受到了困(危)境中真实的人性光辉,柔软,温暖,带着希望的力量直刺人心。三部作品中顾导都保持了足够的克制和冷静,不主观介入,不刻意干扰,以绝对中立的姿态冷眼旁观社会底层特殊群体的生与欲,爱与恨,情与仇,看似无情的背后恰恰折射出“理想不过是现实的祭品,活着才是生者遵循的王道”的人生寓言。三部影片的基调都是阴郁压抑的,结局都是绝望无助的,历史洪流下人性的飘忽异化和对自我命运的无法自主,让人扼腕叹息,这就是残酷生活的本来面目,不虚伪,不粉饰,真实得怵目惊心,无法逃避。



如果说《孔雀》、《立春》关注的是生命个体捍守理想、突围现实的话,那《最爱》的确变了,变成了群体受限于体制(命运)的无情围困,从单一到群体,从点到面,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提升,更更要的是导演视角广度上的扩张和对现实题材的纵深探索。前两者都是为了梦想而“战斗”,而后者则不再有理想可言,降低到了为讨回生命的最后尊严而“活着”。群戏模式跳脱了前两部作品的“个人独舞”,人物之间的繁杂关系,故事脉络上的交叉走向,都着实考验导演的功底,《最爱》的出彩群戏算是一次成功尝试。



《最爱》中首次启用大牌明星,加入敏感题材和过分渲染乱伦、性,片名的屡次更改、魔幻主题的删除也是一种“变”的体现。前两部作品注重艺术忽视商业,换得了低迷的票房。此次,顾导启用双料影帝郭富城与国际巨星章子怡,足见其借商业之壳为艺术招魂的良苦用心,毕竟在这个残酷的商业化运作体系下,有票房才会有生存的希望。当然也恰恰是明星体制的启动,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观众对大牌明星的视觉依赖和心理暗示,干扰了观众对于角色和明星关系的读解,可谓各有得失。


从在艺术的夹缝中倔强生存,到讨好市场的委身妥协,顾长卫在探索中完成了蜕变,他不再局限于“个体与命运,梦想与现实”的角力,懂得了艺术嫁接商业的规则,他的视角更宽广,悲悯情怀更深重,这是导演成熟心态的必经之路,顾导走的沉稳而坚实。


简单地说,《最爱》是一曲末世气息下生命与爱情的挽歌,悲情中难掩主题的凌乱,透着人生的悲凉与无奈。有时在想,生命,有多艰辛,就有多灿烂;其实,爱情,也一样。


顾导以“电影”的名义捍卫了光影艺术的纯粹和尊严,期待他的新作!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