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奇诡的“哥特”
哥特(Gothic),这个特定词汇,最早现身于公元第一世纪,指的是当初入侵罗马的日耳曼部落的人。他们的文化在西方的文明史上留有很重要的地位,“哥特人”是世界历史上首批能够劫掠罗马城的武力,也是因此让后人难忘。
但是之后这个词汇真正被用风格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建筑出现的。哥特式的建筑起源于11世纪下半叶的法国,也是12到15世纪流行在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因为这种类型的建筑在当时的西欧表现出令人敬畏的雄伟和压抑,所以广为建做为天主教堂,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崇尚古典文化主义的人文主义者所不喜欢的中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他的特征是尖拱,棱状穹窿、讲究华丽的装饰彩色玻璃的运用,哥特式的建筑最杰出的代表当属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英国坎特伯雷大教堂等。但是在后期,因为教皇制度的衰落,以及教皇统治时期给人们带来的那种不安和压抑,是之中建筑风格在后期的发展和演进中逐渐与黑暗、邪恶、死亡相联系起来。这种风格的建筑在文艺复兴的那些崇尚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思想家的影响下这种建筑逐渐成为象征落后,野蛮黑暗的建筑。正好与远古的哥特部落的的特性相符。“哥特”这一词逐渐的被赋予了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
“哥特”风格的文学基本上是以1764年贺拉斯.瓦尔普尔的《奥特朗托城堡》的出版来代表 “歌特小说”的诞生。“哥特”小说也是以恐怖与神秘作为自己的基本特征,故事发生的时间大多数是在中世纪,情节充满鬼怪、神秘失踪、暴力、幽闭、骇人听闻,甚至常有鬼怪精灵或其他超自然现象、离奇事件,人物多怪异畸形、变态、阴冷,小说气氛阴森、神秘、恐怖、充满悬念,在风格上也常常带有理性的色彩。“它成功的手段是借助于峭壁和深渊,折磨与恐怖,巫术,恋尸癖以及心神不定。它沉浸于尸魂出没、突然死亡、地牢、梦境、妖术、幻觉和预言之中“因为”哥特“风格的电影常常笼罩在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之中,充满了悬念,所以也具有它独特的艺术震撼力。所以在是八十几依赖,哥特经历了从形到神的发展阶段,不仅仅在文学上,而且许多遗留的诗人,例如英国的司各特、拜伦、雪莱美国的布朗、华盛顿·欧文、艾伦·坡、霍桑、马克吐温都创作了哥特故事。从此时哥特文学从文学的“边缘地位”进入到了中心和发展的主流,于是在欧洲也十分突出了哥特传统。
在音乐、设计方面的诸多领域,哥特文化也是有所侵入。它在20世纪的后半期侵入了非主流音乐的花园,成为了另类音乐中极为怪异的支脉。大约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前后,一些乐团分别顶着“后朋克“、”新古典“、或者
“新嬉皮“的招牌,逐渐的成为了日后的哥特音乐派。早起的代表比如”柯西女妖子”、“巴浩丝”、“享受分裂“等等的乐团。哥特的音乐常常的表现着人性的阴郁、空虚,并且对死亡有着浓烈的兴趣,缓慢、悲伤,也是常常在音乐中体现的元素。冰冷刺骨的音符又带有精细的美感,也透漏出哥特乐团一种对传统的反抗。
二、哥特在电影中的呈现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更不会忽视哥特文化的影像力。具有关的资料考证,早在爱迪生时期,他便将哥特元素引用到电影之中。在1910年,爱迪生第一次将哥特小说中的经典形象---吸血鬼“德拉库拉”的故事搬上了荧幕。德拉库拉是作家斯托克(爱尔兰)的成名之作,在电影史上也是被反复的拍摄。有人说哥特文化第一次在电影中表达则是在1921年瑞典的克里斯滕森的《历代的巫术》,也有人说是德国表现主义导演弗里茨·郎,因为他在他的电影中也大部分的出现了吸血鬼,恐怖,黑暗,等各种哥特元素。但是在比较弗里茨·郎和《历代的巫术》同时代的电影来比较,对比于现在哥特大师蒂姆波顿的电影,初步确认为现代哥特式的电影的起源为瑞典克里斯滕森的《历代的巫术》。在这部粗糙的默片影片中集合了歌特文化中经常出现的异教、死亡、巫术、痛苦等阴暗力量,这无疑为以后歌特电影乃至恐怖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部思想内涵超前的电影,在世界上禁映了长达十年之久,也就是在二战之后才被准许重新上映。《德拉库拉》作为哥特电影上的经典代表作,在世界上电影史上被反复的拍摄,反映的主题也各不相同。1922年德国的茂瑙就是用这斯托克的这部小说作为原型创作了《诺斯费杜拉》。这部电影在欧洲一上映就去的了巨大的成功。不就之后就传到了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传到了美国的好莱坞。1931年,美国导演勃朗宁也可能照此的启发创作出了美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被赋予哥特气息的有声影片《吸血鬼狂魔》。哥特式电影的独特魅力让他在上映之后依旧是轰动不已。1958年,在《德拉库拉》诞生的英国,特雷西·费舍尔拍摄的《德拉库拉的噩梦》,也是哥特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电影。这部《德拉库拉的噩梦》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吸血鬼的形象,也就是从这部电影开始,吸血鬼开始长着两对又长又尖的獠牙,一张开大嘴便会恐怖的露出来,成为了吸血鬼残害人类的工具。主演克里斯托弗还赋予了吸血鬼全新的形象以及气质,高大英俊,举止威严,神情都具有中世纪贵族的优雅,同时又具有野蛮和邪恶的兽性。这种风格最终成为个今后哥特式电影塑造人物的样板,也是哥特是电影吸血鬼的标准模式。而且在今日哥特电影大师蒂姆波顿在塑造他的人物的时候也是会沿袭这种风格。(关于蒂姆的论点以上会在下文中论述)在1979年,新德国电影四杰之一的赫尔措格翻拍的茂瑙的吸血鬼开山作《吸血鬼诺斯费杜拉》在1950年取得了不亚于前辈的成功,他成功的将哥特文化中的吸血鬼的形象推向了一个顶峰。
以上我所讲的是哥特式电影的心血鬼形象的塑造,在哥特式电影中更重要的是对非正常人物的塑造。在1919年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在现在看来,这部电影可能具有史诗般的地位,有人说这部电影史恐怖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的先河,但是,我们能很容易的看到哥特的气息在这部电影有有较明显的体现,哥特式电影中常有的城堡,修道院,神秘的住所,离奇又充满曲折、悬念的情节,人物也是非正常的人类在这部电影中都有出现,而这些都是哥特文化的精髓。而就像卡里加里这种变态人,变态心理的影片在其后也是层出不穷。就如60年代,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也是希区柯克近乎荒诞的电影,这种灰暗的色调,也是他在那个时期,沿袭了哥特文学大师卡夫卡等人的哥特传统。
哥特文化中的巫术,魔幻,鬼怪的题材也是在哥特电影史中经久不衰,也有有着气悠久的历史传统。1921年,德国导演弗里茨朗个的《疲倦的死神》首开先河,在影片中的对死神的塑造,让死神拥有奇诡的哥特味,主题也是哥特传统的爱与死的交融。在1982年,英格玛·伯格曼在著名的《第七封印》中也继续的延续了这个哥特式的死神的形象,而且用高高的围墙,哥特式建筑的拱门,还有长长地阶梯将这个哥特式的死神加以强化。1973年威廉弗莱德金的《驱魔人》也是这种题材,这种风格的经典,他也是引导了一系列西方妖术和魔怪的电影。比如《驱魔人续集》,《凶兆》,《魔女嘉莉》等等。
之后哥特电影走入了90年代,其中出现了不少的哥特电影的大师,这些人大部分以成功塑造哥特的环境,成功的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经典的哥特人物而闻名,比如说蒂姆波顿的具有剪刀手的爱德华、残忍报复社会的理发师陶德、断头谷里面看人头就像剁大白菜的无头骑士等等。1922年,经典的德拉库拉再次的登上的电影的屏幕,这就是大卫·科波拉的《惊情四百年》,这次的德拉库拉虽然是吸血鬼,却是风度翩翩,用情专一的绅士。1994年尼尔乔丹的《夜访吸血鬼》。之后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在《马力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也掳走了不少人的心,还有被哥特迷奉为经典的《乌鸦》。
当然,我所说的,不一定所有的哥特电影都包含着吸血鬼,或者生活在社会边缘变态的人类,或者是哥特式的建筑;而且也不是所有描绘变态人物,带有吸血鬼,有哥特式建筑的电影都是哥特式电影。不能一概而论之。只能说,在很多的电影中,糅杂着哥特的文化,哥特的风格,例如描写犯罪电影的《沉默的羔羊》、《七宗罪》中也有对社会上边缘变态人物的描写,但是却不在我所认为的哥特式的电影,只能说,这些电影中糅杂着哥特的文化和风格。但是在有些电影之中,哥特的文化被明显的体现,哥特的风格成为了影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一种异于寻常电影的色调和表现手法,我称之为哥特式电影。比如蒂姆波顿的电影中的色调常见为蓝灰色,影片中人物多为中世纪的打扮,整个影片中呈现的都是奇诡的事件,这种风格,我自定为现代哥特式电影的标准。我也将蒂姆波顿列为我所崇拜的现代哥特式电影的大师。
三、探索哥特式电影的心理、黑色根源
依据现代哥特式电影大师蒂姆波顿所拍出的电影来看,他的很多的影片中都在刻意的营造一种令人恐惧的气氛,比如《断头谷》中的小镇的那种沉寂,死静,也是似乎一切导入永久的沉睡一般。街道上空无一人,人人都多在自己的房间里面。路边只有黑暗阴森的森林,还有浓浓的雾气飘荡芦苇在深蓝色的河边摇荡。美国著名的哥特文学作家洛夫克拉夫特说:“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达尔文在《动物的表情》中描绘人类在恐惧的时候会增加荷尔蒙的分泌,使人兴奋,眼睛发亮,这说明恐惧也是具有和其他兴奋一样能够给人类带来快感的情感。这么说,人类在置身电影之中,感受电影中的令人恐怖的气氛是,也是同时候感受到强烈的愉悦。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冲破了柏拉图设定的文学作品中不能描写暴力、凶杀、罪恶等黑色内容的禁区。但是在艺术作品中,恰恰是这些描写黑暗的东西,却最能表达社会的现实,也是最能够激发人类的怜悯之心,最能够让人感动。哥特式的电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在让人们恐惧的时候,获得了自身的快感,同时也能时刻反省自己,反省社会。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哥特式的电影不仅仅是在展现哥特风情,哥特的元素,也是在展现哥特文学素具有的特色—黑色的传统。浓重的刻画暴力的,神秘,凶杀,恐怖,变态,复仇等等骇人听闻的事件。这些情节支撑了一根哥特式电影的大梁。而在主题上,哥特式的的电影不像其他电影一样,从正面的描写社会,而是通过揭示社会、世界、人性的黑暗来表达导演对现实的不满。大部分的哥特式电影总是进行人类心灵和道德上的探索。例如在蒂姆波顿的《理发师陶德》里面,一昧的杀害别人来为自己的妻子复仇的陶德,最后却杀害了自己心爱的妻子。看似是可笑的闹剧,报复了一顿,最后报复到了自己的头上。却是很明确的让一切人们在想自己所做的一切,反思自己行为。
四、清教主义对哥特式电影的影响
之所以哥特式电影在欧美国家普遍的流行,也是因为欧美式国家长时间被清教主义(Puritanism)所统治。清教主义可以说是基督教里面比较极端的一个流派。清教主义的人都信奉加尔文主义,把《圣经》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当成上帝所说的话。他们宣扬“原罪说”,强调人性的堕落,坚信命定论,认为只有上帝的恩赐才可以拯救人类。在《圣经》里面,就有许多能够是人们产生敬畏和恐惧的元素,比如说洪水、上帝毁灭索多玛、耶稣死亡、末日审判等等。这些场面就如同哥特式电影一样,都是善与恶,光明和黑暗的冲突,在清教徒看来,所有的这些冲突都是源自上帝和魔鬼的永恒斗争。
“他们以十字军骑士般的狂热、替天行道,把一切不符合清教信仰、清教道德的东西统统看作是邪恶而进行毫不留情的打击。许多天主教徒和各种男巫女巫因此惨遭迫害,被处以极刑。当然,天主教同样也对清教徒残酷镇压。清教徒同天主教以及一切与清教信仰、清教道德相悖的东西进行的激烈而且常常是血腥的斗争本身就可以说是一个在上帝的旗帜下演出的‘哥特故事’”这也就说明了哥特的文化在欧美等过见里面拥有生后的社会背景,甚至在电影上,社会的存在意识上,都有深刻的影响,这就间接地促进了哥特文化在欧美的流行,哥特式的电影在欧美等国家的经久不衰。
五、蒂姆波顿人生与哥特文化的交融
我相信一切人物的出现都拥有一定的的社会契机。所以在今天所说蒂姆波顿它具有浓烈哥特式风格的电影的出现也是因为蒂姆波顿的成长经历吧。
1958年,蒂姆波顿出生在美国的加州伯班克市,这里是美国的影视娱乐业的中心之一,很多电影公司和电视台都将摄影棚建设在这里,着也就是增加了蒂姆波顿童年时对电影的接触。也是在冥冥之中自由安排,蒂姆波顿在出生那刻起就与电影有了不解之缘。小时候的蒂姆波顿常常被他的父母所在屋子里面,不让外出,而陪伴着蒂姆波顿的只有童年的动画、恐怖小说和电影,当然还有整个屋子所笼罩的孤独和压抑。缺乏假哈总父母关爱的蒂姆波顿就是在这种异于常人的生长环境里面成长起来的。后来蒂姆波顿离开了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祖父生活在一起。那正是蒂姆波顿最富有想象力和充满活力的时期,年迈的祖父没法和年轻的蒂姆波顿相抗衡。而蒂姆波顿更多的是被自己身边的小人书和恐怖电影相包围,他常有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面,重新的诠释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见解,自己常有子啊这个世界的时间和空间里面。他常说,作为一个孩子,他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现实——父母、老师、学校、早餐——远比怪物或电影要可怕得多。比起现实生活中威胁,僵尸宠物狗又算得了什么?波顿塑造的角色是生来就被社会所抛弃的,并终身与他们的身份相矛盾,或者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本身就是怪物。他的童话的结局比起许多标准的安徒生童话的要糟糕一点;剪刀手爱德华最终没有和女孩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陶德也最终没有和自己追寻已久的妻子在一起。和许多孤独的人一样,蒂姆·波顿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又极度黑暗,就好像当一个头破血流的小孩蘸着自己伤口上的血画出一朵玫瑰,玫瑰的色彩很美,可是也很恐怖。
在蒂姆波顿9岁的时候,他画的一张反对乱丢垃圾的海报被当地的一张清洁公司看中,张贴在那家清洁公司的垃圾车上有一段时间。在蒂姆波顿高中毕业之后,蒂姆波顿去了加州艺术学院,这所学院是当时迪斯尼公司绘画史的一个重要来源,波顿毕业后也顺理成章的去了迪斯尼当了一名动画师,并且参与一些传统
动画片的制作。据波顿采访时所说,这段时间其实波顿不太愉快,因为迪斯尼就像是生产糖果一样的大批量的生产动画片,而且都是甜蜜温馨的,仿佛永远的是给长不大的孩子们看到的东西,而波顿所擅长的在如今看来则是黑暗、阴冷、高亢的哥特式风格。最初,蒂姆伯顿为迪斯尼公司的《狐狸与猎犬》之类的主流电视动画片工作,当他的出色的灵感被迪斯尼认可后,迪斯尼给他自由,让他自由地创作。在1981年,迪斯尼给予了波顿资金,而波顿也自己指导了自己的第一部动画短片《Vincent》。这部只有5分钟的三维动画短片讲述的是一名叫做文森特的小男孩,很多人把这个叫做文森特的小孩子当做蒂姆波顿的童年印象,因为在短短5分钟的短片里面,掺杂了许多蒂姆波顿自己童年的影子,孤独的屋子,伴随成长的恐怖小说,奇诡的幻想,邪恶的想法,一直叫爱德华的狗,还有那个最喜欢的小说家,基本上与蒂姆波顿的童年相符,我个人认为这部《Vincent》,就是蒂姆波顿首次借用了影视,将自己压抑的童年展示出来,同时也是自己试炼了一下自己所喜爱的充满诡异气愤的哥特风格。幻想自己没法拯救自己的妻子,幻想自己将自己的狗变成僵尸一起行恶,幻想自己杀死了自己的姑妈,幻想自己永远的逃离不出那扇大门。就类似与波顿的童年,无尽的孤独,就像无尽的恐怖环绕在自己的周围。他的脑子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而新奇的念头,但却受到成人社会的压抑,他陷入到深深的孤独之中,活在冥想中那充满鬼怪的世界里。《Vincent》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蒂姆-伯顿式的哥特风格,阴郁、神秘、黑暗的氛围在每一个镜头中洋溢着,甚至是人物的造型也是蒂姆-伯顿的经典模式。尽管只是一部动画片主角文森特的造型和剪刀手爱德华却惊人的相似。《Vincent》拍摄完成之后迪斯尼公司的高层认为这部作品恐怖、阴暗,不适宜儿童观看因而将之封杀。回忆起那段时间蒂姆-伯顿觉得非常苦闷,他感觉自己如同是一间僵尸工厂的作业员每天机械地重复着毫无意义的工作,幸好那个时期已经成为永远的过去。蒂姆- 伯顿与生俱来的天赋还是支撑着他渡过了创业最艰难的初级阶段,很快的得到了拍摄大制作影片的机会。
之后的蒂姆波顿自己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黑白有声的短片《小科学怪人》这也算是波顿在电影业的试航吧,这部22分钟的短片也是充满了许多的哥特元素。例如那些东倒西歪的十字架,那只叫做爱德华的狗死而复活变成僵尸的想法,漆黑的夜晚,就像鬼魅一般出行的人类。在这部22分钟的短片中,波顿成功的将自己在动画短片《Vincent》中儿童的设想变成了现实。与《Vincent》不同的是,在《小科学怪人》之中,波顿在其中设定的小孩有了温馨的家庭,虽然在一开始所有人不敢承认那只僵尸狗,但是最后在僵尸狗救了人类之后,人们也逐渐的认可了它。就像是波顿的内心想法一样,波顿在经历了《Vincent》的失败之后,也迫切向人们认可他那具有强烈哥特风格的电影。波顿在这两部短片之中,一个是家庭没有关怀,一个却是温馨的家庭,而这两部电影中小男主人公的最终下场确实不近相同。在《Vincent》中,文森特最后的下场是在自己的幻想中死亡,而在《小科学怪人》中,小男主人公和人们最后却是和僵尸狗很和谐的生活在一起。波顿在这两部小短片中,控诉着自己在童年中所遇到的不满,他的电影,就是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将自己对社会的控诉,用术语自己的哥特语言,用自己的映像将之展露。这些也是与波顿自己的童年经历息息相关的。
六、蒂姆波顿式电影剖析
下面列一下波顿的电影年表
The Island of Doctor Agor (1971);Stalk of the Celery (1979) ;Hansel and Gretel (1982) ;Luau (1982);Vincent (1982)波顿第一部独立创作的动画短片 ;"Faerie Tale Theatre" (1982);小科学怪人(1984)波顿的第一部真人电影短片;"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 (1985);Adventure (1985)
以上是波顿的短片和在迪斯尼工作的时候的所参加的短片,下面的是波顿
真正走入电影大堂中所拍摄的电影。
荒唐小混蛋奇遇记Pee-wee's Big
甲壳虫汁 Beetle Juice (1988)
蝙蝠侠 Batman (1989)
剪刀手爱德华 Edward Scissorhands (1990)
蝙蝠侠归来 Batman Returns (1992)
艾德·伍德 Ed Wood (1994)
火星人玩转地球 Mars Attacks! (1996)
断头谷 Sleepy Hollow (1999).
The World of Stainboy (2000)
决战猩球 Planet of the Apes (2001)
大鱼 Big Fish (2003)
僵尸新娘 Corpse Bride (2005)
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2005)
理发师陶德 Sweeney Todd (2008)
爱丽丝梦游仙境(2010)
如此的看来,波顿的确是一名高产的导演,但是高产是高产,在蒂姆波顿收获了自己的票房之后,也收获了自己的名誉。名利双收。
1985年,蒂姆.伯顿拍摄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荒唐小混蛋奇遇记》。男主角皮维是个荒诞、异想天开的怪人,从家中摆设到行事作风俨然是蒂姆.伯顿的化身,为了追寻丢失的自行车,不惜跨越整个美国大陆。最后他的事迹被拍成了电影,皮维也找回了爱车,还赢得了女主角的芳心。
故事采用了公路片的模式,之所以选择这种模式首先是因为它符合导演骨子里的那种儿时难以抹去的历险情结。从小自闭的性格使蒂姆.伯顿疯狂地执着于幻想,执着于幻想中的童话世界,童话世界里主人公的冒险故事占据了他太多的有童年记忆,因而其大多数的电影都是以主人公的历险经历作为故事的主体构架的。其次公路片是一种相对廉价又较易成功的题材模式,像早期的大名鼎鼎的《逍遥骑士》(Easy Rider)、《邦尼与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八十年代倍受学院派亲睐的《雨人》(Rain Man)以及近几年的成功范例《杯酒人生》(Sideways)、《阳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波拉特》(Borat)无不采用这种模式。但是蒂姆伯顿的首部作品并没有像以上作品一样在票房,亦或是在评论界的引起巨大轰动。毕竟,公路题材绝非蒂姆伯顿的最强项,而他那种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异想化风格,在当时,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无法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片中的一些魔幻镜头虽然给人些许惊喜,但稍显唐突,另外一些情节诸如酒吧邂逅飞车党的一段则有明显滥竽充数的嫌疑。
不过总体来说,影片不乏亮点,尤其在表演上,男主角保罗.雷宾斯这位当时电视界的谐星,他在片中的表演喜剧色彩极浓,独特的语言腔调,怪异的肢体语言,把皮维这个角色塑造的的分外可爱又搞笑。在结束了这部影片的拍摄后,保罗.雷宾斯又接拍了多部以皮维命名的电影,并成为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最成功的喜剧演员之一。另外,片中几位配角包括皮维的富翁邻居弗朗西斯,家财万贯,住在豪华宅邸中,却一直觊觎皮维的自行车;在旅途中偶遇的好心餐馆老板娘西蒙,一心想去巴黎,却因无法实现备受折磨;阿拉莫的导游以及那个把导演、演员都玩弄于鼓掌的小童星凯文.莫顿,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值得一说的是本片的配乐丹尼.埃夫曼。从本片起,他开始了和蒂姆长达二十多年的合作,一直至今。而正是丹尼厚重、古典的配乐风格,与蒂姆的电影相映成趣,才更好的诠释并奠定了后来评论界所谓的“哥特式”风格。
总的来说,蒂姆.伯顿的首秀惊艳有余,但影响力明显不足,以至于多年后,提起蒂姆伯顿的影片,甚至一些资深影迷都对这部片子都不了解。但至少本片为蒂姆以后的创作定下了基调,而他的影片中与众不同的各色人物类型和离奇的场景,在未来的影片中逐步进化,蜕变,逐渐形成了一种标签,一种符号,为蒂姆.伯顿电影风格的最终形成打下了基础。也有人说,这部电影中的男主角是今后憨豆的模仿对象。这个有待考证。
再说一下蒂姆波顿在拍摄电影中与众不同的思维,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鬼片在美国泛滥,而且大部分的导演都在“用鬼吓人”的模式里面,人们逐渐的厌倦了这种影片风格,希望尝试一些拥有新韵味的电影。波顿适应形势的需要,拍摄了他的拥有明显鬼怪成分的第一部电影《甲壳虫汁》(又名《阴间大法师》)。这部电影,波顿突破了传统的鬼怪吓人的禁锢,他首次的让鬼怪也有了善良的心胸,原来一直捉弄别人的鬼怪到了波顿这里变成了被人捉弄,可能世界上找不出第二个有如此能出如此高招的导演。影片摒弃以往鬼片吓人的噘头,以轻松的喜剧形式从崭新的角度诠释了鬼电影,就算男主角将头拿在自己的手里你也不会觉得害怕。伯顿创造的电影总是用另一个陌生世界的眼睛来看待我们所熟知的,从而颠覆我们的思维惯性,让我们发现自认为所熟知的其实还隐藏着陌生。我们在传统伦理中和世俗中不敢也不愿碰触的话题,蒂姆伯顿往往能以其独特的幽默方式和化恐惧为喜剧的天才般的地狱想象力,表达和呈现出不同的故事轮廓与色彩。蒂姆伯顿典型的哥特风格,就是把鬼怪幽默化、荒诞化、人类化,让观众认识到其实鬼怪和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他们也有可爱的一面、善良的一面。在蒂姆伯顿的电影世界里,你将在哥特式的黑暗古堡和阴森清冷的丛林中发现一缕光芒和一丝温暖。这部电影的独特创造思维还有它的票房都为将来波顿成为“鬼才”导演奠定了基础。
仔细的看一下波顿的波顿的电影,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独特的艺术风格还有他的波顿式的标志。他的美学风格归结起来拥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体现出来了强烈的坐着特色;第二,是注重死亡和生命之间的反复关系来探讨并且实现对爱的追寻。也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相互融合才让波顿建立起来他独特的“B级片电影通话”的王国。
波顿能够在好莱坞商业浪潮和大片情节泛滥的环境存在下来,自己独立的思考,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用属于自己的电影语言创造电影童话。从他的第一部电影《Vincent》到第一步真人短片《小科学怪人》,到如今的《爱丽丝梦游仙境》,波顿的电影始终的是游走在坟墓、十字架、和摇篮之间。他不断地用很现实的眼光控诉着真个世界,又用孩童一样心灵,渴望着自己周围的世界的美好。
波顿的电影,通过对死亡,记忆,命运之间的关系来实现对超越生命力量的一种追寻。总体的来说,波顿在她自己的电影语言成熟之后可以将其的电影风格分为三类,一类是偏于坟墓情节:比如说《断头谷》、《理发师陶德》在这类的电影中,血浆四涌,电影的色调极度的阴冷,在《断头谷》里面,无头骑士砍掉人的脑袋就像是切大白菜一样,给人一种离奇的快感,没有丝毫的修饰。在《理发师陶德》里面,也是带给给人们一种杀人的异常快感,剃刀一滑,人头就会落下。一类是偏于摇篮情节:比如说《大鱼》、《剪刀手爱德华》、《爱丽丝梦游仙境》、《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在这类电影中,波顿创造了一个拟爱徒生童话的故事。这些电影没有特别具体的哥特元素出现,但是波顿充分的把他童年中的意向。在《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里面的查理就是波顿的化身,他在选择孩子的时候还是以童真为标准,“童”便是有一颗质朴的心灵,“真”便是还痛对世间的一切都抱有着真诚的态度。也是波顿对童真的向往,也是波顿对自己不满的童年的一种控诉。在《大鱼》中,波顿也是在片中对男主角设定了一个特定的成长的环境,那种亦梦亦幻的人生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当爱德华的父亲最后投河乐观面对死亡的时候,波顿告诉我们,死亡只不过是另一种开始,这也是波顿的对死亡人生地价值观。波顿渴望自己能够拥有爱德华那样的童年。无论是阿什顿小镇还是世外桃源般的幽灵镇,无论是马戏团的狼人团张还是爱德华.布鲁那奇幻般的爱情经历,这一切都散发出浓浓的温情和柔和,而这些传奇在威尔看来都是父亲在自己孩童时期讲给自己及听的故事。他没有意识到“一直追寻的真相其实就是现实的真相,只是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存在而已”。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是现实还是应该掺杂些许梦幻?庆幸的是波顿选择了后者。表达最后一类则是摇篮情节和坟墓情节的杂糅:比如说《僵尸新娘》、《蝙蝠侠》、《圣诞夜惊魂》(波顿的编剧)。在《僵尸新娘》里虽然有一些惊悚的元素,然而假如细细的体味在那份诡异之后隐藏的是创作者对童话般的真纯爱情的赞歌。这种童真童趣一直贯穿在波顿的创作过程之中,“或许,他只是个生活在城堡里的孩子,用他的摄影机还给我们一个未泯的童话世界”。另外童话般的真纯在《圣诞夜惊魂》中是杰克赤子般的对待新奇事物的喜好,在这个主人公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小文森特那不安分的影子。
七、蒂姆波顿的哥特映像
孤独的成长经历,奇妙的幻想,另类的思绪,压抑的环境,注定要让波顿与哥特文化结缘。当波顿确定拿起哥特文化这只沉重的画笔时候,也注定他必须仔细的将哥特文化的丝丝精髓融入到他的电影之中,在这里就让我就波顿的哥特式电影的经典之作《断头谷》来一说。
波顿几乎所有的电影之中都离不开这几个元素,第一是哥特式的建筑和符号,在断头谷里面的人们避难的教堂,还有很多中世纪的房屋,都是波顿在这部《断头谷》里面的所融入的哥特式的建筑。还有那些阴森的树木,东倒西歪的墓碑,飘渺又玄幻的雾,都是构成这部哥特风格浓烈的《断头谷》的元素之一。第二是哥特式的男人,几乎都是脸色苍白,头发杂乱,略带神经质的人物,波顿和约翰尼德普的搭配直接就到了天作地和的地步,德普那近乎神经质的脸庞,还有那苍白色的脸,杂乱的头发,也是略带神经质的表演,都是这部电影中不可缺少的哥特式文化的融合。第三是哥特式的女人,波顿的妻子海伦娜也是拥有和德普一样的气质,海伦娜在波顿不少的电影中也是将哥特文化演绎的很淋漓尽致。大眼睛、尖下巴、同样苍白的面容、眉宇间总有种挥不去的阴霾,这是波顿在挑选他的女演员中的的要求,而在《断头谷》里面克里斯蒂娜·里奇也是拥有这样的气质,与海伦娜不同的是,《断头谷》最终所需要的女演员是拥有救世般的阳光丽人,从海伦娜的电影中看不到她的那种氛围,所以,波顿在《断头谷》里面用克里斯蒂娜·里奇也是近乎完美的选择。第四是哥特的颜色,波顿在他具有明显哥特风格的电影中,近乎都用的是一种靛蓝的色调渲染全片,给人们内心造成一种压抑的恐惧感。在这种近乎留银的效果里面,也是给人们构建了一种复古的感觉,中世纪奇诡的哥特文化,在波顿心中,便是这种阴森里面又带有复古的色调吧。
在《断头谷》这部电影还塑造了很符合哥特风格的声乐。片头部分圣咏式的女声带有浓厚的悲天悯人的气质,背景的混声合唱又将神秘恐怖的气氛烘托出来.器乐方面多用提琴、圆号、长号、鼓等表现阴郁恐怖的大环境。《断头谷》中有一段,在荒凉的墓地中央,治安官和纽约警官在谈话,音效依次出现:弱起的大提琴主观音效(在治安官之死这场戏交响乐一直以背景的方式伴随)、羊群的叫声(提示无头骑士即将到来)、雷鸣、羊群叫声、雷鸣、羊跑步的蹄声、治安官紧张的喘气声、风吹过来稻草人发出的吱呀声、大提琴主观音效加强、猫头鹰叫、无头骑士的马的嘶鸣、跑动的马蹄声、治安官大喊:Oh my God!、交响乐主观音效再次加强、治安官紧张的粗喘、无头骑士拔出剑的金属声、剑在空中挥舞的声音、治安官绝望的大喊、剑砍人头的碰撞声、人头在脖颈上旋转声、人头落地声、尸体倒下声、交响乐达到最高潮、无头骑士骑马冲、剑插入人头声、纽约警官晕倒在地声、渐渐远去的马蹄声、稻草人被冲得转了一圈的声音、马的嘶鸣声,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将无头骑士杀人的恐怖场面从头至尾完完整整的表现了出来。波顿在这里用这种声乐,将哥特风格的电影,用哥特式的音乐,将整个过程表达的淋漓尽致。
关于《断头谷》里面的摄影,波顿让许多的画面都给人童话般的感受,摄影师艾曼纽尔•卢布兹克将画面的色彩处理得很黯淡,他在片中刻意追求的正是黑白片般的恐怖效果。以《断头谷》为例,蒂姆•伯顿将色调运用得如鱼得水。在表现神秘恐怖的气氛时,运用靛蓝的重色调,多用高反差,逆光勾勒出人物或物体的剪影轮廓,表现出阴暗、畸形、神秘的巫术般的意境。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小镇的形象总在雾中出现,因为光线在雾中无法直接穿透,增加画面朦胧感,漫射光将村镇中黑色的房屋映衬得影影绰绰,显得神秘、幽暗。
无头骑士每次出现,总伴随电光闪电,使得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若隐若现。
而单纯善良的农场主女儿Katrina每每在室内出现,都用暖色调,照明光线多为烛光、壁炉火光、阳光散射光,突出了人物温和可亲的形象,对人物塑造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
八。、论文总述
哥特,其实是一个很难以捉摸的东西,没有什么给哥特文化画一个很明显的界限,所以在哥特文化上面,我所说的绝大部分都是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要说哥特文化在电影中的体现,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有死亡的存在,也有很多的电影里面利用了哥特文化中的那些坟墓,教堂等等,但是却不能说这些都是归属于哥特文化的,也不能说这些都是哥特式的电影,我所说的一切基本上都是从现在哥特电影大师蒂姆波顿中所了解到的向前人所看去的。我在论文里面首先的说了自己所了解到的前人,大家所认可的哥特式文化,然后又写了,从哥特文化中衍生的哥特式的电影。从而讲述了哥特式电影及文化的发展历程。之后我又写了蒂姆波顿的哥特式电影的映像。从而论述了蒂姆波顿是运用了各种哥特文化的符号让其的电影在现在电影史上成为现代哥特电影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