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没有完整看过一部电视剧了,一来是看电视剧得耗费大量的时间,不如电影来的划算,二是因为国产的电视剧水平确实有待提高,而《走向共和》却改变了这种状况。该剧如一部恢弘的史诗,吸引了我的眼球,也撼动了我多年沉积下来的历史观:全新的历史视角和人物解读!
对《走向共和》的记忆,还是在03年非典之际,该剧如一晴天霹雳震撼了世人,却因其历史观与主流相悖而遭到禁映,本来当年最热的而且耗资巨大的历史剧就这样销声匿迹了,试问当今的大学生有几个知道《走向共和》的?而又有几个知道《建国大业》呀?
同样是遭禁的命运,袁腾飞的历史让我讨厌,一味的细小讽刺,满足了自己哗众取宠的虚荣心,却给不出一个建设性的方案;喜欢《走向共和》的历史,喜欢它的那份认真和坦诚,真正设身处地的为历史人物去着想:也许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他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
为了满足剧情的发展,《走向共和》当然有其侧重的人物,他不可能排成一部反映众生相的浮世绘。虽然说历史是由人民力量推动的,但是人民的时代是有其代表的,所以李鸿章,康有为,慈禧,袁世凯,孙中山等人代表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康有为的戊戌变法,慈禧袁世凯的立宪新政,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代表,先进的或反动的。按我们传统的评价,李鸿章是个卖国贼,可使我们有没有想过,难道是谁签了字谁就是卖了国吗?李鸿章签字,不是在清政府答应的情况下吗?就比如地上有个垃圾,两个人中有一个为了环保而捡了,另一个却因他脏了手而骂他不讲卫生,不是这样吗?康有为在我们的印象里是绝对的正面形象,但是在剧中他是个狂妄之徒,同时又顽固到了极点,到最后不惜举起封建主义的招魂幡,成了保皇党。慈禧也不是我们传统教育中的那个最顽固的封建势力代表,她也像我们家里的老太太那样喜欢花花鸟鸟,张罗着自己的大寿能办的风光,希望儿子能孝顺懂事;她又有坚决的一面,苦心经营着爱新觉罗家族的庞大家业,面对着外敌入侵,她也按捺不住胸中的怒火,命义和团剿杀洋人,虽然说是帮倒忙;袁世凯是剧中展现的最全面的一个,以前提起他人们总会想起那个背叛维新派,窃取革命胜利果实的大坏蛋,可是真英雄方显本色,袁世凯有自己的抱负和情怀:从朝鲜成功阻击日本兵,到立宪新政的中流砥柱;从建立新式陆军到设立新式学堂(我的母校就是他建立的,这是我的自豪)真可谓干了不少伟业,对我们来说,有可能一生只干一件就很不容易了。他最为人诟病的,是称帝这件事,但也是基于自己对君主立宪更适合中国当时国情的认识;孙中山先生对于革命有火一般的热情,他也有自己的缺点,比如说过分天真,盲目信任等。
我承认人的局限性,正如李鸿章对梁启超说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下一个使命由下一代人来完成。我们不能以过来人的身份去为难古人,去说如果那样做是不是更好。历史是不能猜疑和改变的,正如一台精密的仪器,零件之间相互运作,其实事件与事件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一个环节发生变化,那么整个系统都会改变。
历史是多面的,看你从哪个角度来读;历史也是分阶级的,看你是属于哪个阶级。不管怎样,评价历史,就把自己想象成当时的人物,如果自己遇到那种情况该怎么处理呢?
《走向共和》的最后是以字幕形式打出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继续前进,走向了共和。其实这些话,与其说是褒扬,不如说是期望,先辈的一代代人为了共和经历了多少悲壮的故事,我们应该沿着他们的足迹,奋勇直追,去实现那真正的共和。其实道路还很漫长,但我相信我们还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