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最爱》是今年前期营销最失败的作品之一,对此深感遗憾。所幸这部电影目前的成绩应该是有一些的,而反响如何,就不那么好判断了。
最爱是一部绝望的中国电影。绝望之余,它依然是一部典型的国产电影,传统方式的煽情和碎片化的故事,不知道是为了成为典型的中国电影,还是不得已成为了这样。但无论如何看不到那49分钟的我们,注定无法自我安慰。
如果复述起来,最爱这样的故事,其实不是什么惊奇。《人间》《传奇》或者知音体都可以无限延长我们的泪线,从眼窝到后脚跟。打动我们的是一股《活着》的气息。白岩松曾经说过的,世界上更多的是灰色的人,如同他早先说过的,人一生最多的是平平淡淡。所以在特定的环境中,我们的劣根性和我们的善良,会毫不犹豫的自主行动起来,所以我对影片中表现了的或者没表现的那种疯狂,并不是很敏感。敏感的有三个地方,1,老柱柱堵住校门时突然的崩溃;2,老柱柱的二儿子赵得意被商琴琴“救活”;3,老柱柱的大儿子赵齐全,最后如同喝醉抱住父亲的那一番言论。
这三个点和那些一个个热病病人死亡前的破灭、圆梦和悔悟几乎是相同的,但是却并不相同。因为这三个地方,象征的并不是肉体的死亡。
老柱柱看似善良忠厚了一辈子,那一刻,他面对的是自己的愚善么?破灭的是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商琴琴那一刻鼓起勇气,展现的也是对自己伴侣或者家人不顾一切的保全,但诡异的是她带着更多的是寄托。至于大哥赵齐全,他也完全了自己对妻儿的照顾,搬去县城,许诺父亲养老送终,而且孩子也风光婚嫁,并且姻缘和自己的事业正相配,而此刻的他,显然也真的不顾一切毫无任何良心的牵绊了。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社会,父亲和大哥在挣扎中自说自话误人误己的存在着,小儿子更多的寻求自在和洒脱而疯癫,他们的后代要么报应缠身不堪重负,要么宠溺之中根本不懂人事。
好的电影总是忠实于现实,即便它不得不拐弯抹角甚至苦脸沉默。即使我们有49分钟需要活在想象里,透过现有的残卷,也能窥知一二:这么多年,我们何尝不是在阅读翻译过的文章,体验被污染的生活,吞下未经人道的苦果?我想,影片中没有表现的和没有答案的,也许,就是我们正在询问而得不到的。
也许正是如此,这个影片更多的是在描写情景和人物,故事?已经远没有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