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天堂电影小组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六颗温柔的转轮子弹——《告白》影评(时光网首发)

$
0
0

 

 

  【(本文即将刊登于我们杂志上,未刊之前,先发时光网,与诸君共赏)另外,如果有兴趣的朋友,觉得想投稿影评的,请与我联系。稿件标准,参考这篇,好电影+好文字+3000字左右+最近的电影-不是那种大众的爆米花没深度的电影如《速度与激情》或者大家都说腻了的《让子弹飞》——稿酬不高,请君见谅】

 

#告白/Confessions(2010)告白
Confessions
(2010)

 

 

 当伦理和正义分歧,你该选哪边?

——摘自《告白》原作

                                            

“初中生妄杀4岁幼童,女教师课室落毒复仇。”这是《告白》港版海报上,言简意赅的介绍文字。

简介或许并不贴切,况且女教师也算不上真正“落毒”,然而苍白凛冽的文字还是暗示出这绝不是一部普通的血浆电影,抑或哈姆雷特式的俗套复仇。

凑佳苗的原作小说是有良心的推理作品,杀人者看似荒唐,但有社会成因与“苦衷”,复仇者冰冷嗜血,但意在诛心警世。人物不多,但格局很大。段落和角度海量,而叙事效率颇高,点到即止,又入木三分。和许多强调奇技淫巧或阴森恐怖的故事相比,这是真正关注现实,不落俗套的好故事。

 好的剧本给导演带来了挑战。小说选择了全第一人称的极端视角,并展现了作者在感性和理性间雄厚的掌控。书中你可以通过每个人物第一人称的告白,清楚地看到各个角色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的结果,感同身受,这是最强烈、最真实,没有谎言的采访记录。凑佳苗笔下的校园不是活祭的炼狱,更像卡夫卡式荒诞的城堡,每个人都没有错,但每个人都有罪,人们为了摆脱无穷的尴尬和孤独感用尽全力交流着,于是成为了受害者与加害者,这是校园本质的可怕之处。而拍摄广告、MV出身的中岛哲也是当代日本最好的视觉系导演,其代表作《下妻物语》、《松子被人嫌恶的一生》流光溢彩,乖张华丽,将原本悲剧的题材拍出了蓬松的超现实戏剧纹理。但在电影版《告白》里,他却花了很大的心思降低用色,强调光暗对比,用心叙事。可称为中岛迄今为止各方面最收敛的电影。

改编《告白》最难的是,小说选用第一人称独白,叙述紧凑,叙述者不断转换身份,用极强的代入感吸引观众。电影如果顽固照搬,将无法重现这种文字叙述特有的娓娓道来的魅力,容易失之沉闷拖沓。中岛的办法是调动视觉来营造,每个固定镜头一般都不超过20秒,大量的分镜头穿插,慢镜头,局部特写,俯瞰镜头,万花筒式令人目接不暇,却恰到好处,每一段都可以清晰地触及告白的重心,令观众情绪随着导演的魔术棒高低起伏。
  另一方面,《告白》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导演善于运用情绪倒错的手法,将一个充满罪恶感的故事以一种极其温柔的方式演绎出来。影片开始,森口老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学生们则沸反盈天,爆炸性的事件就在这样混乱的场面下被讲述出来。所谓“告白”,既是剧中几个角色各自的内心独白,也是他们的认罪书,然而哪怕最残忍的段落,叙述口吻都异常冷静自我。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方面是骇人听闻的少年杀人事件与阴郁压抑的画面,一方面却是优雅流畅的慢动作和柔美激越的背景乐。病态疯狂的暴力事件之下却是深情款款的“爱意”,这种形式和内容,表象和实质之间的巨大反差让影片令人耳目一新,观众视觉审美与心理感受上的激烈对峙正是导演的一大妙笔。

 

原著分六章,分别以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为第一讲述人,以此推动校园杀人事件的起因延续和随之的复仇。而在导演中岛哲也的创造性加工下,电影《自白》就像俄罗斯轮盘赌,一只转轮手枪,六颗温柔的子弹,在观众耳畔依次奏响。

如果电影里还有传统意味上的正面人物的话,两位男性老师樱宫与寺田(分别为女主角森口的丈夫与继任)勉强够格。然而《自白》是一部纯粹没有妥协的电影——吕克贝松在《杀手莱昂》中修改了原定结尾,让杀手殒命,女孩回归校园,算是为主流民意做出的让步,而中岛哲也坚持了影片灰色的基调。樱宫著书立说,被誉为日本教师的典范,甚至是新人寺田的偶像,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位“偶像”却因早年的寻花问柳感染了艾滋病毒。不得不告别妻女离群索居,为当年的荒唐赎罪,甚至一度沦为了妻子为女儿复仇的道具。年轻教师寺田空有一腔热血,期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处处以樱宫为榜样,却成为学生阴奉阳违的笑柄,被倚重的学生出卖,被前辈森口欺骗,间接地成为了促使学生直树弑母的凶手。正如影片中如鬼魅般无处不在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本意是为了维护少年们健康成长的善法,后果却是令修哉等学生认为“杀死个把人也没关系吧,反正不会坐牢。”影片用阴冷的反讽与黑色幽默,解构了传统的“正义化身”与良知、秩序,只剩空洞的呐喊和一枚弹孔。

班长北原美月看似柔弱可人,却有一颗幽暗的心。虽然本能地喜欢森口,厌恶寺田,但真正崇拜的却是曾毒死四位家人的少女“露娜希”,心向往之,最大的理想就是搜集毒物,离开这无聊的世界,壮烈自尽。善与恶,生与死的界定,对北原是模糊的,她有着猫一般的好奇和自得,于是修哉、直树这样的“凶手”,同普通孩子也没有两样,甚至可引为知己、恋人。最终被同样无聊的“男友”修哉为排解无聊而杀死,临终时两行清泪,或许才顿悟了森口老师所谓生命的意义?

修哉是个异类,或者,如果欣赏《恶之花》的话,他也算一朵奇葩。自幼母爱的极度缺失换来的是极度恋母与孤傲自卑,修哉生命的全部意义,仅仅是为了获得醉心科研事业的母亲的欣赏与注意,为此,“杀死个把人也没什么了不起”。于是,森口4岁的爱女成为了他“科学实验”的白鼠。于是,他的同学都可以成为其涅槃的殉葬品。修哉可怕的计划是那么天真,以至于观众过于震撼而不忍苛责,而森口复仇的车轮碾压至此时,男孩的生命早已失去意义,残存的躯壳发出破碎的回响,令人心如刀绞,却无能为力。

直树与之相反,他有一个看似圆满的家庭,一个宠爱甚至溺爱他的母亲。然而母亲的爱无所不在,压垮了他孱弱的身躯。除了母亲,他没有朋友,离开母亲,他无法应对这个世界。他懦弱乖戾,而当修哉选中他作为其杀人计划的助手时,如同拨云见日,欣喜不已。修哉俨然是他人生的伯乐,“杀死个把人有什么了不起”。甚至女孩被修哉电击后尚存一息时,是直树痛下杀手,为的是证明自己的“能力”——我再也不是需要母亲呵护的小孩,我可以杀人了。面对这个看似天真善良的孩子,我们的心如同影片的天空,阴霾氤氲。导演不疾不徐的叙事慢慢套紧绞索,或者,又一枚温暖的子弹。

直树之母被称作“慈爱者”。母亲在日记中记录了点点滴滴,如同千万母亲一样,她眼中的儿子善良可爱,完美无瑕,甚至得知孩子杀死了森口女儿时,萦绕脑海的居然是直树太可怜了,直树是无辜的,毫无对死者的怜悯。她用浓郁的爱近乎偏执地守护着儿子,以自己的期望去塑造儿子,而一旦发现直树最终恐怕会沦为“失败的作品”,母亲的选择是与儿子同归于尽,最终死于直树之手。母亲的戏份虽然不多,却对为人父母的观众有深深的触动,扪心自问,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一旦爱与私心不可分割,母爱也绝望地蜕变为一颗带血的子弹。

看似温婉的森口老师并非善类,哀莫大于心死,阴毒的复仇计划应运而生。从神职者到传道者,在她已然荒凉的内心里,世界就如电影中的教室那样,是一片垂死的海洋。从这个令人窒息的玻璃匣子中,她,一位受害的母亲,开始说出真相,同时,也坦白自己的罪愆。森口的阴暗超乎想象,她的复仇慢慢摧垮了两个孩子的意志,让后者承受了于自己十倍的煎熬,而这种煎熬也会像HIV病毒那样寄居在他们年轻的生命。电影末尾的爆炸无疑是高潮的顶点,火花似雨,这对森口来说是璀璨的焰火,却是修哉绝望的挽歌。与原作过于锋利的风格不同,导演适度地进行了柔化处理,例如安排一位孩子送给森口一颗草莓,令复仇中的森口在雨中内心纠葛,失声痛哭。然而草莓总会干枯,复仇的心却不会停歇。片刻的柔软换来尖利的针刺,没有怜悯,没有回头,毁灭即为新生,这就是世界的残酷。森口老师是正是邪?无关紧要。悲剧成为悲剧,不是因为那些事实,而是关于作者的态度。六位角色破碎的自白,展现了世态炎凉,人心险恶。摄影机视角流转,带给我们无尽的思量,也庆幸中岛哲也内敛从容的演绎,带给我们如此干净纯粹的复仇故事。

有的电影,冷眼旁观,泛着深蓝的铅色,一如奥利弗斯通之《天生杀人狂》;有的电影,宛如干冰刺入观众痈溃的伤口,一如尼古拉斯凯奇之《逃离赌城》——而《告白》如同转轮手枪般震耳发聩,或许是2010年日本电影中最有深度的一部。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