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片子其实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反战类题材 二是传记类题材 三是时事政治类题材
首先是第一类反越战三部曲(按个人喜好排序,下同)
野战排 Platoon (1986):这本片子的高度无庸置疑,无论是在战争的写实方面还是在社会的影响上,这片和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比肩,号称越战三部曲,此片中对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是他三本反战题材中最深刻,最真实的,当然也许和他个人经历过越战有关。
天与地 Heaven & Earth (1993):此片的视角是放在人文关怀上,从一个越战中的小人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战争的残酷,少了战争片的那种辉煌的场面和热血的个人英雄主义,多了小人物在大背景下的无奈,有些荒唐的戏剧感,此片看的有点压抑,让人不得不悲哀于命运的支配。其实这类片子还有那本烈焰焚城也是同样出众。
生于7月4日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1989):此片的重点放在人性觉醒上,从热血青年,到越战英雄,接着成为反战先锋,克鲁斯的表演很到位,情节的发展也是一气呵成,照理,这样的立意安排,本片应该是成就更高的(虽然此片也获得很高的奖项),但看后给人的感觉,总觉得这个故事是编的,个人感觉没达到前2部的震撼和深度。
萨尔瓦多 Salvador (1986):同样是反战题材片子,此片是通过摄影家的视角,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战争的残酷,荒诞,血腥。跟前面三部不在一个层次上。我估计是为了筹集野战排才拍的,顺便为野战排练手,哈……^_^.
第二类时事政治类
惊天大刺杀 JFK (1991):也许有些人觉得这片有点沉闷,但在有些电影爱好者心目中是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不是主流娱乐片,也不是技术类火暴片,每次翻看一遍这本片子,都为最后凯文。科斯特纳荡气回肠的结案陈词所震动。虽然,结局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但也许那句话说的对:不要看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看你为国家做了什么。他做了,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然是英雄。
天生杀人狂 Natural Born Killer (1994):实在是太出名的片子了,这里不做介绍。
华尔街 Wall Street (1987)/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 (2010):“金钱永不眠”是华尔街1中 道格拉斯在黎明前叫醒查理.辛的一句台词。没想却用在了第二部的片名中,相对第一部的两个主角,拉博夫明显很稚嫩,毫无华尔街精英的感觉,倒是一副邻家好哥哥的味道,而道格拉斯也没了第一部中的霸气,更多的是在挣扎,以及对亲情的救赎,这也符合现在美国的主流思潮。查理辛(好汉二个半中的查理)在第二部中只露了一小脸,说了不超过十句台词。但透露的意思很多,十年间,他也渐渐变成了跟道格拉斯一样的人。这里稍微感叹一下。
如果第一部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冷血和贪婪,那么第二部表现的则是整个行业的冷血,银行,投资公司,掌握内幕的顶级财团,在次贷危机前所表现的阴谋,背叛和彷徨,但本片涉入不深,只是寻找了一个点来讨论,可能也是这方面知识太专业的缘故,奥利佛.斯通还是以结仇-报仇这条主线来推动剧情。但是处在次贷危机这个大背景下,奥利佛.斯通仍旧用的《世贸中心》的那种小处见大的方法来表现,事实证明,《世贸中心》那片是有点失败的,而同样对于华尔街2,我个人觉得,这条主线太薄弱了,许多事根本讲不清楚。我倒是很喜欢他在JFK中的采用现实记录片的方式穿插表现社会状态的那形式,总之这片还是值得一看的,特别是1-2 连续看后,会有很多收获,1-2的情节用第二部中的台词总结:第一部是一个人在发疯而第二部则是集体疯狂。
顺便说下喜欢拉搏夫的手机铃声,哈哈,竟然是黄金三镖客的音乐
世贸中心 World Trade Center (2006) :2001 年911,我个人在当年听闻这事,是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情的,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但随着年纪的增长,这样的想法有所转变,无论怎样,平民是无罪的,当再次翻看当年911的现场录象,从心底是对当年美国民众的怜悯和难过,人首先的生存要素是安全,其次才是其他,而当年的911,则把这一基本要素破坏怠尽,当时美国民众的想法,可以通过“911事件薄”中的系列短片窥见一斑。至于此片,流向于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当作励志片看也未尝不可,也许导演也考虑到民众的需求,伤痛不怡再被揭起,死者已矣,生者当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