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The Quiet Family》,中文常作《死不张扬离奇失魂事件》或《死不张扬的离奇命案》,是韩国名导金知云的导演处女作,下简称《死不张扬》。
尽管坊间授予本片“必看韩国电影”的美誉,但普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充其量仅将《死不张扬》看成技巧娴熟的黑色幽默片。
毫无疑问,《死不张扬》始于黑色幽默,但却不止于黑色幽默,而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甚至误读的政治惊悚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5月为止,时光网关于《死不张扬》的60多篇影评,竟然没有一篇切中要害。
嗯哼,要想真正读懂《死不张扬》,请认准“阿Kim观影”解毒(解读)特效药!
上广告有木有?还是公开上,打打打!
先别急,下面将从影片的形与神着手,按疗程对《死不张扬》进行离奇解读。
第一章:管中窥豹
初看全片,Kim的观感与大家一样,莫可名状。仿佛影片的背后,隐藏着很深的立意,却怎么也道不出来。
暂且从表面上看,《死不张扬》是一出黑色幽默,大致讲述“黑店是怎样炼成的”。
幽默的表现手法,非常平实毫不造作,并没有为哗众取宠而故意设置笑料,而是笑在情理之中,使剧情推进不显突兀。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金知云的处女作,本片的电影语言异常严谨,宛如出自大师之手,让人赞叹不已。
PS:想直击要害的,请自动跳到第二章。
影片的主角是康先生一家,在海报上按顺序分别是:
·哥哥
·妈妈
·姐姐
·妹妹
·爸爸
·叔叔
1、画面元素
影片以妹妹的自述开场,并以妹妹在旅馆外景终场,显然是将妹妹设置为全片的旁观者,预示着妹妹将见证这样闹剧的离奇诞生。
值得注意的是,始末两个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开场画面:屋内、暖色调、人物构图正中、拿遥控器——象征着安全、希望、积极与主动。
终场画面:屋外、冷色调、人物构图靠边、冷眼旁观——象征着动荡、绝望、消极与被动。
首尾呼应,工整对仗,意味深长,无可挑剔。
2、剪辑技巧
更绝的是影片开场的前三分钟,简单的四个镜头组接,就展示出导演、摄影、剪辑的扎实功力,表现非凡。
分镜头结构如下:
镜头一:晚上,室外,旅馆全景。采用传统剪辑手法之淡入淡出,兼用现代剪辑手法之音乐转场。
镜头二:室内,主观视角。这是一个长达80秒的运动长镜头,伴随着卡司字幕,由旅馆二楼开始摇推至一楼服务台,然后倒退拉摇返回二楼,并出片名。这里继续用音乐转场。
镜头三:室内,人物近景。妹妹用遥控器关电视,音乐停,流畅的完成镜头二、三的音乐转场。妹妹向画面右躺,当身体倾斜45度角时(2'05"),不出画切。
镜头四:室内,人物全景。时间上无缝紧接镜头三,(2'06")不入画切入,妹妹完成躺的动作。镜头三、四的剪辑点选取非常赞,流畅得一塌糊涂。妹妹躺定后,俯视镜头由全景慢慢推至中景、近景,并停止运动,妹妹独白声音入。镜头四本身也是一个“静接动接静”的长镜头,大约50秒。
近三分钟的开场,最终以妹妹的独白作为声音转场,切入镜头五,故事正式开始。
这段精湛的开场,折射出韩国电影工业的发展状况,早在1998年已然成熟老练。
3、不速之客
这座朝韩边境的山村旅馆,本不是黑店,打开门当然要好好做生意。
正所谓,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黑店。
虽然康先生一家,对待客人盛意拳拳,但是来旅馆的客人,却个个心怀鬼胎。
所有来旅馆的客人,没有一个是正当投宿的:
a、孤独的中年男子,来自杀的。
b、一对失落的情侣,来殉情的。
c、贪小便宜的情侣,来苟合的。
d、两个寂寞的村民,来泡妞的。
e、村长的父亲和妹妹,来踩陷阱的。
f、不期而遇的警察,来查案的。
g、姗姗来迟的杀手,来作案的。
这些不速之客,或有意,或无意,竟把旅馆搅和得鸡犬不宁。
以至于最后,康先生一家竟然害怕“客再来”……
嘻嘻哈哈的90多分钟,不能不向语法严谨的韩国电影致敬,不能不为信手拈来的黑色幽默啼笑,更不能不心存疑问…… 如此精雕细琢的《死不张扬》,究竟立意何在?
第二章:深度剖析
以Kim的韩片观影经历而言,需要颇费心思才能解其立意的,大约有《杀人回忆》与《收件人不详》。
然而,它们的解读方法自成一格,并不同于:《盗梦空间》的多层嵌套、《穆赫兰道》的南柯一梦、《记忆碎片》的倒叙推理抑或《东邪西毒》的无病呻吟。
因为它们包裹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核,只有用“韩国文化(历史或政治)”作为钥匙,才能顺利开启。
诚然Kim不是韩国人,也没有去过韩国,对韩国文化更知之甚少。
但直觉告诉哥,《死不张扬》是又一部依循此法方能解密的韩国电影。
当然,为研究一部电影,去饿补韩国文化伤不起,也不现实。
但通过把DVDrip反复播放,还是能够透过影片的政治元素和艺术元素,看清《死不张扬》的深层立意。
证据一
故事发生的地点,影片未正面提及。
但是在影片61'18",一家人在看“击毙朝鲜间谍”的电视新闻时,妈妈说了一句:“天啊,那儿离我们这里很近啊!”
由此可以推断旅馆所在地,应该是朝韩边境一带。
这个故事地点很重要吗?嗯哼!
因为朝韩边境一直都是政治敏感区域,以此作为故事发源地,绝不会仅仅上演一出普通的黑色幽默。
换句话说:这一带压根就不是随便开得玩笑的地儿。
证据二
影片62'31",康家迎接村长的父亲和妹妹时,叔叔、哥哥和妹妹在门后面望着村长的妹妹。
·哥哥:喔!她很正点啊!
·叔叔:我是说真的……我不敢相信,他们是同一个人生的。
·妹妹:不同的“土壤”嘛!
这段对话意味深长……言语之间明显是映射“朝鲜民族分土而治”的尴尬局面。
证据三
影片中最明显,却也最容易被忽视的政治元素,就是多次出现的关于“北朝鲜间谍”的新闻。
·第一次出现在31'31"
·第二次出现在61'18"
·第三次出现在92'20"
巧合有木有?三个新闻片段,恰好出现在影片30分、60分和90分,几个黄金时段上。
这绝不是简单的巧合,也不是导演的恶作剧,而是在提醒观众,这些新闻非常重要!
尤其是第三条虚假新闻,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军方竟把杀手当成朝鲜间谍。
证据四
妹妹。注意妹妹!
纵观全片,妹妹在影片中的作用可有可无,基本没有推动任何剧情。
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妹妹并不是参与者,而是导演刻意安排的旁观者。
这份刻意,在影片前半程尚不明显,但从后半程开始,几乎每个重要场合,妹妹都会以旁观或偷窥的方式出席。
这类见证性的人物,在电影中并不多见(如《辛德勒的名单》里的红衣少女、《霍元甲》里的津门乞丐),如此的角色设置也属于艺术性的表现手法。
究竟是什么样的故事,需要见证?难道就是这出荒诞可笑的黑色幽默吗?
如果不是导演技痒,牛刀杀鸡;那么就是刻意而为,内藏玄机。
第三章:离奇解读
既然证据找得差不多,那么《死不张扬》究竟是要刻意张扬些什么?
首先,本片以非常严谨的、艺术的手法来描绘一出黑色幽默,但凡如此搭配,都是利用喜剧效果来讽刺现实生活。
妹妹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象征着,现实生活中也有着类似的被大家所关注的社会负面问题。
其次,影片不只一次的明示暗示朝韩关系,那么嘲讽的东西必然与此相关。
而三次出现的北韩间谍新闻,显然正是嘲讽的焦点所在。
朝韩之间的间谍战,直到今日都没有消停过,可以推测影片中的相关新闻都有其原型。
综上所述,《死不张扬》其实是:披着黑色幽默的外衣,对韩国国内某种对朝态度,尤其是假新闻,进行无情的嘲讽。
为深化认识,有必要结合影片选修一下韩国谍战史。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朝鲜不断派遣间谍渗透韩国,累计人数成千上万。
可想而知,在韩国媒体中,出现“朝鲜间谍”已是家常便饭,或者说早已成为一种畸形的茶余饭后娱乐。
这可以从第二次新闻片段看出:康家饭后闲谈之余,不忘看看朝鲜间谍的新闻,以为消遣。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后,朝鲜的间谍战策略发生转变,开始尽量避免直接派出人员,而改以吸收韩国境内人士参与为主。
如此一来,“朝鲜间谍”在新闻上的曝光率自然直线下滑,换而言之,韩国国民少了重要的谈资……
假设第三次新闻是真的,即:在间谍罕见的饥渴时期,发生过因军方有意无意的错误判断,把不明身份的死尸当作朝鲜直派间谍的丑闻。
那么可以想象,这种自欺欺人的滑稽行径,在未被揭穿之前,或许还真让韩国国民“兴奋”好一阵。
影片中哥哥看到这条假新闻时,狂笑不止,这里显然是一笑双关。
一方面,借哥哥之口,对韩国政府掩耳盗铃的荒唐,报以轻蔑。
一方面,借哥哥之形,对韩国国民的畸形消遣,做夸张化还原。
另外,康家旅馆不自觉的逐渐变成“黑店”,还可以理解成韩国政府“掩耳盗铃”行为的逐渐升级,暗喻假间谍新闻从无意到有意的尴尬转变。
再来看看影片6'30",出现一位古怪的神婆,这个人物诡异突兀,似乎很难理解。
个人以为,神婆在这里有两个作用:
其一:神婆暗喻韩国国内的反对声音,即对当局对朝态度持反对意见的国民或党派。
影片中对神婆的刻意丑化,强化了反讽效果,象征着在韩国当局眼中,反对的声音是多么的脆弱与渺小。
其二:妹妹对神婆的恶意模仿,象征着新生代“有样学样”的本能与天性。
妹妹是影片中最年轻的角色,象征着韩国的新生代,远离朝鲜战争的一代。
新生代关乎着国家的未来,然而他们所生长的环境,却充满谎言、斗争、贪婪与背叛。
他们纯洁的心灵,在黑色的渲染下,渐渐失去个性,而变成机械式的模仿与重复,乃至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
第四章:必须张扬
《死不张扬》用诙谐荒诞的手法,描绘韩国当代众生百态,以无情的嘲讽,向社会抛出“促朝韩统一”和“关心下一代”两个严肃命题。
在嘻嘻哈哈的外套之下,俨然包裹着一颗针砭时政的惊悚之心!
作为金知云的导演处女作,也是他的第二个创作剧本,《死不张扬》表现出无畏的自嘲精神和娴熟的电影语法。
前者体现出电影创作的高度自由与宽松,后者预示着电影工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
继《死不张扬》之后,金知云以两年一部的低产态度陆续推出5.8(其中两部短片,折合0.8部)部作品,但随着影片制作的日益精良,却再也看不到《死不张扬》里无比张扬的这份离奇胆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