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指环王》与《哈利波特》两个系列的横空出世在好莱坞刮起了一阵魔幻史诗旋风,高成本的魔幻大片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电影类型,这股风潮直到2007年底《黄金罗盘》的惨败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加勒比海盗》所诞生的2003年,恰恰赶上了魔幻时代的巅峰时期,那一年,气势恢宏的魔戒三部曲隆重落幕,童话色彩浓烈的哈利波特尚未长大成人,但观众们却迫切地需要一部能和“中土世界”相媲美的魔幻史诗来慰藉自己在“后魔戒时代”下意犹未尽的余热。于是以“奇迹海洋”为主要背景的《加勒比海盗》顺利上位,赢得一片赞誉。然而,和其他有生命的东西一样,电影也是有保鲜期的,当海盗系列在“世界尽头”画上句号后不久,魔幻片的黄金时代便已经宣告终结。此次的第四部虽欲再掀惊涛,最终却只是无奈地制造出了一缕怪浪。
《加勒比海盗:惊涛怪浪》就创作动机而言似乎是想要与前三部彻底划清界限,以求能够为新三部曲创造一个全新的独立开篇,但是它在实际操作上却又藕断丝连地不时念旧。威尔·特纳、伊丽莎白·斯旺等经典角色虽然集体被砍,但是新增的安吉莉卡与牧师两角又都显得与其雷同,尤其是在对安吉莉卡的性格定位上,俨然还是按照伊丽莎白·斯旺来设计的;至于牧师那样的小白脸情种,也与前作中的威尔·特纳如出一辙。编剧只是改了人物名字与前史,而角色本质上的性格搭配却没有做过半点修改,于是,佩内洛普克鲁兹无非是顶替了凯拉·奈特利,而牧师也等于是接了奥兰多·布鲁姆的班。两位演员即便在表演时狠下功夫欲求突破,可是观众在看的时候却还是觉得有山寨之感,无形之中会将这四人进行对比,其结果之悲惨可想而知。前三部中威尔特纳与斯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曾赋予了角色鲜活的生命力,这种深刻的印象绝非在该系列中初露头角的安吉莉卡与牧师所能媲美的,更何况这两个全新的角色各自独立存在于不同的故事线索中,伴随着剧情的推进,两位人物也就难免更显单薄。
其实,整部《加勒比海盗:惊涛怪浪》都给人以一种单薄感,而这种单薄主要就是由这些人物角色所导致的,几乎每一个角色都占据着一条独立的线索,各自的独立线索不但没有厚重的前史,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发展经历,多条线索同时铺开,直到结尾也没有强势地拧成一股绳。比方说,牧师与美人鱼的感情戏就完全游离在整个结局之外;安吉莉卡与黑胡子之间的关系也如行云流水;巴博萨和黑胡子之间的深仇大恨更是莫名其妙;至于杰克船长和安吉莉卡的男女之情,同样也没有半点化学反应。在这种霰弹枪式的线索结构下,影片的结局就如同被霰弹击中的靶心一样残缺不堪,放眼看去尽是密密麻麻的点,似乎热闹纷呈,但实际上却看不到一个极富毁灭力的中心点。当然,霰弹枪也可以发散式地击中部分观众的心仪点,诸如有的观众会被美人鱼那一幕给震慑住,表示影片尚可;也有的观众会被德普的气质击中,认为值得一看;但这归根结底都不是对影片综合品质的认可。
至于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割裂的效果,或许是因为本片的导演罗伯·马歇尔还没有习惯从歌舞片转型故事片的叙述方式。这位歌舞片导演此前在《芝加哥》与《九》中都围绕着不同角色尝试过独立的段落式叙述,尤其是在《九》中,不同人物携带不同的主题唱段逐一亮相,将整个故事讲得十分清晰,但是这种套路显然不适合快节奏的商业娱乐片,尤其是带有动作戏的魔幻大片。对于《加勒比海盗》这样的电影而言,节奏、故事、场面,三者缺一不可,罗伯·马歇尔就是典型的毁了故事又毁节奏,最后居然干脆连场面也一块毁了。
作为一部投资过亿的魔幻史诗片,宏大的场面与特效往往可以弥补故事性的薄弱。就《加勒比海盗》的前三部而言,综合实力最强的无疑是第一部,场面最好看的当属第二部,但是第二部和第三部的节奏都有些冗长拖沓,可又好歹二、三两部的整体故事还是有着一个完整的体系,即便是备受诟病的第三部,最后的大战依旧有着视觉系的特色。可是作为新三部曲开篇的《加勒比海盗:惊涛怪浪》,全片居然没有一场像样的海战,唯一能算作视觉冲击的美人鱼攻击也宛若蜻蜓点水,根本撑不起“海战”二字。不玩海战的加勒比海盗那还叫海盗吗?更令人无奈的是,杰克船长不但没有了自己的船,更是摇身一变成为了印第安纳琼斯,沦落为一个在丛林中寻找青春泉的探险家,前三部中那份自由潇洒的“海盗气质”被抹杀得干干净净,外加约翰尼·德普日益松弛的面容,令人不禁感慨,此次复出的杰克船长真的老了。
杰克船长老了,影迷们伤心了,索马里海盗笑了,只有影院里卖爆米花的始终保持着淡定的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