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观赏《功夫熊猫2》的过程如同一场不需大脑参与的疯狂欢乐秀,但对于笔者来说,影片同样带来思维和逻辑上的挑战。通过对剧情架构抽丝剥茧的分析推理,影片编剧的一个秘密将逐渐浮出水面,这是他无论如何不想被观众发现而竭力掩饰的。
1.功夫片与动画片
如果不谈影片质量,那么任何破案都是徒劳的。《功夫熊猫2》是不是一部好片?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影片比前集在各方面的娱乐元素上都有了提高,一般来说,作为一部商业片,只要续集能秉承“更大,更多,更强”的原则,那么通常超越前集并非难事,至少在观感上是如此。除此之外,两集《功夫熊猫》给我们的启示是:功夫片拍成动画片是最佳选择,尤其是对于好莱坞来说。
与其他商业片不同,功夫电影的视觉效果来自凌厉的拳脚攻防,匪夷所思的招式和超越人体极限的优雅动作。电影技术发展到今天,真人出演的功夫电影(主要是港产片)已经将这个类型片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与以往纯靠身手了得的演员硬打硬摔相比,如今的功夫片加入了更复杂的威亚技巧、更精巧的镜头调度、更符合观众胃口的搏击理念(譬如MMA),甚至可以通过后期的电脑渲染,使演员的“功夫”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但无论如何,这些格斗场面终究要由有血有肉的演员来演绎,人即使再怎么身手非凡,始终跟不上电影技术发展的脚步。像《打擂台》这样拳拳到肉的怀旧片可能仍会有很多人欣赏,但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要求的是超出他们想象力的、飞天入地的精彩鏖战,即使是成龙,甄子丹,李连杰这样的功夫巨星,也越来越离不开电影特效的包装,而无法再单纯靠他们赖以成名的拳脚吸引到足够的观众。
既然在某种程度上人的因素已经成了制约功夫片发展的短板,那么《功夫熊猫》系列采用全动画的手法来演绎功夫片,其成功几乎是这个时代水到渠成的事。
首先,它可以同时取悦东西方观众(别以为这一点很容易,看看成龙和李连杰的好莱坞电影在东西方的不同待遇就明白文化口味的差异是多么难以调和)。对于西方观众,片中展示了一个几百年前的古老而神秘的中国,大量古朴纯正的中国元素映入眼帘,充分满足他们猎奇的好奇心,而影片本身的风格又是好莱坞一贯的动画大片做派,可以肆无忌惮的填塞如《猫和老鼠》一般美国文化风格浓郁的疯狂追逐场面而丝毫不觉做作,当然能令他们拍手称赞;而对于看惯了功夫片的东方观众,因为片中的角色是全然虚拟,不存在任何身体的限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展示最丰富多样的格斗招式,甚至可以在一个连续的镜头实现真人演员必须通过镜头剪切才能完成的“不可能打斗”,完全令他们耳目一新。
然后,它同时适合于成年人和孩子。对于成年人,影片除了武术设计上夸张于他们之前看过并热衷于的大量功夫片之外,动物做主角是另一大优势,螳螂,蛇,第二集加入的孔雀等动物已经超越了我们头脑中形成模式的双手双脚格斗,这种新鲜体验是任何真人电影无法给予的。对于孩子,动画片的优势更进一步体现,斑斓的色彩、鲜艳的布景、形态各异的可爱动物足以吸引他们的眼球,即使不明白电影剧情为何依然能保持兴趣盎然,而动画片的类型也决定了影片中打斗的暴力成分必然柔和,分级肯定不高,票房自然是水涨船高。
《功夫熊猫》系列的特质使它注定能同时跨越文化的藩篱和年龄的差异,达到几乎所有真人功夫片和许多精品动画片难以匹敌的广泛观众基础,且不论那些“好莱坞利用中国文化来中国圈钱”的论调在理与否,对于影片本身的质量赞一声好,我觉得还是颇为合理的。
2.破案环节
下面让我们言归正传,跟随笔者一道破解《功夫熊猫2》中的一个谜题。
不错,犯人就在你们俩中间:本片的编剧乔纳森•阿贝尔和格伦•伯杰!
这两位编剧在剧本中隐藏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并自以为做的天衣无缝,没有观众可以看破,但接下来,我就要将从现象到本质,将这个秘密一步步昭然于天下。而我之所以能发现这个秘密,最初来源于看片时的一系列“不对劲”:
一是看罢全片,感觉情节很短,虽然影片内容精彩纷呈,故事有头有尾,却给我强烈的意犹未尽感,这无论如何不合理。动画片虽然片长本来就短,但我自诩看过新世纪之后大部分好莱坞上映的动画片,包括《功夫熊猫》第一集,其中有些片长甚至比本片的85分钟更短,却从没有类似不够丰富的感觉。而另一个可能——场景转换不够丰富而造成戏剧元素缺失的假设更加不能成立,《功夫熊猫2》快速的剪辑,大量的追逐,飞檐走壁的动作场面,加上效果良好的3D渲染,都予人应接不暇之感,哪会有不够之说?所以,只剩下一种可能,就是故事没有说够。我们暂且放下这点不谈,先看其他线索。
二是影片笑料分配严重不均,这里作为佐证的是影院中观众笑声的频率和音量,而非依靠本人的笑点被触动,所以可靠性和普遍性不需怀疑。大家稍加留意就可发现,影片的笑料基本集中在前三分之二,尤其长途跋涉,地牢围攻和街市追逐三场最为密集,到往后虽然故事依然讲得风生水起,笑料却渐渐消失踪迹,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从阿宝悟到心法、学成神功开始,到击败热兵器直至影片结尾,长达二十分钟的时间内,观众只有两次发出了笑声。而且我们不难留意到,这两场的笑点事件移到影片靠前的情节中一样管用,只要稍稍调整剧本的细节即可,这又传达出某些启示。
三是影片支线的脱节。除了与“灭亡功夫”的热兵器做生死对决外,影片的支线情节是阿宝寻找自己身世,乍看下,这条支线和主线契合的十分完美,但这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来,在《功夫熊猫2》的前期宣传中,各大媒体无不强调一个重点“本集将揭示阿宝的父亲为何是鸭子”,观众在这样强烈的暗示下,自然而然的期待影片中会出现交代主角身世的段落,要是没有这条支线,反而破坏了他们的预期;二来,这条支线和对抗热兵器的主线产生了千丝万缕的交集,其编剧手法却很省力偷懒,就是使两个故事产生人物重叠,从来给观众一个浑然一体的情节印象,但这也正是露出马脚的地方,因为反过来一想,假如不这么干,那么支线和主线就压根是风马牛不相及,而如今这种联结方式,细细推敲下亦觉得吊诡。
基于以上三个线索,我大胆推测出本片编剧时的状况,犯人乔纳森•阿贝尔,或者格伦•伯杰,或者压根就是他们两人合谋,我们称这个不确定的犯人为X,他的犯案过程如下:
由于《功夫熊猫》第一集叫好又叫座,所以梦工厂要求续集立刻上马,X担任编剧。X是对中国功夫片和中国文化十分了解的人,精明的他懂得,通常功夫片续集会安排武功更高的对手出现,来达到超越前集娱乐性的目的,这招如今已显得老套可期,他必须另辟蹊径。他联想到历史上火器的诞生,并很快写出了一个反派掌握热兵器威胁功夫的剧本,主角一行先是被热兵器所挫,最后阿宝依靠神奇武功又击败热兵器。剧本充满了精彩的武打噱头和爆笑的喜剧桥段,绝对是好莱坞动画的一流水准,唯一的问题是,它不够长。
影片开拍在即,X焦急万分,他在互联网上寻找剧本思路,无意中在《功夫熊猫》的讨论帖中发现,不少影迷对“熊猫的父亲为何是鸭子”这个话题颇感兴趣。X灵光一现,立刻为熊猫阿宝编织了一段往事插入剧本中,为了掩盖后来填补的痕迹,他将昔日的仇人和影片中的大反派身份做了嫁接,家仇与国恨融为一体,终于将这个剧本撑到了一个半小时的片长。
如果真相真是如此,那么影片中的三个“不对劲”自然都迎刃而解:
为什么感觉情节短?因为影片除了主线故事外,还包括了大量的闪回,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导致真正的正邪对决缩水了很多。我们实际上看到的是一个小时左右的“熊猫大战孔雀”,以及二十分钟左右的“鸭爸爸,我问你,我的家人在哪里”,观影满足感当然比不上一部足本长度的电影。
为什么笑料不均衡?因为X原本就只精心设计了一个小时剧情长度的笑料,他虽然成功将剧本拉长,但没能来得及增加同样数量的笑料,只能将原有的笑料四处分散补贴。但诸如街市追逐那样自成一体的整段笑果是无法被拆分的,所以造成了前面爆笑,后面严肃的情形。
为什么会有脱节感?既然支线是后期填补,又做的不够融洽,当然会产生不协调。影片自始至终也没有交代大反派最初作恶的原因,考虑到他的下场,我们也很难期待以后的续集中会对这个角色做太多的动机交代。他就像一个古希腊戏剧中为了解决最终矛盾而空降的神仙,给那段往事增加一个存在的理由。
另外要说明的是,剧本写作绝不是一件拼凑活,往事不是你想加,想加就能加,与主线的磨合至关重要,如何合理引出闪回,以及闪回如何影响主线中角色的心理和行为,都应该被考虑作X后来填补空缺的支线内容。所以乍看下影片中的闪回并没有前述的二十分钟那么多,若加入上述种种考量,则只多不少。
当然,这个X,无论他是谁,肯定会矢口否认这一切指控,并搬出侦探电影中嫌疑犯的惯用台词:你这都是推测,你有证据吗?
我的回答是:本人确实没有证据,事实上,也没有丝毫想要证明的意思。作为一个编剧,你给我们贡献出了一个能让我们在影院中集体哭,集体笑,集体肾上腺素飙升的精彩故事,我没有理由会想要指控你些什么。我只是以一个恨铁不成钢的影迷身份,希望这部我们钟爱的电影可以再完美一点。
为什么我对你的剧本苛求,因为我对这只熊猫爱的深沉。
何况,这是一套将要拍上五集的系列电影,假如X胆敢在今后的剧本中偷懒取巧,欺骗观众感情,我的这点小挑刺,比起热爱阿宝的人民群众的唾沫,那真是不值一提了。
文/方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