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天堂电影小组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喜剧女王卡洛尔·隆巴德的遗作 《你逃我也逃》开创“高雅喜剧”

$
0
0


西班牙版海报

 

《你逃我也逃/生存还是毁灭/生或死/戏谍人生To Be or Not to Be》(1942年)是电影大师恩斯特·刘别谦Ernst Lubitsch的著名喜剧佳片。它讲述二次世界大战波兰沦陷期间,一群舞台演员和纳粹斗智斗勇,防止一个间谍把有关波兰的重要情报送到德国,保护了华沙地下抵抗组织,并且从纳粹眼皮底下成功地逃脱。剧中被描绘成笨蛋的德国人总是被剧团的成员牵着鼻子走,他们根本无法摧毁这个大肆挞伐卖国贼的抵抗运动组织。该片情节紧凑,笑料恒声,虽然年代已久,但看起来依然乐趣十足,宛如一出《虎口脱险La Grande vadrouille》。

 


意大利版海报

 

刘别谦执导并亲自出演的这部电影高雅优美、非常人性、雅俗共赏,并且令人捧腹,开创了“高雅喜剧”这一流派。 作为一部经典黑色喜剧,《你逃我也逃》在很多地方比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的《大独裁者The Great Dictator》更加优秀,故事情节紧紧相扣,紧张刺激并且妙趣横生。开场戏乃公认的银幕经典。片名出自《哈姆雷特Hamlet》著名台词,是男主角梦寐以求表演的内容。影片表达了恩斯特·刘别谦对二战前生活的留恋和对战争的控诉。虽然在40 年代——60年代受到争议,本片最后还是和1939年的《妮诺奇卡Ninotchka》被视为是刘别谦最好的电影。

 


德国版海报

 

首先,来看看电影中的人物对白。早期的无声片中,由于声音的缺失,在一些万不得已的地方必须要用字幕来交代剧情,即使如此,电影的剧情也不能拍得过于复杂,否则会影响观众的理解,而字幕虽然可以解决一部分的问题,但却占用了影片的时间,打断了影片的画面节奏,影响叙事。因此,剧中对白的出现首先解决的就是关于剧情交代的问题。再者,演员在对白中的表情、音色、声调,都是展现人物性格、心理和情绪的重要工具。例如,影片中约瑟夫·杜拉经常会以“最伟大的波兰演员”自称,并且询问别人有没有听过他的名头,这里展现的就是他对于自己的表演极度自信;再比如影片中真正的艾哈特上校,他总是把自己犯的错误都强加在自己的下属身上,并且用“我还能相信谁”来开脱责任,每次看到他大叫下属的名字加上他吹胡子瞪眼的表情,观众就知道他在干什么了。所以,他的性格特征就是功劳让自己领着,过错让下级担着。最后,本片对白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它潜在的丰富内涵。

 


法国版海报

 

在影片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哈姆雷特》里的那句台词:“to be or not to be”,这是整部电影的名称,在剧中是男演员约瑟夫·杜拉经常要念到的台词,这句台词具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手法在里头,比如第一次在剧场里约瑟夫一念到这句,就看到一个人站起来离开,当时的他表现出的是惊讶和不理解,之后的台词他有一些停顿试图引起离开那人的注意,并且,他的眼神一直跟随着那人的身影,自此,这句台词成为一个带有特殊意义的符号,象征着他的妻子和索宾斯基中尉的见面暗号而对于他来说就是别人对他的表演没有兴趣的暗示。

 

 

还有一些令人捧腹的台词,例如扮演希特勒的布朗斯基说的:“我自己万岁”这就是一个嘲讽,而且是戏中戏的嘲讽,这是他们拍戏时候的台词,但也同样是刘别谦对于希特勒的嘲讽。还有,布朗斯基在华沙街头,当那个小女孩对他说:“可以给我签个名吗?布朗斯基”,又造成了一种喜剧效果,原因是他一眼就被人认出来了。再比如艾哈特对假扮希利特斯基的约瑟夫说:“他对莎士比亚所做的事情就是我们现在要对波兰做的”,这句话说出口艾哈特上校不知道为什么好笑,但是观众知道,约瑟夫最引以为傲的就是他在莎翁戏剧中的表演,但却被人评价成他在毁莎翁的戏剧,他顿时僵硬的表情让观众忍俊不禁。

 

 

这整部电影就是以台词取胜,很多幽默的笑料都是台词表达的,试想如果这是一部默片,那么,估计很多地方观众看都不太明白,更不要说笑了。从无声片中需要观众自己揣测剧情到后来的利用对白推动发展剧情人物,声音在电影的地位在逐渐提升。

 

其次,要说的是这部片的旁白。例如本片一开始的旁白,这里的旁白是属于客观式的旁白。一开场就是第三者对于画面表现的叙述,描述街道、场景、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心理,观众不是很明白,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后来的再一次解释了开头出现的那段场景。这个旁白的作用主要是在叙事上,就像别人在讲故事一样,有一点小悬念,先说故事的后面,在调过头来讲之所以会出现开头一幕的原因,用旁白的方式倒叙一件事情,引起观众的兴趣。最初电影院中的现场解说可有可无,但是,现在的旁白已经承担着重要的叙事等方面的作用,声音地位的发展可见一斑。

 

 

在本片中,音乐的运用也是一个亮点。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在在华沙被德国纳粹占领以后,画面上贴出了一张张的告示,伴随告示出现的是一段严肃而残酷的音乐,再配上死刑等告示内容,和刮风下雨的天气,展现的就是纳粹占领下的华沙人民正遭受着屠杀和蹂躏。同样的,格林伯格在雪地里拿着铁锹念着夏洛克的台词的时候,也伴随着凄惨的音乐,台词本就凄凉,再配以音乐敲击人心,也表现出华沙人民的水深火热。波兰空军在一起唱歌这段,是影片对于有声源音乐的运用,高亢激昂的歌声体现的是年轻军人们对于保家卫国的激情以及在战争下保持的一种幽默欢快的状态。在索宾斯基中尉跳伞那段,音乐紧张而又有节奏,索宾斯基是逃,纳粹是追,双方即将碰头的时候,音乐立马紧张起来,等到索宾斯基逃过纳粹追捕,音乐又趋于平缓,好像是一个人在长时间憋气以后终于可以呼吸的时候表现出的那种霎时间的放松和舒畅。


 

全片音乐最引人注意的应该就是约瑟夫发现索宾斯基睡在自家床上的那场戏。音乐声从约瑟夫发现凳子那条男人的裤子时开始想起,一开始音乐透露出一丝疑惑,紧接着,约瑟夫走向床边,音乐透露出小心翼翼和探寻,知道打开灯,看到床上躺着的男人,音乐声变为震惊,约瑟夫快速的把头贴近床上男人再直起身,音乐也随他的动作快慢在进行着高低抑扬的变化,配合的是约瑟夫对于眼前这个人的探寻和怀疑的目光,直到他认出索宾斯基就是那个两次在他表演时中途离开的人,音乐戛然而止。整个音乐都是配合着约瑟夫的心理变化来进行的,音乐就好像是约瑟夫外化的情绪一样,直白地表露在观众的眼前。还有演员们在剧场里搜捕希利特斯基时运用的音乐,也是制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最后,是音响在本片中的运用。一处是假的希特勒要离开剧场,带领一队真的纳粹军官往外走,整齐划一的步伐,踏着有节奏的脚步,跟随着向前走。本是严肃整齐的军队,但是领头的却是假的首领,着铿锵整齐的脚步声就显得很荒唐,因为他们严密保护的对象居然是个冒牌货,军官们自己不知道,但是观众看起来就会觉得很滑稽也很讽刺。另一处就是在约瑟夫的家里,艾哈特上校准备侵犯杜拉夫人的时候,假的希特勒又冲进来了,杜拉夫人随他离开,房门关上,我们听到了一把枪声,艾哈特自杀了,这声枪响表面上只是说明这一点,其实还包含别的含义。比如说,艾哈特他很畏惧希特勒,因此,在得知自己得罪了元首的时候,选择了自裁,他自我感觉很悲壮,但在观众眼中就显得很荒诞搞笑。这枪声其实既是叙事也是在传达隐喻的含义,达到一种讽刺的效果。

 

 

《你逃我也逃》也是一部二战时期的绝妙的喜剧片,很显然,在当时它被认为品味很糟,因为片中开了不少关于集中营之类的玩笑。但是它仍是一部个人化又极具热诚的电影,而且非常有趣。美国优秀的喜剧女演员卡洛尔·隆巴德Carole Lombard扮演了她坠机身亡前的最后一个角色,也许还是她最杰出的银幕形象。恩斯特·刘别谦将一个原本令人感到恐惧的素材拍成喜剧,他很好地处理了严肃与夸大之间的关系。但影片仍然遭到了评论家们的批评,因为他们不能容忍对波兰的抵抗运动的讽刺和挖苦。本片获得1943年(第15届)奥斯卡最佳音乐奖提名、获1996年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国家影片登记奖!

 

1983年,这部经典的战争喜剧再次被导演Alan Johnson重拍,女主角就是风情万种的安妮·班克罗夫特Anne Bancroft,她不但有所超越,还有所创新,出色的表演令人惊喜。梅尔·布鲁克斯Mel Brooks演男主角。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5395061/卡洛尔·隆巴德Carole Lombard好莱坞的喜剧女王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5819152/《妮诺奇卡》:嘉宝的笑让传奇的结局有点苍凉

 

http://i.mtime.com/4020546/album/196548/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和卡洛尔·隆巴德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6041483/《郎心如铁》好莱坞黄金时代最美的男人和最美的女人演绎的悲伤爱情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6045276/《红衫泪痕》 一部出色的心理和风俗电影 蓓蒂·戴维斯再获影后殊荣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6047115/《上海小姐》 影象超眩的黑色电影 见证郎才女貌终破裂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