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
众所周知,电影是由镜头组成的。镜头是构成电影的最基本单位。而镜头的数量是由电影中所要表达的主题多少决定的。因此,镜头不一定多,只要能够完整表达出主题便可。就像写作文,一看字数挺多,可全是废话,还不如写的短小精悍点。
就如书中所说,每个导演的取景都是不一样的。有人喜欢用中景描述的东西,有人却喜欢用特写。因此,这些变化因人而异,产生的效果便不一样。这就像武侠小说中的剑招,其实招数大都是固定的,一路练下来,能否成为用剑高手,除了熟练外,关键还是看能否融会贯通,能否举一反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天赋”。我们常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致如此。
镜头的分类便如剑法中的入门招数。本书中镜头大致分为大全景(远景)、全景、全身镜头、中景、特写和大特写。这和某些资料的分类略有差别,因为在许多书中都没有保留“全身镜头”这个分类,而是在“中景”后面加了一个“近景”。其实,这些分类只是在叫法上做了一些区分,对于镜头而言,都是一样的。
大全景,很容易理解,通常用来表示空旷的画面。在战争片和带有史诗类风格的电影中常见。当然,最最常见的还是用来描述战争场面。这个镜头可以用来展示环境和规模,通常可以用来渲染气氛,因此,也可以被称为基调镜头。比如《七武士》里山贼想要袭击的村庄的镜头。
全景,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镜头,而且涵义表达比较复杂。我们最常用的全景镜头,一般是显示人物全身和场景全貌。按书中的意思,全景就是相当于剧场现场中观众与舞台的距离。这个镜头能够展现人物的动作,而且能够表示人物与场景的关系。同样是《七武士》中,村民聚集在一起讨论如何应对山贼的镜头。
全景中距离最近的便是全身镜头(人物塞满镜头,头靠上,脚在下),如果最远的话,那就是大全景。
中景,这是一个最最常用的镜头,某些书中也成为“好莱坞镜头”。它一般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与场景的部分空间,用来叙述或交代剧情。对于两个人的中景,便是一些书中所说的“近景”,通常取腰以上部分,用来表示人物的面部表情变化或交代对象。最常见得镜头便是,一个人背向镜头,另一个人面向镜头。《无间道》天台一场戏,便包含着全景、中景和近景。
特写就用不多做解释,通常用来表示人物的脸部,可以用来表示细微的表情变化,用来描述对象的心理活动,或象征意义。当然,特写镜头也不仅仅局限于人的脸部,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开锁的特写,就是为了强调这个动作对人物所带来的一种快感。
大特写比特写更近一步,可能只描述人物脸部的部分特征。比如《梦之安魂曲》中的眼球特写,是为了说明一个人在吸毒后瞬间身体的生理变化,极有冲击力。
书中还介绍了广角镜头,也叫做深焦距镜头。这种镜头通常就是一个全景,但是景深范围大,远近景都十分清晰。在这种镜头中,拍摄对象必须仔细安排在一些列的平面上。书中的列子是《辛特勒名单》,我也截取了同样一个镜头。书中说在这个镜头中,距离物镜几步远的实物与那些位于背景“深处”的实物处于同样的焦距中,强化了视觉平面的关联性。这个镜头意在说明欧洲所有的犹太人均处在相同的境遇之中,但他们远不如辛特勒的犹太人那样走运。
拆分镜头在一开始并不轻松,我想等熟练之后,就如庖丁解牛一样,电影在我的眼中就会很自然地分成了若干个镜头。不过,就如某影评人所说,如果真正看透了电影,那么我们也就失去了电影最初带给我们的单纯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