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熊猫2的时候有一种吃完面想要连汤一起喝掉的感觉。电影结束以后大家都没舍得走,生怕错过字幕之后的彩蛋或花絮什么的(记得《玩具3》最后就给人很多惊喜)。即便没有花絮,光看着一幅幅或是皮影或是泼墨或是剪影形式的插画也觉得赏心悦目了,直到荧幕彻底失焦为一片黑色才不情愿的离开。这可以称之为情绪上的延续,电影已经结束观众依然沉醉,和“余音袅袅”一个境界。
近年来,已经很少看到一部“2”能续的这么精彩这么有突破性了。这个2有笑点、有泪点还有萌点,我甚至想2突然达到这样的高度,让1情何以堪,让3怎么往下续呢?不过这个应该难不倒好莱坞的编辑们,因为“2”围绕“1”埋下的伏笔关于熊猫阿宝的身世问题给出了完整的体现,同样“2”也不忘给3埋下伏笔,从片末阿宝父亲的亮相让人不难想象下一集很有可能是一部“寻亲记”。此外,在这一集里焊娇虎的戏份明显增多了,因为相同的身世背景,让这对师姐弟多了一分惺惺相惜的好感,接下来怎么发展,会不会超越物种之间的界限谱写一段“憨宝与悍妞”的爱情故事,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相比于真人电影,动画片的3D画面可以更加的无瑕疵,熊猫2在3D效果方面也是做足了功夫,每一个画面都是那么真切立体那么有层次感,很难找到一个虚焦或者失焦的镜头,不论是武打的动作场面还是烟花的飞舞景象都那么炫丽逼真,甚至在定格镜头里还有表情精细化的展现(众大侠腾空飞跃大战BOSS时阿宝鬼马一样的表情),即便是周边极微小的树叶都在随风微微摆动。光是电影里这份认真和精细劲儿就足以让“伪3D”们汗颜了。
熊猫2究竟好看在哪里呢?我认为除了3D效果外,一是剧情的编排上的不落俗。故事怎么发展往往最能牵动人心,上一集的最后,阿宝已经由一个面馆小二成功晋级为一代神龙大侠,从此开始了和盖世武侠守卫和平谷的日子。在这一集,为阿宝安排了一个足够强大的敌人孔雀,我们都知道最后一定是邪不压正,所以电影也毫不遮掩一开始就借山羊之口预言了孔雀最后会败在熊猫之手(怎么最近都兴“预言”)。其实,阿宝大战孔雀不是重点,重点是孔雀是引出阿宝身世的关键人物,以及这个过程的一波三折。比起阿宝打BOSS大家更关心的是阿宝的身世。在第一集大家都好奇“阿宝的老爸怎么会是一只鹅”,这个让人纠结了三年的问题终于在这集里给出了答案。原来正是由于那个预言导致熊猫家族的灭顶之灾,使得阿宝成为被收养的“孤儿”。而大战归来的阿宝再度回到鹅老爸身边时也是最感人的时刻。这种情节上的编排比起一味的“单击版闯关”要丰富的多,这也是我们的编剧需要学些的地方。
此外,在利用揭开阿宝身世之机,电影还展现了幼年阿宝萌态可掬的造型,堪称阿宝“以静制动”之外最大的杀手锏。在电影画面中那段泛黄的记忆里:小时候的阿宝毛茸茸胖嘟嘟的,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还有眼泪汪汪的无辜眼神,让人联想起《怪物史瑞克》里的靴子猫,实在是萌的人发痒痒,有一种很想抱入怀中捏两下的冲动。
当然阿宝的魅力也离不开杰克.布兰克的超赞的配音,布莱克的发挥太好了,让人感觉这个熊猫就应该这么鲜活搞怪。我们可以从这个声音可以领略到阿宝的憨态、顽劣、傻笑和自作聪敏。让人大饱耳福的还有为盖世五侠及师父配音的其它大牌像安吉丽娜·朱莉、塞斯·罗根、成龙、刘玉玲、达斯汀·霍夫曼也都悉数归位,此外这次为占卜师山羊配音是新加盟的杨紫琼,你能听得出来吗?
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对中国元素的全方位展现上,我们眼见的景致都是带着浓郁的中国风,比如亭台塔楼、群山环绕、招牌瓦房、窗花龙灯、繁华古市等美工场景的设计
,这里头阿宝闹龙灯的情节最有意思,这本来是阿宝“隐身计划”的一部分。当我们看到阿宝和盖世5侠钻进大龙灯不时“吞吃”敌人的场面,就好像《狮王争霸》里混战场景一样。关键是我们惊讶于熊猫2对中国文化元素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皮毛上的运用了,而是深入到了文化的内核上。我们深信这部戏的导演或者制作人一定是“中国通”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绝非一年半载。不然我们也无法感受那种特有的中国地域文化的气息,宽窄巷、担担面、青城山、皮影戏等四川文化元素除了让人感觉亲切之外还散发着别样的魅力,包括细致到古代建筑物上屋脊上的龙角型装饰以及窗户上镂空雕饰等等。当然电影还由熊猫的黑白两色想到了中国的太极,以及本片阿宝在关键时刻悟到的“以静制动以慢打快”都深得中国文化的真谛。
功夫是我们民族的结晶,熊猫是我们的国宝,为啥老外能把这两样结合的这么好,能把中国文化拍的这么淋漓尽致滴水不漏?而不是出自我们国人自己之手,这多少人觉得是一种完美中的遗憾。你可以把这理解成一种民族文化的展现,也可以说成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贩卖,或者说是一种中为西用的文化碰撞。这种碰撞让一些认为“伤了民族自尊心”敏感人士生出抵制情绪来。最近看到孔庆东发言“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无耻,不看美国大片你会死吗?我们国土已经大部分沦陷了,这帮傻帽儿早就被以《功夫熊猫》为代表的美国大片洗脑了。”说真的,这话从中国文化人士口中说出真的有些可悲。不知道孔老师的情绪里是羡慕嫉妒还是恨呢?我们为什么要抵制优秀的作品呢,这种文化上碰撞你抵制得了吗?关起门来看自己的片子,难道中国的电影业就能发展起来吗?中国从前落后的教训还不够吗?为什么我们的国宝熊猫除了作为亚运会的吉祥物为世界瞩目之后,就只能作为安全门的代言人了?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人不能放下“2”的负担拍一部不那么“2”的电影,而老外却不避讳那么多,让一只熊猫在“2”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动不动要扇别人耳光的人不如打自己嘴巴,空谈抵制空谈伤自尊能伤得起吗?真正应该反思的是中国电影人而不能一味埋怨中国的观众,中国的观众也有追求,正如可口的饭菜人人都喜欢一样好看的电影谁也不会拒绝。好莱坞产业的长盛不衰源于博采众长和面向观众,中国的文化长河也正是不断融合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才源远流长。为什么我们总是一窝蜂的扎堆儿跟风在清宫穿越剧里,为什么总是在谍战剧里迷失了观众又迷失了自我,为什么我们拿得出手的动画大片只剩下了《喜洋洋》?为什么我们不能像老外一样对自己的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尽管“拿来”,做一番更深刻的研究和发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