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浩劫》在广州试映时,观众普遍认为,这部打着“阿凡达特效团队”制作旗号的好莱坞电影不仅视觉方面以大充小,内容方面乏善可陈。早在去年11月就登陆海外院线,并未引起太大反响。该片并不是第一部被引入中国大陆当成大片贩卖的好莱坞二三流作品,之前的《敢死队》、《赤焰战场》、《致命伴旅》等在好莱坞铩羽而归的电影,却在中国市场创下高票房。这一现象也折射出这类“批片”在中国的生存状态,以及国内观众尚未成熟的观影趣味。
“批片”:相对进口分账大片,由发行公司以一定价格买断影片在中国市场的放映权,一般是多国别、多体裁、多样式的进口影片
有没有这种印象:突击在三四月和九十月那些冷门季,之前不知道,上映突然火爆。卡斯一般,海报挺靓,宣传词的连带还挺拽,拉着各大网站给做宣传...如果你遇到3D这个字码就更加悲催。恭喜你,你遇到批片了!
1994年进口分账大片的春天到来之前,批片一直占据着外引片的行当。发行公司通过买断操作,批量引进,具有成本相对低廉,质量相对简单,多国别多体裁多样式,而收益比相对丰厚的特征。很多批片确实很精彩,代表了不少小众的心声,但相对于大众浮躁口味来说,花同样的钱去得到减半,甚至是延期数年的观赏效果,其结果经常差强人意
在中国的引进配额制度之下,一年能够引进50部大片,而其中至少有20部属于“批片”,可想而知,批片市场在内地年度的院线外引片配置中的半壁份额
最关键的因素——便宜
内地主要的“批片”大户,除了电影频道,就是各个中小电影公司。这些民办影视公司经常只有三五个员工,资金并不雄厚,没有实力自主拍片,也不可能揽来好莱坞分账新片。但通过“批片”,亦能找到了生财之道。
在戛纳电影节的众多买家的追捧下,“批片”的价格一般来说每部在五万至十几万美元之间,个别热门电影也能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而自主投资拍一部中等制作的电影,没有百万美元,不可能完成。
相比之下“批片”的成本很低,只要“批片”的电影公司人脉不错、眼光不差,都有可能通过中影集团等大电影公司的审核,从而得到公映许可权。只要影片上线,基本上就能保证不赔钱
内地上映不完全批片名单(持续更新中)
《敢死队》2.1亿
《生化危机4》1.5亿
《邻家特工》6410万
《罗宾汉》4500万
《赤焰战场》
《阿黛拉的非凡冒险》
《致命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