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前年8月在北美公映的,票房和口碑都有不错。电影改编自网络大亨克里斯托弗·迈利克的真实故事,也就是一部关于迈利克的传记,它详细介绍了互联网史上第一家收费色情网站的诞生和发展历程。按照错后两个月的时差在去年11月就该出一区的碟了,但不知为何一拖再拖,比它晚上映的碟都拿到手了,到了今年才拿到它。
本片在《社交网络》之前上映,在它的海报上有这么一段英文:in 1995,music was still bought in record stores. There was a VCR in every house. And you couldn’t buy anything online…until they came along. 写得很牛吧,也就是说《社交网络》中的小青年跟片中的迈利克的资历比起来差多了,他们是看着迈利克的成人网站长大的。 但《社交网络》上映后风头太劲,同为网络人物传记的本片便让人很快遗忘了,其实本片与《社交网络》有很大的可比性,下面一一道来。
先是叙事结构。本片的开头是迈利克拿出一大袋钱去俄罗斯黑帮处赎人,但马上迈利克便以旁白的形式把整个故事按时间顺序娓娓道来,每当时空变换电影屏幕上都有醒目的字幕提示,简明易懂地把电影内容交待给观者,看着不费劲。(《社交网络》关于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的一部传记片,大部份情节是从三个审判及几个几个人的回忆中展开的,导演打乱了时空顺序,但整部电影做到了节奏紧凑、清晰简明。此处《社交网络》略胜一筹)
再看人物配置。提到互联网史上第一家收费色情网站就不能不说Wayne Beering和Buck Dolby这两个二逼,整个创意是他们想出来的也是他们自己实施的(这便没有了《社交网络》中的版权之争),他们在自己家中开办了第一家收费色情网站,挣到了第一桶金,但因为业务量的增大他们无法应对了(上网购买的人太多,他们的硬件设施和管理服务跟不上),他们便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了迈利克。迈利克一出谁与争锋,他想到了一个出色的、对互联网交易有深远影响的创意:我们只需制作题材(录像和图片),把这些题材卖给全世界的代理商,具体的面向个人的销售和服务业务由代理商完成,这就是迈利克所谓的中间人概念。片中相关人物还有迈利克从事色情事业前开酒吧的朋友,有与他合伙的俄罗斯黑帮,有不法律师,有他的发妻和儿子,有和他有一腿的色情女星,有上黄网的议员,可谓三都九流、五花八门。(《社交网络》就比不了了,它的主要人物就那么几个,不是书呆子就是小愤青,甘拜下风)
再看故事情节。本片的众多人物决定了故事内容丰富,与迈利克有关的就有如:他与发妻的结合和恩爱生活,他的酒吧经营,他与那两个收费色情网站创办人的合伙过程,他与俄罗斯黑帮的联合,他与不法律师的恩怨,他与色情女星的艳史,他与发妻的感情危机,他处理儿子的学校风波,他与FBI探员的瓜葛等等。因为迈利克本人也是本片的制片人之一,所以他把自己的形象树立得高、大、全:他是个有情义的人,虽然有过短暂迷失,他对家庭和发妻最终不离不弃,用他自己的话是出污泥而不染;他又是一个忠义的人,对朋友真诚真心,所以他有难时朋友也为他两肋插刀;最感人的一段就是他冒雨提着一大口袋钱去营救女仆的孩子,那种视死如归、敢做敢当的行为打动了黑帮老大,虽然他与黑帮老大侄子的死有关,但老大最后也放过了他,相反把人格奇差的律师解决了。(本片讲的是色情网络大亨,当然拍得活色生香,又有涉黑、涉暴情节,这些当然是《社交网络》无法比拟的了,此处又小胜一筹)
再看配乐、画面及其它。因为本片讲的是90年代中期的事,所以配乐用的都80年代的一些经典老歌,画面也极力营造上世纪的氛围,看着简直就是另一部《赌城风云》,虽然讲的是情色,但并不低俗和庸俗,男女欢爱点到即止,反倒让咱看得意犹未尽。(本片看着像《赌城风云》,就说明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少了些,再加上本片导演一共也没什么作品,怎么能跟大卫芬奇前辈比呢,更何况《社交网络》讲的就是几年前的事,属于与时俱进范畴,胜在情理之中)
综上个人觉得本片与《社交网络》各有千秋,不能否认《社交网络》优于本片,但我更喜欢本片,尤其喜欢本片的男主人公胜于扎克伯格这个比较“二”的天才。
《中间人》:又一部网络名人传记 作者:金龙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