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是场迷失的舞蹈,却跳出了信仰
---简评孟京辉《像鸡毛一样飞》
逆鳞(Arthur.x)/文
(本文系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让那些在欢乐中发霉的孩子迅速死亡,好让应该成长的孩子们能够成长,这一天将会到
来,他们将用我的诗作为孩子的名字。”
-----马雅可夫斯基(俄国著名诗人)
你可能很难想象,一部电影具有着话剧的舞台气息和审美腔调是如何奇特的事情。而《
像鸡毛一样飞》奇迹般的作到了这一点。孟京辉用它实验的先锋气质,一以贯之地述说着
关乎信仰,关乎信念,关乎迷失,关乎时代的话语。而他那荒诞的,讽刺的方式,不仅仅
在他的话剧里飘舞,也透过影像凌厉的奔涌而来
关于诗人和诗人的时代
我认为电影里关于诗人的所有信念和言语的描绘都是符号化的,它象征着一种超越现
实和击打现实的存在。诗人,一个多么震撼的名字。却在时代的更替间变得一文不值。这
的确是令人悲哀的。时代造成的认同缺失,成为了信仰迷失的前提。整部电影的开始就是
从迷失这个基点一步一步展开的。大而化之,电影所要喊叫的,所要喷述的其实是一句游
移不定的话语:“我们过去所坚守的是什么?信仰在哪里?还要不要坚持?”。
如果,放大到历史宏大的背景去思考诗人或者新时代人群的信仰。不难发现时代是残
忍的切割着精神与物质的契合点的。物质过剩的时代带来了现实的满足,而精神世界的群
体性失落却变得令人担忧。这或许正是孟京辉一直关注的时代人群整体精神发展的恶劣态
势的表现。于是这部电影用隐喻式的呐喊也透露着孟京辉的个人才气,混杂了一出奇特荒
诞的光影。
这电影=理想与抛弃的“战争史”
理想主义是孟京辉电影里主要讨论的东西。而要给这电影一种艺术的挥洒,那么必须
述说矛盾。而这矛盾就是电影里关于理想与迷失的抗争。先是理想的美妙:“我梦见果树
上长出了好多诗,我摘了许多,好大的诗啊!”然后进入了对时代的迷惘和堕落的无奈:“
你为什么叫我诗人?我的忧愁是众人不幸的忧愁”“你看,我不是一个诗人,只是一个想去
寻死的忧愁的孩子”。心中的两重对抗力,在进行着歌舞剧一般的战斗。这电影变得戏剧
性的有趣。孟京辉喜欢用文字来呐喊内心的力量,这无疑是成功的。用文字临摹着电影的
意识流,将思想对抗的轨迹,铿锵有力的抛掷出来。
这出理想与抛弃的战争史,成为了整部电影里面的核心表演部分。
一直有种东西坚强着
关于电影里描绘的诗人云飞和色盲女孩的爱情。实际上是作为理想主义或者诗人已死
的最后一场美丽的挽救。当诗人自己都放弃了,感到灵感枯竭,艺术已尸横遍野的时候,
当“他的眼泪就像你祈祷的念珠一样忧伤”的时候。这个色盲女孩却一如既往坚持着她的信
仰,为一种灵魂而奔跑,一刻都不停息。她追逐着诗人,就好像那诗人是她的眼睛里绽放
的色彩一般。追逐和永远向上的渴望。完成了她的自我信仰表达。使得这部电影又喷涌着
另一层意义。
“勇气”不仅仅作为一个名词
马雅可夫斯基用它那充满讽刺的笔调让我们大呼过瘾的同时,总不忘抛出一两句叩击
心灵的话语。电影里引用了一句堪称导演自我意图表达的诗句,即是:“人必须选择一种
生活,并且有勇气坚持下去”。记得在看《恋爱的犀牛》的时候,话剧进展到接近尾声的
部分,“马路”极度绝望的部分,我一直在想导演要以一个怎样的方式来结束全剧。正如看
《像鸡毛一样飞》一般。孟京辉给出了他自我希望的意图展示。只要坚持信仰,寻找迷失
的心灵,有勇气去抗击现实的涌浪。那么作为人,不论这是不是答案的正解。都无所谓了
。即使他的表达很模糊。但至少,孟京辉让我们的“不满”,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得到了近乎
疯狂的发泄。要有勇气,这不仅仅是一个名词。
结语
当电影最后的一丝光线隐没的时候,拉回现实的力量或许会让我们重新思考自身的存
在价值。而这思考,我希望不会是结果主义的。而应该是就我们信仰本身的。用叶芝的墓
志铭作为本文的结尾吧!它蕴含着一种力量。
Cast a cold Eye ,On Life,on Death Horseman,pass by! (In the Seven Woods,
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