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天堂电影小组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从今以后》:哀而不伤的非主流故事

$
0
0

 

从某个角度看,这片翻译成《通灵感应》,通俗易懂,契合电影的主题。“通灵”二字更是与神秘主义相关,容易勾起观众一看的欲望。当然,译成《往生以后》则小资文艺得多,阴阳相隔,生与死之间,字里行间似乎更见沉重。

于我而言,首先是被片名所吸引,随后就是Matt.Damon作为本片的主演了。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阴阳相隔、生死相茫后人鬼是否可相通;人死后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大概没有人不感兴趣。曾经多次在报纸上看到所谓的频死体验,即频死的人会看到光,有失重感,悬浮感,轻松感。可见科学上也不是完全否认这种存在。

而所谓灵媒可以和灵魂通话,通常被唯物主义者称为无稽之谈。即算在当下的中国,也容易被斥为封建迷信。可是许多现实中的例子证明此并非是“瞎扯谈”,很多痛失亲人者与“问米婆”沟通,问米婆的述说居然八九不离十,让人震惊。

所以本片大胆将视角伸向这个神秘领域,又焉有不吸引人观看之理。法国美女玛丽·莱勒在海啸后大难不死,她对自己的频死体验大惑不解。美国人乔治则自小获得通灵的能力。当然电影也借小男孩马克斯寻访灵媒的经历,大肆爆光某些毫无真材实料的灵媒,他们借通灵之名,行敛财之实,最终伤害了求助者的心灵。不过这更加反衬了乔治的与众不同之处。乔治厌倦了为人通灵,他自觉“充满死亡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生活”,自愿选择去工厂当普通蓝领工人,这使自己看起来很正常。可见能通阴阳也不见得是好玩的事情。

电影对是否应该和逝者沟通抱慎重态度。一方面,生者思念逝者,希望与其亡灵沟通,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慰藉。比如马克斯对哥哥的横死郁郁寡欢,最后乔治与其哥哥通灵后解开了他的心结。电影这里应该有劝慰的意图,即生者固然要怀念死者,却不宜执着,以致不能好好生活,逝者也未必能安息。这大抵是佛教上的“放下”了。以前看《禅》,道元大师对痛失女儿的欧林说你去问问那一家没有死过儿女?大概有这种意思。另一方面,好奇害死猫,盲目地与亡灵接触,会造成生者某些心灵创伤。如乔治在夜校邂逅美女梅拉尼,彼此有意。可是当梅拉尼得知乔治具有通灵能力时,她不顾乔治的劝告——因为不了解才喜欢,凡事适可而止——偏要乔治与其亡父母接触,结果彼此之间毫无隐私与秘密可言,好事难成。

本片的叙事结构很特别。马克斯、玛丽·莱勒与通灵师乔治三人分属英、法、美三国,本天各一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故事,亦有各自困顿。马克斯的孤僻来自于母亲失去对自己的监护权与孖生兄弟的意外死亡,其多次寻找通灵师未果;玛丽·莱勒则像李连杰一般在印尼海啸中大难不死,此后其见到种种异像不被人所理解,加上情场与职场的失意,欲写新书直抒胸臆,直到其英国签名发售自己的新书;而乔治的困顿则在于想当个普通人,失业后敌不过被哥哥逼迫自己重操通灵旧业,于是便逃到英国散心。

最后三人在英国相遇,由于此前电影很大篇幅在作铺垫,就如同三条潺潺流来的溪水,最终汇成一条河流,因此并不觉得如何突乞。其缺点亦可能在此,未免还是沉闷了点。可能导演也知道这点,因此把玛丽·莱勒海啸遇难放在片头(特技做得不错),企图以此作补救。

当然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最后三人的目标或者困难都得到了解决。马克斯解开心结,而乔治与玛丽·莱勒相见恨晚,本片顺理成章的成了爱情片。这是电影的完满之处。

抛开鬼神非主流之说。本片表述的情感很少有歇斯底里:玛丽与男友的分手;马克斯对哥哥点滴思念;乔治对自己的通灵能力的无可奈何。均显得含而不露,哀而不伤。加上演员的不着痕迹的表演,配上淡淡的背景音乐,让人不经意忽略了本片的种种不是,给它打上高分。

 

 

删了:

电影对一些小细节能作到前后呼应。比如在地铁站,马克斯戴着的那顶帽子灵异地救了他一命。而电影结尾处,终于答应与他哥哥通灵的乔治对此作了解释——那是他泉下的哥哥对他的示警,勉励他直面生活,选择坚强。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