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看电影,电影里有我们的故事,也有我们不知道的世界,所谓“看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对,就是这样。 其实跟电影的接触还是很早的。在我老家的那个村子里,有一个很大的晒谷场,农忙的时候用来晒收割的稻谷、花生、黄豆等,农闲的时候则是村民集会的地方,当然还有一个很大的用途就是放电影。乡村放映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到我们村,晚饭后,在晒谷场上用两根杆子撑起银幕,在另一边摆上一个手摇的放映机,露天电影场就开幕了。现在已想不起看过什么电影了,记忆中只剩夏天凉风习习的晚上,广场上飘荡着电影的声音和不远处的蛙声连成一片,偶尔还有村民的窃窃私语以及大人小声的叫着自家小孩。 后来我搬到了镇上,那时母亲在镇里的有线电视站工作,我得以经常出入放映室。每个月市里都会运来一批影片,是那种磁带式的。这些影片放在一个箱子里,每天放一部,中午放一次,晚上放一次。在这里,我看了很多电影,但同样的,我记不起来名字了。只记得一部,叫《唐伯虎点秋香》,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周星驰的电影。 高中时,我又搬到了市区。整个高中时代都在繁重的功课中度过。那时候流行在家里唱卡拉OK,几乎每家每户都有VCD和麦克风。有一天父亲下班回来,拿出了一张VCD,不是歌曲,而是《泰坦尼克号》。这应该是我看的第一部好莱坞大片吧,但那时我还没有什么好莱坞的概念,只记住了莱昂纳多和温丝莱特,还有那首席琳·迪翁的《我心永恒》。 然后,我升入了大学。学校规定理科生每个学期要选修一门文科类的课程。我理所当然的选择了《电影艺术与欣赏》。慢慢的也知道了一些长镜头、短镜头的拍摄方式,一些光影剪辑、色彩应用之类的专业术语。有一次上课,老师放了部《阿甘正传》,我才算是真正知道了好莱坞大片。大学时光总是那么的美好,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可以逃课。有一次晚上有课,快上课时下起了大雨。对于我们那所依山而建的学校来说,从宿舍到教室几乎就是从山脚到山顶了。于是舍友们果断决定逃课,大家挤在一张床上,用我的电脑看了一部电影,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电影。 再后来,我毕业了,工作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看电影仍然是我最大的爱好之一。不过我一般都是用电脑来看的,很少去电影院,除非是和女孩子一起或是像《阿凡达》之类的影片。对于我来说,坐在电脑前看电影,就像是吃着火锅唱着歌一样的让人愉悦。这么多年来,不敢说阅影无数,但看过的确实也不少,各个国家的,各种类型的,在这自然也无法一一列举了。但我比较注重故事情节,因此我看的很多电影都是剧情片。 说了这么多,最后我还是忍不住想推荐一下喜欢的电影。在整个华语片中,我觉得已故台湾电影大师杨德昌是最好的导演。他的《一一》则是最伟大的作品。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所能遇到的一切,亲情、友情、爱情、家庭、成长、人生、生命,都在这部片里一一缓缓道来。国外有部《美国往事》也包含了上诉的种种,但那毕竟是人家的文化,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相比起来,《一一》显得亲切的多。 但我同时又在想,如果我年轻十岁,我会不会选择杨德昌的另一部作品,《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呢。这部讲述个人与现实的冲突,理想和信仰破灭的作品,在表现上显得更加的赤裸裸,直面现实的残酷和令人难以忘怀的残酷青春。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英文名《A Brighter Summer Day》。 优秀的作品总是层出不穷,而我也将在观影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也许只是为了看见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一瞬间。
↧
谈谈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