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天堂电影小组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三·八】记忆中的女性影像

$
0
0

  奥斯卡·王尔德曾谐趣而不无讥诮地说:“Women are meant to be loved, not to be understood。”这话用来描述电影与女人的一般关系,或许有几分形象。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摄影机无疑是钟爱女人的。然而,当那些或甜美、或性感、或优雅、或强悍的脸与身体,被不断复制和消费的时候,仍不免叫人心生疑虑——影像中的女人,究竟是现实生命的如实呈现,还是意义空洞的能指符号?从这里看见的,究竟是灵魂深处真实的爱与忧愁,抑或是自欺欺人的浮华幻象?……

  

  在又一个“妇女节”来临之际,时光首页适时推出了“杰出女性银幕课堂”的专题。不过坦白说,“如何成为优质女性”这个主题多少和我的期待有些出入——因为我本以为会有专业人士来谈谈女性主义电影,或至少是电影中的女性立场之类的话题。无论如何,我还是习惯性地在自己极其有限的观影经验中检索了一下。下面的这知名度甚高的作品,便是记忆里触动过我的“女性影像”,罗列于此,以为纪念。

 

个女人的疯狂

     《卡密尔·克劳黛尔》(1988)

  

 

  卡密尔·克劳黛尔先后扮演了西方女人几个世纪以来在“his-story”里扮演过的角色:辄须启蒙的女孩、为爱痴狂的情人、阁楼上的疯女人。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卡密尔渴望在男性话语构成的艺术评价体系中突出重围,然而舍此之外并无他路的现实,让她坠入自我悖逆的价值认同怪圈。或许我们可以说,卡密尔的疯狂远非一个女人的疯狂,而是无数女人无法言说的焦灼与悲嚎。讽刺的是,为数众多的中国观众最终也不知道卡密尔·克劳黛尔是谁,而是记住了一个男人赋予她的身份——“罗丹的情人”。

 

 

个女人的悲怆

     《塞尔玛与路易斯(末路狂花)》(1991)

  

 

  对于呼唤性别平等的人士来说,发现女人的声音仅仅是第一步。向社会重复叙述卡密尔的悲剧丝毫不能对改变女性地位产生任何实质性的作用。由此,“女权”一词,以一种鲜明的对抗性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波伏娃教导我们:性别(gender)不是天生的,而是塑造的。于是观众看到了塞尔玛与路易斯,两个饱受男权社会伤害的女人,像旧公路片里那些壮汉一样,在警方的围追堵截下,毅然决然地跃入深渊——极端?激进?也许如此。但何不先问问,是谁种下了荆棘,催生了齿爪?

 

 

个女人的迷惘

     《时时刻刻》(2002)

  

 

  然而究竟何为女人?一个看似幸福的女人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隐秘痛楚?离开家庭是不是自我实现的正途?难道只有死亡才是灵魂安宁的处所?幸福的归宿究竟何在?……伍尔芙的《戴罗维夫人》像一个斯芬克斯的迷,三个女人的生命轨迹由此铺纵开来。人生交错时光流转,什么在变?什么不变?……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在面对这部电影时陷入沉思,似有所悟却又终无所得。或许真如女性心理学家霍尔奈所承认的,我们终难辨明了何为女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倾听她们的低语,尊重她们的选择。

 

 

个女人的遥望

     《蒙娜丽莎的微笑》(2003)

 

  

 

  单纯从影片本身的艺术性上看,本片或许尚不足以与上述三部影片相比。但是选择本片作为这篇文字的收尾却并非没有原因:在我们这个时代,性别平等似已成为不言自明的信条;而实际上,根深蒂固的社会认同并未彻底改变。当社会在“自由意志”的名义下重归“男主外女主内”的怀抱,“平等”理想的未来又将如何?女性主义运动持续了足足一百多年,于今是否终将回归原点?——凯瑟琳的诘问掷地有声,而我们一如当初的学生们一样无从回答:是谁在叩响智慧的大门?是谁在叩响未来的大门?

 

 

  奥斯卡·王尔德曾谐趣而不无讥诮地说:“Women are meant to be loved, not to be understood。”然而不去理解又如何去爱?没有理解的爱,又怎么能称其为爱?——还好,电影与女人的关系并不总是如此。这真的,真的,值得我们欣喜。

 

 

 

  祝大家(不论男女)“妇女节”快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