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难能可贵的是把一个故事讲好,而非讲了一个好故事。尽管电影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颇具王者风范的拿到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演以及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但除了表面的尊贵气息之外,《国王的演讲》的王者之气让人难以苟同。毕竟,拍摄一部与国王有关的电影并不意味着电影本身具备王者风范。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尽力尽心而完成的一部作品。用心过度不是一件坏事,然而《国王的演讲》别有用心的成了一部献媚之作。当然它的谄媚不仅仅适于英国王室,而更是获得了奥斯卡的学院派评委们的青睐。《国王的演讲》用一种平实的方式描摹了乔治六世的一段故事,电影故事不属实倒是其次,首先电影不应为讨好学院评委而把故事讲得让人失去兴致。
乔治·卢卡斯在谈论库布里克的电影时说,“电影是一项工业,而库布里克的电影却是手工业。”如果用手工业和工业来比喻手工业,那么《国王的演讲》依旧是电影工业的一部产品。尽管导演汤姆·霍伯为电影涂脂抹粉花费了不少心思,过浓的脂粉气却缺失了电影应有的质感,浓重的匠气难以使其成为一部可供回味的经典。在艺术布景方面,虽然年代背景不同,汤姆·霍伯的《国王的演讲》与库布里克的《巴里林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在摄影构图方面,《国王的演讲》可谓更加追求精细,镜头组接也极为讲究。优美的场景与娴熟的摄影技法为影片披上了一袭锦衣,反而使得内容相对空洞。
电影之中弥漫出的温情气息,让人有所感触却难以感同身受,毕竟在位的“国王”只有一个,人人都有可能获得荣华富贵,却难有可能成为一国之王。而这也正是影片所为观众呈现的: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怎么能当好国王呢?无论是乔治六世继承王位的不普通,还是口吃的不普通,似乎可以让这部电影妙趣横生。可是,有趣的事件一旦涉及政治人物就会严肃起来,并且趣味性难以在一个时长为118分钟的电影中贯穿。好在英国有一个莎士比亚,动不动就可以拿莎翁来给自己打打气,使得艺术可以在电影中得以体现,或者说电影可以在艺术中得以沿袭。
无论是“企鹅与信天翁”的隐喻还是“飞机道具”的设置都能体现出编剧和导演的用心和刻意,这是一部精雕细琢的作品,却丧失了“有血有肉”的快感。从另一方面来讲,舒缓的节奏和平淡的故事正好用另一种方式阐明了“国王生活”的枯燥,然而高明的叙事模式所依赖的“无高潮”故事并不足以征服观众。当然,它的复杂和景致会博得学院派评委的好感。对于一些特别容易被忽悠的观众而言,在看到《国王的演讲》在各电影节大胜之后,也难免不知所以然的随波逐流对其推崇倍加。
如果说电影是由一个个片段凑成的,那《国王的演讲》更像是由一个个细节拼成的。从一方面来讲,它的精致使得电影的织补天衣无缝;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它的按部就班也失去了电影应有的快慰。影片平缓的节奏从层面体现出了王室所有的庄严沉默的爱,就像“老国王”的去世,以及海伦娜·伯翰·卡娜饰演的王后所提出的“王室压力以及之外的幸福”……导演在各方面都求做到精致,但却失去了电影由镜头运动所带来的快感,期间只出现过两次长镜头运动的片段:一次是乔治六世和“老师”Logue“脏话”之后在外面边走边谈的时候;一次是乔治六世在“对德宣战”演讲之后穿过走廊接受众人的致敬时。过于追求灯光和构图的精美为影片赢得了尊贵,却失去了自然的质感。这是一部丰富细节的电影,却不是一部精华浓缩抑或意蕴满溢的电影。
科林·菲斯的表演可以说是为电影注入了无限活力,《国王的演讲》成全了科林·菲斯,科林·菲斯也成全了《国国王的演讲》,他精湛的演技把乔治六世这个人物诠释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毋庸置疑,“语言的表演”在这部电影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脸部表情则丰富了人物的特性,另外,肢体表演在这里也得到令人尽情的发挥。詹姆斯·弗兰科在《127小时》的表演也堪称惊艳,与科林·菲斯比却依旧显得有些“小巫见大巫”,弗兰科“肢体的限制”或许也是其难以获得影帝的因素之一。而在《国王的演讲》中饰演Logue的杰弗里·拉什的表演亦让人印象深刻,可克里斯蒂安·贝尔在《斗士》中饰演的哥哥过于抢眼,而拉什最终也未能将奥斯卡最佳男配据为己有。
《国王的演讲》是一部目的性很强的电影,之前对历史传记有所涉猎的导演汤姆·霍伯用心和演职人员共同完成了一部优秀的作品,却是别有用心的为了讨好评委。在电影元素的综合运用方面,《国王的演讲》确实要逊于《社交网络》,可国王就是国王,一句话便足以倾城,获得评委们的青睐更不是一件难事。电影中Logue说“任何人都不应该抗拒自己的伟大”,其实是任何人都难以抗拒“国王”的伟大,导演汤姆·霍伯是如此,奥斯卡评委们亦是如此。然而,所谓的伟大不应该是单纯的“镀金”,失去了情致,再怎么冠冕堂皇也不过是粉饰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