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洛杉矶之战》上映之前。——题记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曾告诫:“人类不应去尝试寻找外星生物,而是应该尽力避免与他们有任何接触,因为这对人类来说实在太危险,下场随时可能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印第安人惨遭屠戮一样。”可人类却还偏偏就是那种谁家玻璃窗上要是贴张“请勿观看”的纸条,就死活都要上前观看一番的物种。但如果真有一天从天际杀下一票外星人来,人类是否马上变身“叶公好龙”者?
虽然在现实中,身为屁民级别的我们几乎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到外星生物,也无从预料接触后的情景,但在电影中,外星人或被丑化或被美化地,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无数次了。而影片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毫无例外地采用了敌对或可能引起敌对的方式来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哪怕是像《楼上的外星人》里可爱的外星生物,依然无法避免妈妈级人类的扫帚。而作为世界顶级造梦工厂的好莱坞,似乎也非常热衷于给外星人戴上这样或那样的帽子,冠以这样或那样的名义,单方面地塑造外星人邪恶、残暴的形象,为美国以世界警察的身份捍卫地球的和平寻找完美的借口。但是观众如果细心,也会发现不少好莱坞的编导们忘了给那些面目可憎的外星生物安上各式各样的罪名,就让它们在莫名其妙的情况下匆忙入侵地球了。比如《世界大战》,比如《科洛弗档案》,比如《天际》。
《天际》讲述的依旧是外星人入侵的老套故事,导演为了营造神秘感,选择了以平民视角看待本次事件。虽然平民视角让观众有了更强的代入感,影片也看似利用平民接收信息量有限的弊端,合理地回避了入侵事件的来龙去脉,但实际上却留下了“吊人胃口”、“故弄玄虚”、“装逼欠扁”的骂名。这样的结果并不让人意外,有斯皮尔伯格和靓老汤撑场的《世界大战》都被观众大骂水货,就更不要提做视觉特效总监比做导演更久更有名的科林·施特劳斯了。也许绝大多数观众所需要的就是不需要耗费太多脑细胞就能够看通的爆米花电影,而不是从头看到尾却依然一头雾水的艰深晦涩之作。
然而,作为一部投资不过1000万美元的小成本科幻电影,《天际》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样的外星人入侵,同样的洛杉矶大战,能让你想到什么?首先映入我脑海就是《洛杉矶之战》。这部本年度最令我期待的、列为必进电影院观看的超级特效大片,虽然未必会解决外星人无缘无故入侵的奇怪思路,但必定能让观众欣赏到震撼心灵的视听场面。在这样一部特效航母面前,不过就是小型驱逐舰级别的《天际》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但《天际》中营造出来的神秘感,却完全符合预告片所需要起到的制造悬念、吸引观众的作用。那么,如果《洛杉矶之战》是人类世界的最后一道防线,就不妨把《天际》看作这场世界大战的前哨战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