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天堂电影小组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姜文电影女性形象分析

$
0
0
一 绪论 (一) 关于问题的提出

提到2010年的华语影坛,自然少不了“姜文”这个响当当的名字。《让子弹飞》作为2010年最早与观众见面的影片,也是姜文执导的第四部影片不仅再次让观众体验到了姜文强烈的个人色彩,而且创造了华语影坛的票房奇迹。

作为演员出身的姜文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形象。从他21岁出道到现在,主要出演的了很多剧目,而他出演的电影更是脍炙人口。出演的剧目如《家庭大事》《高加索灰阑记》等优秀的剧目。主要出演的电影有1985年拍摄的《末代皇帝》;1986年,在著名导演谢晋的影片《芙蓉镇》中饰演“老右派秦书田”,获得了中国第十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1987年主演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中的“我爷爷”,这部影片于次年获得了柏林金熊奖;1988年主演和谢晋同属“第三代”的著名导演凌子风的《春桃》,同年主演了谢飞的《本命年》中的“李慧泉”;1990年主演田壮壮导演的《大太监李英莲》。1993年,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成为当年最热播的电视剧,姜文也因此获得中国第十二届电视“金鹰奖”最佳男演员。再加上后来出演的《秦颂》、《有话好好说》、《寻枪》、《天地英雄》等等多部影片,奠定了姜文在中国影坛实力派的地位。

也许只是靠做演员并不能完全表达姜文的思想与才华。于是,1994年,他自编自导了自己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的电影获得了第十五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新加坡第八届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夺得1996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剧本改编、最佳音效六项奖项,并于1997年,参加了日本福冈国际电影节。他的第二部影片《鬼子来了》虽然在国内是部禁片,但依然获得了国际的好评,夺得法国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和美国夏威夷电影节最佳影片奖。2006年执导的第三部影片《太阳照常升起》虽然票房不那么理想,但依然可见姜文显示出的才华和独特的视角。而2010的贺岁片《让子弹飞》真是再次让他占足风头。

姜文如何会取得如此的成绩,他的影片的独特之处又在哪里?这里仅从姜文电影中的女性来试着窥得一点秘密。

(二) 国内研究动态论述

虽然姜文无论作为演员还是导演都已经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但是,迄今为止对于他的电影的研究确实凤毛麟角,不成体系。相比于对第五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张艺谋、陈凯歌等的研究,相比于对新生代整体或是其他人如贾樟柯等的研究,对于姜文电影的研究都显得那么可怜。

对于电影中的女性的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其实都是不少的。而西方的女权主义电影批评理论更是得出这样的结论:1)女性是被典型化了的。2)女性是符号。3)女性是缺乏。4)女性是“社会建构”的。1她们从个人、社会以及政治等种种不同的生活层面,深刻地阐释了好莱坞电影影像所泄露出的男性欲望和侵略心理。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电影中女性多扮演着被解救或者作为一种性别混淆的状态进入花木兰式的境遇。而第五代导演的出现使得男性欲望的视野再次重新进入历史、文化与叙事。

对于姜文电影的研究确实是凤毛麟角,而对于姜文电影中的女性的研究目前更是缺少几乎没有,更不要说成体系。但是作为姜文电影中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呈现了出来,这是不容忽视的。

(三)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和方法

姜文的电影总体来说呈现为一种个人英雄主义式的表达。和第五代相比他的影片稍有些缺乏解构传统,反叛传统的勇气。这从影片中的人物可以看出一些。和新生代的其他导演相比他的影片不是一种直面现实的伤痛,揭示人物命运的无奈的表达。当然也不同于他们所具有的地下电影性质,他更多的是一种浪漫式的个人气质的书写。

本文也主要选取姜文电影中的女性与其他著名导演的进行对比,进而发现姜文电影的独特魅力。审视他在电影创作中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别致的审美价值。

二 与第五代代表性导演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一) 个人英雄主义表达下的女性

姜文是一个极具风格的导演。他导演的四部影片,无论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马小军,《鬼子来了》中的马大三,《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男主角,还是《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都带有着某种个人英雄似的表现。虽然马大三面对日本人呈现了一种愚弱的民族形象,但相比于其他的角色也应该算得上英雄。这种影片中呈现的英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与姜文本人的强硬的性格有关。在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表达下,姜文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有他们自己的独特性。

特殊年代青春期的幻想

这里我主要要说的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女性形象。姜文曾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为了完成一个“青春的梦”:“我们的梦是青春的梦。那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国家中的一群处于青春期的人的故事,他们的激情火一般四处燃烧着,火焰中有强烈的爱和恨。” 《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电影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熟悉姜文和王朔的背景可以了解到,姜文跟王朔有着大致相同的文革经历。他们都曾有过跟家属军队生活的经历,而且因为年纪小没有像第五代的一些导演上山下乡。相对来说,他们的文革记忆有别于苦涩,而是一段出自导演个人内心深处的,极其独特的并且阳光灿烂的、令人遐想的历史记忆。正如戴锦华所说的那样:“从某种意义上说,《阳光灿烂的日子》并非一部试图取悦于公众的影片——尽管取得辉煌的票房纪录是每一个电影人的希望,但《阳光灿烂的日子》仍充满了对主流叙事、公众‘常识’及其‘共同梦’的冒犯。事实上,无保留地认同这部影片的多为马小军或曰王朔的同代人,他们在其中找到了自己始终被权威叙事所遮没的岁月与记忆之痕;影片为他们的无处放置与附着的‘想象的怀旧’之感找到了发露与表达。” 这部充满个人记忆色彩的影片,也正因其独特性获得了成功。

影片中的马小军们,生活在一个缺失了父权管制的特定时期的少年时代。他们像脱了缰的野马,被那个时代所浸染着,身体内燃烧着一股力量焦灼着。打架斗殴、不学无术勾引异性。而女主角米兰的出现,则刚好填补了性幻想的空白。自从马小军意外的撬开了一把暗锁,开到了挂在屋里的那种穿着泳衣的米兰的照片。他就开始终日的游荡在那栋楼的周围,“像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焦躁不安的守候着画中人的出现。”他为了吸引异性,把原本不属于自己干的事按在自己身上,夸大自己的形象。当米兰跟刘忆苦走近时,他更是不要命的爬上了大烟囱充当英雄。当得不到是,他最终采取了强暴的方式来获得满足。这是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年代,家庭管制的缺失的懵懂少年以被那个时代渗透的强烈的暴力倾向完成了他的成人礼。

相比于第五代导演的代表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姜文的电影更倾向与一种“爷们儿”似的个人英雄主义呈现。女性在他的电影中,并不作为主要的成分。而往往被放在一个被动的状态,被幻想,被占有的状态。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虽然大都有着传统女性的身份地位。但她们却往往表现一种反传统的,争取自由的本性。前面说到,到第五代中国电影中女性在男人的欲望视域中再度浮现。相比之下,姜文电影的女性被作为幻想的对象更加的直接。她们不占有影片的绝大部分篇幅,而仅仅作为一个表现男性视野下的陪衬来突显男性的英雄气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米兰是这样,《鬼子来了》里的年轻寡妇鱼儿跟马大三偷偷摸摸,《太阳照常升起》里房祖名扮演的小队长跟别人的老婆偷情,到了《让子弹飞》,“反正我就是相当县长夫人,谁是县长我无所谓。”将这一情形推到露骨。

女性形象主体性的缺失

在第五代导演的影片中,女性更多的表现了一种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比如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他们充满着激情,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与社会秩序,伦理道德斗争,敢于追求人性的解放与自由。《红高粱》中的九儿不仅敢于冲破传统与“我的爷爷”在高粱地里野合,张扬着一种生命的激情,更敢于鼓励男性抗日。《菊豆》中菊豆相比于杨天青更是敢于冲破传统的道德规范追求自己的幸福。《秋菊打官司》中秋菊为了讨个说法,敢于跟村长较劲。《我的父亲母亲》中,一直把母亲作为一个主要的讲述对象,父亲仅仅是母亲的陪衬。这些女性都洋溢着可以说是一种“野性”的美。而陈凯歌的处女作《黄土地》中的女性形象翠巧更是作为一种自救的形象,把一向是由男性来解救的传统加以结构。这些女性都具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

相比于第五代导演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姜文电影中的女性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边缘形的地位,一种个人主体性的缺失。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米兰,也仅仅作为表现马小军们青春期幻想和加强他们个人英雄主义的一个砝码。而米兰作为影片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并不是丰满的。她没有自己的成长过程,没有内心的活动。我们能了解到的也只是她是那些青春期少年争风吃醋的对象。她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不作为,被动的状态。影片采用了一种间离的手法。在影片结尾时,马小军怀疑起自己所经历的仅仅是种幻觉。他或许没有更米兰亲密或许,根本没有米兰这个人物。到最后米兰不在什么时候干脆淡出了他们的视野。由此可见,米兰这个人物的地位并不是确定的,她可以在不经意间被否定,被虚化。她的存在由男性叙述者自己的感受决定。由此也便确定了她主体性的缺失。

再者,《太阳照常升起》中小队长的母亲虽说是因为一双绣花鞋疯了,但归根结底是因为小队长的父亲,也就是那个男人阿辽莎(李不空)。他夺了她的贞操,却是个不负责的人。而二十年后,她刨石头为自己建了一座新房,她让小队长一次次的读阿辽莎死后留下的信,最后她整齐的穿上阿辽莎死后留下的衣物死去。整个影片中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个疯女人单是方面地弥补与重温着与一个男人的缺失。而作为疯女人口中描述的阿辽莎(李不空)却是一个对她不忠的人。疯子怀了李不空的孩子,他却在苏联跟不同的的女人私通。在跟塔娜沙私奔的时候遇到意外,中枪死亡。而“疯子”却一直为了他守寡二十年,直到最后疯癫着死去。所以,影片虽说是女性占了较大篇幅,但真正的控制着是那个从未露面的男性,他隐形的改变控制了“疯妈”的一生。

此外,《让子弹飞》中,刘嘉玲饰演的县长夫人更是男人戏中的陪衬。无论对这部电影有多少解读,无论他的电影里反映了多少种政治隐喻。在那场“革命”中,女性都是失语的。在那种“风起云涌”的斗争形势下,“县长夫人”所代表的女性没有对时局的认识,没有独立的人格和信仰,没有清醒的自主观念,有的只是依附:“我就是相当县长夫人,谁当县长我不在乎”。

综上可以看出姜文电影中的女性都是个人英雄主义下的一种被动、依附的寄生体。她们的存在,强化了姜文所创作的“作者电影”中的英雄主义情结。

(二) 肢体语言的表现功力

作为演员出身的姜文无疑会非常注重肢体语言的表现力。这也成为他的影片区别其他导演的一大特色。其中肢体语言的运用更增强了女性形象的塑造。如果说张艺谋的影片更多的是通过宏大的叙事,绚丽的色彩等来表现女性顽强的个性,那么姜文电影中肢体语言的采用为女性形象的塑造平添了几分色彩。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以马小军主观视点看到的米兰粗壮的小腿,打电话时手指在电话线上的来回撩弄等等,这些细小的肢体语言,无不增强了青春期的马小军对于米兰的幻想。《太阳照常升起》里也有很多的特写性的肢体语言。影片开头一双性感女人的脚;调查谁摸了屁股时,林大夫撅起屁股扭捏着身体,被几只看不见的手隔着布肆无忌惮的试摸,等等充满着性欲的暗示。而孔维饰演的唐妻的臀部的特性更是激怒了一个男性的尊严。《让子弹飞》里张麻子一边一只手放在刘嘉玲饰演的“县长夫人”的胸上,一边还一本正经的说:“说好了,咱们是同床,但不入身。我若有不规,手枪在此,你随时都可以干掉我!”这种及其荒诞的手法女性形象被男性视点的窥视,占有合法化。

三 与新生代其他代表性导演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一)浪漫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下的女性形象

姜文作为新生代的代表性导演,他的影片与新生代其他代表性导演的影片有着很明显的不同。首先,在影片的发行方面,他们更倾向于一种地下电影,体制外运作。在创作反面,与姜文相比他们的电影,比如贾樟柯的电影更多的采用的是一种写实的创作手法。他们的电影更多的是以一种微观的生活体验来展现现代社会生活的某个角落或某个层面。他们更加着力表现社会边缘人的边缘位置,生活体验以及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边缘的人,边缘的事,成为他们电影的主色调。因此,他们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便具有了这样的色彩。城市小保姆,退学的女大学生,卡拉ok的女歌手等变成为他们目光锁定的对象。下面以姜文的两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来分析。相比来说,姜文电影中的女性还算在主流价值观以内,她们的生活经历也不是太苦涩,至少不会给人一种残酷现实社会带来的真实的、裸露的痛。这在很大的方面应该说是因为姜文与其他新生代导演所关注的问题不同,所采用的电影的表现方式不同。姜文电影更多的是用一种浪漫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米兰充满着姜文对于那个时代的怀念,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使影片充满了梦幻色彩,影片中的女性米兰也表现出青春期马小军眼中的健康、活泼、阳光、性感的一面。而且影片大多使用了一种暖色调来烘托这种氛围。《太阳照常升起》影片虽然有残酷的寓言似书写,但魔幻现实主义的运用使得影片看起来并没有那种将残酷现实揭露在你面前的那种伤痛。因此,影片中的女性的命运也就在心理上感觉离我们比较远,相对来说较容易接受。

结语

总之,姜文无论作为一位演员还是一位导演都以他出色的成绩获得了人们的赞誉。他的影片以其鲜明的个人风格书写着他的才华。以上所述,也只是对于他的影片所做的一点冰山一角的分析。一部电影完成后就不再是导演的了,所以,对于它将来还会有更加深入、更加严谨的解读。期待华语影坛出现更加优秀的电影,也期待姜文再创辉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