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天堂电影小组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更好的世界》:看着我的眼睛,你能感受到我的内心

$
0
0

 

题记

如果我站在你面前,怀有千言万语,想向你一一诉说,却不知该如何开口。那么,请你看着我的眼睛,你会感受到我的内心。

你会感受到。那是我伤痕累累的内心,我悲伤的世界。

 

《更好的世界》,一部关于“复仇”(revenge)的电影,由丹麦女导苏珊娜·比尔编导。电影本身的名字就是“复仇”的意思,出于市场的考虑,在国际市场时方以“更好的世界”为名。的确,电影并非只在阐述“复仇”的主题,而更是在表达作者对一个“更好的世界”的愿景。

这部电影或许因过于“理想化”而为人疚病,的确,如果拍成悲剧的话,或许会更具有现实的冲击力。但从我的角度上看,如果为了完满一部电影,让它更具“现实冲击力”而将观众的希望无情的抹杀,那实在有些得不偿失。

 

复仇的快感

在Christian不断地用打气筒不断暴打Sofus以实施报复时,我内心深处升起了一股复仇的快感,那种快感是极致的。以暴制暴,这是一种源于“生物本能”的快感,似乎没有人可以避免。但与毒品一样,这种快感是短暂而有害的。沉迷于“复仇”中,只会让人万劫不复。

 

看着我的眼睛,你能感受到我的内心

《更好的世界》中镜头对“眼神”的捕捉,让我始终难以忘怀。Athon眼神里的迷茫与对现实的无力;Christian眼神里的孤独与对爱的渴望;Elias眼神里的善良与无助;难民营里那一双双不满血丝的眼睛里的悲伤。

Athon,医生,从瑞典搬到了丹麦,工作在远在千里之外的非洲的难民营。于他而言,生离死别应该是最平常的,但残酷的现实又实在让他难以接受。他所工作的地方,部落首领竟残忍地剖开孕妇的肚子查看肚子里孩子的性别,只为了满足自身变态的欲望。但Athon面对送来抢救的孕妇,除了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她们,却什么也做不了了。部落首领的暴力行为,对他而言,只有“忍”。“以暴制暴”似乎是解决问题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但他的道德观不允许他这样做。所以,当他在丹麦被人多次掌掴在脸上时,他依然怀着宽容的心。

甚至后来该部落首领需要治疗时,他依然尽自己的职责予以治疗。因为他认为“复仇”并不代表胜利,一时的快感可能会带来终生的遗憾。

终于,一位被剖开腹部的妇女抢救无效死亡,看着又一个生命在自己的手上无辜地死去,Athon无法接受,他依然不肯放弃急救,希望她能够醒过来。而此时,那位变态的首领,竟然还对着尸体说尽各种侮辱性的话。在那一刻,Athon的道德观发生了动摇,他把部落首领强行拉出难民营,但他始终没有亲自实施报复,只是任由其他难民对其殴打与报复。

虽然他的价值观、道德世界发生了动摇,甚至因此而愤怒,但他却始终没有超越自身确立的道德底线。

我们能够从他的眼睛里看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看到了不单是愤怒,而且是一种迷茫与对现实的无力。


Christian,母亲罹患癌症,接受着痛苦的治疗。父亲为了安慰他,向他承诺母亲会很快好起来的。而最终,面对痛苦的妻子,父亲选择了结束治疗,让母亲安乐死。Christian把父亲善意的谎言当成了恶毒的欺骗。疼爱他的母亲就这样离他而去,另一方面,他无法原谅父亲的欺骗。他的内心充满了孤独,他亟须将自己“武装”起来,往往对欺负自己的人予以更强力的报复,他的处世“哲学”是:一开始就把对方打惨了,他就再也不敢欺负自己了。而事实上,亦确实是这样,人往往欺善怕恶,敬畏比自己更强的人。Sofus在被Christian暴打后,非但再没有恶意的表示,反而主动示好。

Christian在遇到同龄的比自己“弱小”的Elias时表现出的强烈的保护欲从侧面反映了他内心对父爱的渴望。他把自己塑造成理想中父亲的形象,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其实是渴望被爱的表现。


 

EliasAthon的儿子,受Athon的影响,在面对他人取笑与欺负时,他选择了忍让。但年少的他对这种“忍让”其实很不理解,当他看着Christian用打气筒殴打欺负自己的Sofus,并用匕首架在Sofus脖子上时,可以想象出他内心难以掩盖的快感。但他接受Christian送给他的匕首时,他内心也洋溢着兴奋,在他看来,匕首似乎是自己即将变强的象征。

他有时候错误地把父亲的“宽容”当成了“懦弱”。但Athon的言传身教让他克制着自己复仇的欲望。当好友Christian一步步走进复仇的深渊时,他想找父亲帮忙,而远在千里外的父亲却未能接收到他的求助。他的眼睛流下了无助的眼泪。他不知道要怎样去阻止Christian,只有陪着他一起犯错。但他同样并不是懦弱,他在最后关头舍身救人显示出了他内心的善良与无畏。

电影的最后,Athon用爱将两个孩子从仇恨中解救出来。让我看到了“希望”,我这或者说得太虚了,但除了这两个字外,我找不到更好的词语了。世界上或许没有比“希望”更好的词语了。

 

结语

电影让我看到了人们在社会中对自身道德观、价值观以至于世界观的动摇与怀疑,然后再是一个重塑的过程。电影的结局是美好的,现实性或许削弱了,而且作者似乎无意于将个体的救赎再度提炼,但何必只为了告诉我们现实的残酷而抹杀希望的曙光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