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是因为最近连续看了两部比较热门的低成本科幻片,《天际线》和《怪兽》。当然,要说把《天际线》和《怪兽》放在一起比较还是有点不公平,因为虽说都是一般意义上的低成本,但是两者的成本还是差了几个数量级。查了下,《天际线》的成本为1000万美刀,而《怪兽》的成本是1万5000美刀。从这个角度来说,《怪兽》要比《天际线》更为成功。《怪兽》的外景,演员(虽然全是群众演员)数量,都比《天际线》看上去更像大片。而《天》几乎所有故事都发生在一栋楼里,超过片长70%都是内景,都是几个演员在楼里对话、吵架、争论、内心戏,等于是在很直白的告诉观众:没错,我就是一部低成本的电影。光《怪》最后那个废墟般的美墨边境画面就赢了,当然也许人家正好遇上美国拆迁也不一定。
当然硬要这样比其实也不公平。这两部电影预算本质上的差异等于是说,《怪》就像是我自己弄了个摄影机,然后和几个哥们说,哥有几万块钱,咱们拍个电影玩玩,酬劳什么就算了,可能你们还要贴钱贴时间,就看你爱不爱拍电影了。而后者则是正儿八经的组个摄制团队,这样的话,每个工作人员都要花钱,每个场景道具也都要出钱,所以这点钱在电影工业来说,确实少了,所以一看就像低成本也在所难免。
《第九区》的成功从科幻片的拍摄成本上来说,对电影工业是个好事。大家知道科幻片可以不再是像卖拷贝那样拍,花上几亿,弄几个铁疙瘩配合着插科打诨的剧情的电影了。所谓成功的低成本科幻片还可以身披爱情,挂钩政治以及暗喻社会现状。于是这两部电影都努力往一部优秀的低成本科幻电影上靠,宣传上也打着这样的旗号。《天际线》在我看过的一篇挺牛的影评那里,有了对于日本蓝光科技入侵的通篇暗示,而《怪兽》也有着对隔离,美国政策的讽刺。当然暗不暗喻是一回事,给不给力则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第九区》的爱情、暗喻、科幻、动作等场面的衔接转换都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而另外两部,则都在某些部分差了一口气。《怪》的爱情戏完全出卖了导演是一个纪录片导演的真实身份,那毫无原因却毫无悬念的爱情根本就是凑戏来的;而《天》则更像是导演兄弟的加长版预告片,为了让投资人看到后追加投资拍《天2》。所以大部分预算都花在后面的外星人特效和道具上了,所以对剧情上男主的很多莫名其妙的行为和光照后变身的情节我表示压力确实不大。
好了,说完这么多,最重要的是该对标题做一个总结了,关于指南,大致是这样的:
1、成本低,越低越好,越低越容易找到投资,越低回本压力越小,惊喜也就越大
2、演员什么都是浮云,一切从简,找不到那么多专业演员的情况下,路人甲乙都可以发动,剧组成员更是应该义不容辞
3、大部分预算都要留给特效画面,因为如果你没有一个很好的故事的话,那就只能靠特效数量和质量与成本之间的比例来夺人眼球了,有时候老板和观众并不是要你拍的多好,而是讲究一个性价比的关系
4、记得要有爱情,爱情戏拍摄起来成本低有可以占用不少时间,比如亲热戏、内心戏、分歧争吵戏等等,是可以混掉不少时间的
5、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千万不要拘泥于儿女情长,一定要记得暗喻、暗示、隐喻等等一切可以讽刺批判的东西,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电影的内涵和品位
6、宣传时记得打上XX《第九区》的标签,在这几年里可以有效增加观影人数至少5个百分点
7、网络病毒式行销必不可少,做个假网站也花不了多少钱,记得非死不可上多加点人
8、拒绝一切《变形金刚》的成功元素,要扯也要扯上《黑客帝国》
9、最后的最后,重中之重,电影一定要好看,其他其实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