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一部让人心痛、心寒的优秀电影。
因为电影在延边取景拍摄,而片中的主角也设定为中国延吉朝鲜族,我格外关注这部电影,并觉得有些话想说。
PS:本人是一名定居延吉多年的朝鲜族。
引子
前不久,家附近的小区发生了命案,一个父亲将自己约8岁的孩子从自家(电梯楼高层)窗口扔出去,随后自己也跳楼,双双毙命。后来听大家传说,小孩的妈妈为了去韩国打工,办出国劳务手续花了家里很多钱(或者借了很多钱),出国后就杳无音讯,更别说往家邮钱供家人生活和还债。由于家里经济困顿,一个男人独自带孩子也很吃力,加上其他的家庭内部原因,父亲一时想不开,就带着孩子离开了这个令他绝望的世界。
这是真实的事件,人们一方面对此人间悲剧感到痛惜,一方面也热议事件背后的问题。大多数人对这个父亲的做法表现出强烈的鄙视,当然更多的是出于同情无辜的孩子。但如果换个角度去想,如果父亲对生活绝望了,很可能会认为孩子继续活在世上也只是无尽的痛苦。一个心理上对生活悲观、绝望的人,他的想法、考虑问题的思路是不同于常人的。我不赞同这样的做法,但能够理解,也许是因为我的亲戚中就有跳楼、跳河自杀的,而我念大学时也时常产生对生活消极的想法。
背景
国内外地人可能对朝鲜族赴韩劳务比较陌生,但作为一名出生于黑龙江牡丹江地区、从念大学起已在延吉定居15年的“本地”朝鲜族(有人问起时,我总是愿意声明自己是黑龙江朝鲜族),对此背景相对比较熟悉。在此简单唠叨几句,肯定有疏漏和不准确的地方,如有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留言交流。
中国朝鲜族赴韩劳务(主要是东北三省,尤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甚)兴起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时韩国的经济突飞猛进,需要大量的低层次劳动力,而中国朝鲜族中有不少人抓住这个机会,不惜花大笔的钱办出国手续,从而达到致富的目标。据我所知道的,赴韩手续一般在5-10万之间。大多数人是从亲戚朋友处东拼西凑借来钱,交给中介办理(有很多黑中介靠坑蒙拐骗赚取了巨额财富,跑题了)。到了韩国,绝大多数人从事最苦最累的体力活(我叔叔当年就在建筑工地,靠人工背砖头送到各楼层),还有人进了餐馆洗盘子。
由于相当数量的出国劳务人员本是农民或是城镇无业人员,缺乏一技之长,在国内很难有改善家庭生活或致富的机会,出国不失为一个好机会;签证毕竟有期限,到时必须回国,辛苦赚来的钱,一部分还债,一部分寄回家里,一部分自己消费,一般都能赚一笔(最初好像一个月最多能挣1-2万人民币,现在韩国经济不赶以前了,一般也能挣up to 1万)。但只做几年的话,赚来的钱回来后用来投资有点太毛毛雨(当然也有成功个案),用于生活呢,总有花完的一天。很多人到期回国后仍无工作,即使有一般也不愿做,毕竟干一个月的活,国内国外的收入差异太大,心里会有落差。一般的就是打麻将、喝花酒,还有治疗或补身(几乎都是实打实的苦力活啊),等到机会又来了再出去。(当然得备一笔钱,再出去时办手续用)。还有一部分人,到期后不愿回国。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没赚够钱,另一方面担心回国后韩国劳务政策改动,再无机会返韩而断了财路,于是就想方设法藏匿起来,非法居留,成了黑户。
除了正常通过劳务输出形式的出国,当然还有多种其他形式,探亲、假结婚、偷渡等等。中国朝鲜族赴韩劳务,客观来讲,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许多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也带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简单地讲,延吉是比较典型的消费城市,以低收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延吉的消费场所很多,且形式多样,有些方面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比如桑拿浴、神秘石。而很多消费方式正是由这些人带回来的,极大地刺激了本地消费,形成了表面的繁华。而消费档次是由这些“海龟”决定的,常常又使本地户吃不消,叫苦不迭。
更重要的是,从家庭角度考虑,往往是家中的丈夫或妻子,或双双出国,导致家中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严重缺失父母的爱和教育,后果可想而知。夫妻长期分居,也造成了延边地区离婚率偏高的影响。
以上,本人简略地向外地朋友介绍了朝鲜族赴韩劳务的一些情况,主要是以本地人的角度,尚未涉及赴韩人员在外生活的状况及问题。其实,不说大家也基本猜得到。去哪个国家劳务本质上都大同小异,大都抱着在外做牛做马、省吃俭用,攒下钱回国潇洒的想法。本是非常不起眼的人群,却总会因为某些极端事件的发生,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进而成为一些电影人的素材。
而《黄海》的导演正是抓住了中国朝鲜族在韩国发生的真实的极端事件,扩展开来,经过艺术加工,打造了这部风格写实的佳作。不得不说,这部电影会引起一些不熟悉背景的观众的大惊小怪和误解。艺术上的典型不同于科学意义上的典型。后者是以最普通、最一般、最没特点,也就是最具共性的事物作为典型来研究,发现共性;而艺术塑造的典型,恰恰相反,比如历史上的诸葛亮,作为文学上的一个经典形象,我们读到的当然有他真实的一面,也有文人为了塑造典型而夸张的成分(如借东风),更有移花接木的效果(如以实为孙权所为引申的草船借箭);更如现代的李云龙《亮剑》里的形象,是有现实原型的,但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人,为了突出典型,便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成为文学典型。这些艺术夸张本无不妥,但容易使普通观众、读者误解。
经济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有欠发达国家地区涌入的劳工,客观上为所在国创造财富、促进当地经济的同时,多多少少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是因为片中涉及的是中国朝鲜族的所谓“心理归属”话题而显得稍微特殊些。Political topic就不说了,免得引起争议。
单纯说故事,《黄海》非常精彩,罗宏镇+河正宇+金允石铁三角组合继《追击者》后,又一次给观众带来惊喜。同样是借故事、人物表达思想/想法,本片显然比国内一些大制作高明得多。有人说不够内敛、过于暴力,所以够不上经典,对此说法,我是不以为然。干吗总以经典不经典评电影呢?真正能够达到经典的电影作品又有多少?今天,作为兼具艺术、娱乐为一身的产物,能够做到让观众觉得没浪费时间和票价,足矣。
结语
没想到一下子写了这么多,把自己吓一跳。回头看看,又觉得没说出什么,表达能力实在有限,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