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部《告白》的缺失感完全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有着十足的存在感,画面宽广视野开阔,没让我们憋着气将自己赶尽杀绝的彻头彻尾,带着杀戮上最后人间的关怀和理想,让我们生活的空间得以留存一丝缝隙,虽然仍旧像影片中荒瘠的非洲大陆上孤独龙卷风般的孤冷寒寂,但那黄色的大地翻飞的尘土中,医生的道德底线成为了我们挽救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和《告白》相同的是,两部影片都是讲述“暴力”和“报复”,也由两个孩子作为电影的主题线索,伊莱亚斯就是那个被忽视被霸凌的杀人犯B直树,而学习成绩优异的克里斯蒂安就是杀人犯A修哉,甚至相对应的两人暴力的动机都雷同。不过此片与《告白》最大的不同点便是,《告白》放弃了人性最后的道德底线以及守护,而是赤裸裸地让人性恶的引导着人们走向最后的崩溃,而此片暗隐着人性最后的理想和善,并最终狂澜了悲剧的发生,这也完全显示出了欧洲版陆和那个随时巍巍可及的独岛日本,西方哲理和东方细腻人文之间的差别与探究。没有什么是更好,也没有什么是不应该,在不同文化下对同一个疑惑的探寻,便是一种自我人性的触底,放出去的鸽子,我们盼望它回来的时候,嘴中衔着橄榄叶。
而此片另一个与《告白》不同的是,在故事结构上放置了双重线索,除了两个都因被霸凌的孩子之外,还有两个孩子的父母。在此片开篇,我们便看到了贫瘠的非洲大陆,那里尘土飞扬战乱不断,没有现代文明的先进,他们在依靠着外来的西方世界的援助才能得以生存下去。这或许便也是导演自我世界的一种假象,在一个号称天堂般的国家,没有战乱没有疾患没有饥饿,生活在平静之中似乎也代表着一种残忍,没有波澜的生活内心对更多可能性的生活就自然地带来了幻想,于是导演也借由着这个援助医生的角色,来了一场自制的动荡生活的颠簸。因为他代表着纯粹西方的人道主义思维以及最后理想世界底线的守护者,而正是这样的一个理想者,也活在和妻子离婚的阴影以及战乱下血腥边缘之中,虽然保持着暴力无法消除暴力的理想,但最终还是因为他之故,让两个孩子启动了报复扇他耳光的那个本地人,也因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最后在生命面前的崩溃,将那个杀戮来源的“大佬”拖出了医疗基地,在内心良心的自责以及身份的倒戈中痛苦万分。
我们都在梦想着能有一个更好的世界,可是,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都选择了像那个医生一样,躲避在了一个更加宽阔而荒凉的世界,而不愿意去面对我们原本的真实世界。什么是更好的世界,是有仇必报还是恩怀天下,是等待鸽子飞回,还是放飞更多的鸽子。我们每个人的答案或许都不一样,也没有对与错之分。我们只是在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而这样正确的事情在另一个人的眼中未必是正确的。
最后,医生终于面对了家庭妻子以及躺在病床上的儿子,而决定用报复方式去解脱自己的克里斯蒂安终于也知道真正的失去是什么。最后道德的底线拯救了所有,虽然我们不能将最后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这个上面,但是,有时候,或许那才是最后的机会。
201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