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天堂电影小组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日本核灾难大片:关注核困境真实和虚幻的影响

$
0
0

天灾犹可违,人祸不能逭。日本发生罕见的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地震海啸令数万人罹难,令数十万人流离失所,而更可怕的是核事故这种人为的灾难,其影响面更广,影响时间更长。本文剖析了日本的哥斯拉系列灾难电影与日本文化以及其核困境的深层联系,并对各国的核计划做出警示。

 

 

英格兰,牛津——透过那些展现日本新闻机构报道的YouTube小窗口或视频流,凝视着该国海啸过后的荒芜景象,不仅会引起你极大的同情与忧虑,显然还会勾起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作为一名关注于核能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的学者,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所看过的核主题怪物电影的数量已经超出了我该看的份额,熊熊燃烧的炼油厂,夷为平地的大都市,征召动员搜救队,四处逃难的市民,这种景象令人回想起日本灾难片的一些超现实的高潮部分。

 

通常地,出于充分的理由,这种B级片受到了普遍的冷嘲热讽。但是早期的《哥斯拉》电影其实是严肃认真的,而且掷地有声。他们尖锐地反对核能:这个原子弹爆炸后出现的怪物。作为一个努力消除二战影响的国家,他们也反战。在1954年的电影《哥斯拉》中,巨型类蜥蜴兽在东京湾出现给该国首都倾泻废物,所导致的爆炸、尸横遍野及难民如潮唤起了对二战最后几天那可怕场景的记忆。这种影片远不同于观众在美国所看到的经大量剪辑、展现枪林弹雨、表现沙文主义的电影,据报导,日本观众观看《哥斯拉》时的庄严肃穆,只会被不时的抽泣所打破。

 

电影《哥斯拉》的一幕。该片灵感来自于美国在比基尼岛进行的核试验。

 

但是,在今天的日本看来,其中所释放出来的反核信息是最为不和谐的一幕,该国将近三分之一的电力是由核能来贡献的。该片的灵感源自于非常真实且极具争议的事件。1954年三月,美国在位于太平洋的比基尼岛附近试验了一种大规模的热核武器,代号“布拉沃Bravo”,其爆炸当量比预期结果高了2.5倍。炸弹所产生的巨大的原子尘意外地将一艘名为福龙五号(Lucky Dragon No.5)的日本拖渔船笼罩在强烈的放射性烟尘之下。渔民返回其位于烧津市(Yaizu)的母港时已浑身发黑、皮肤到处起泡,患上了急性放射病,满船都是受辐射的金枪鱼。报纸对这些渔民在城市游荡时身上留下的放射性痕迹以及在大阪鱼市和随后在著名的东京筑地市场发现的“原子金枪鱼”进行了报道。据说连裕仁天皇本人亦将海鲜从他的食谱中删掉了。

 

 

在一个极度迷恋纯洁的国度里,对在本土发生的第二次核污染的强烈反感完全是发自肺腑的。1954年9月底,福龙号的报务员久保山爱吉(Aikichi Kuboyama)病逝。次月《哥斯拉》就出现在电影屏幕上,上映首日即打破了东京票房纪录,并成为当年最卖座的电影之一。同月,针对久保山之死还掀起了一股反核的请愿热潮,这项和平运动席卷了全国。

 

观众冲着《哥斯拉》蜂拥而至显然不仅仅是为了观看一场怪物电影。太平洋的核爆炸,受损的日本人的身体,影片开头的场景对日本国内观众来说一针见血。冷酷无情、阴险狡诈、复仇心重的哥斯拉,被当做科学肆意妄为的公然象征。这个生物的每一个脚步、尾巴的每一次扫荡,无不动摇着日本战后繁荣所赖的摇摇欲坠的基础。屏幕上这个巨大的爬虫类生物的威慑恐吓——实际上是由一位200磅重的人身着蜥蜴服对着东京街区的微缩模型一阵猛踩乱跺,不仅表明了日本对核辐射的反感,也表达着自己在冷战的紧张气氛中令人沮丧的无能感。

 

 

哥斯拉之后,奇异且具隐喻性的生物在银幕上接踵而至,其形象介乎耐人寻味与荒谬不经之间。两个翼龙类的怪物,都叫做“拉顿Rodan”,自从被日本的地下采矿活动打扰后在日本横行肆虐。魔斯拉Mothra,一只巨型杂斑蛾——虚构的南太平洋核试验场婴儿岛(Infant Island)之神,在一部影片中令日本遭遇劫难,实际上,它还在另一部影片里在一场史诗般的攻击波中击败了哥斯拉。其他的怪物包括了加美拉Gamera,一头巨龟,以及怪诞的《大怪兽巴郎Varan the Unbelievable》,一只类似飞鼠的巨型爬行动物。在所有的这些影片中,面对着这些步伐笨重地登临日本海岸、摧毁一切的威胁,日本人时而奋起反抗,时而畏手畏脚。

 

如果说在这些纵横交错的动物寓言集式怪物电影里面有什么线索可循的话,这条线索可归结为威廉·筒井William Tsutsui在其著名的《哥斯拉在我心Godzilla on My Mind》一书中

所言的“日本深刻的脆弱性”。日本,这个在冷战的现实舞台中相对无力的国家,在虚构的世界里得以调动其全副武装、纪律严明得令人印象深刻的自卫队来打击巨大残暴的古怪威胁,虽然也偶有动作迟缓或搞错方向。

 

 

但影片也清晰地刻画出了一个族群一而再再而三地与高重量级别的对手进行搏击。随着时间的推移,哥斯拉摇身一变成为了日本的保护者,但危险开始在国家本身上体现。比如说,除了对日本的开发商和其他生意人的道德缺失进行批判以外,诸如《哥斯拉大战烟雾怪》(1971)之类的作品还向公众疾呼,要反对日本产业带来的有毒污染以及贪婪无度地开发给日本躯体造成恶名昭彰的污染,并在堪比其恐怖电影马拉松的一系列环境灾害中玷污了该国曾经闻名于世的“绿色群岛”的名声。

 

如果说这种怪物电影类型现已不如以往般无处不在,其所反映的主题在今天则仍未见减少,尤其是在上周地震海啸的24小时的地毯式侵袭中体现无余。它展现了一个仍饱受大规模威胁的明显困扰的日本,这些威胁仍毫无预警。日本的紧急响应队伍对陷入困境之中的市民展开救助,那些曾一度繁荣的城市我若干年前还访问过,现如今仅剩下泥污和残骸。汽车、卡车、列车以及大型的船只,要么横七竖八地堆积在岸边,要么漂浮在混沌的浊水中,像残缺的澡盆玩具。内爆的建筑物,熊熊燃烧的大火,仿佛它们是被一口放射性气息所点燃,瞬间发生了聚变,又宛如是一头庞然大物摆了摆尾巴所致。

 

 

但是它同时也把人们带回了对日本的战后核困境的关注,这种困境已经由哥斯拉系列电影进行了含混不清的阐释。日本现在拥有54座核反应堆,在能源产出方面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法国。在核安全方面,日本还拥有一个低劣到不同寻常的纪录。过去几十年里,一长串致命核管理失误时有发生,对于一个以制造质量控制及高科技成就闻名于世的国家来说实在是令人心烦的,就算退一步来说也几乎是难以理喻的。缺乏透明度,不够有效的检查体系以及有时候的极度无能,使得不完美但实用的决策将行业缺陷暴露在了福岛反应堆之类的危险局势面前。

 

不过这一次有所不同的是,我们需要的不是一部灾难电影来引出日本社会的核矛盾。对于宣称核能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石油供应的安全解决方案的人来说,海啸只是其中一次明白无误的抗辩。在我们的思路仍旧停留在关注成千上万身陷险境的安危之时,日本有缺陷的核记录足以说明,其他国家的核计划,包括美国的在内,在牵强附会的电影情节中告捷是没有用的,它们必须要在现实世界里取得成功。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5637930/《告白》:残酷生活,残酷杀人?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5477173/青春祭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5604207/爱喝清酒的日本电影巨匠小津安二郎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5182370/难忘黑泽明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5699592/苍井空姐姐教我们中国媒体公关学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5515546/《A片猛男日记》:不是每个爱恋都有美好结果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