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天堂电影小组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洛杉矶之战》:第一人称类射击游戏

$
0
0

                   

                                个人英雄主义的完美解释

 

 

  看了几年的好莱坞电影,受了不少熏陶,得到一个结论:纽约是被毁灭最多次的城市,总是没来由的一拆到底。《独立日》中被外星人黑云压城,《末日浩劫》中被天外小行星临幸,《后天》中被大西洋强行揽入怀中。可以说对于灾难类型片的发展,纽约居功至伟。而今《洛杉矶之战》(Battle: Los Angeles )上映,则令纽约市民弹冠相庆,他们早就诅咒好莱坞导演们的老巢也被连锅端了。

 

     

                                  纽约:哈哈好莱坞也有今天

 

 

    进电影院前,就知道《洛杉矶之战》避免不了靠渲染个人英雄主义以及美式爱国情操来刺激观众心底的美国梦,这是美国向世界输出其主流价值观的惯用伎俩。这一次,扮演拯救者角色的居然是美国屡次对外战争的急先锋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世人看来,这的确是个不大不小的讽刺。电影里,洛杉矶取代了头号倒霉蛋纽约成为沦陷区,一个班的美国大兵(必然是俗套的有男有女有黑有白有瘦子有胖哥组合)去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打外星人,死人的不怕,只要男主角政委在镜头前流露出苦大愁深坚贞不屈的神情,就能干掉BOSS,像打进压哨球三分一样简单,捎带手还拯救了人类。剧情令人发指的简单以致一句话就能概括,不像《拯救大兵瑞恩》,影片中表达的永不言弃的精神并没有因狂轰滥炸的战争场面而深入人心,这种情况下,《洛杉矶之战》想从挑剔影迷的口中获得赞赏就只能靠人品了。

 

    

                有些熟悉的面孔 阿凡达中的叛军女飞行员在本片中干起了老本行

 

 

 

    打仗就得死人,死人就得悲壮。但《洛杉矶之战》像大多数战争电影一样对这一逻辑倒行逆施。影片开始用了二十分钟演义各种悲壮情怀:大兵为新婚准备鲜花,大兵和妹子Skype,大兵在墓碑前神神叨叨。这些情感的铺垫唯一的作用就是提醒观众,他们将会在电影接下来的段落中有驾鹤西游的戏码。一个个记不上名字的角色毫无悬念的先后挂掉后,主角队伍突然战斗力升级,外星人连连被虐,战局将要逆转。此时电影结束。我们可以轻易地总结出这样一套法则:如果一个人在战前对亲人(或死人)流露出感情的纠结,那么他就离死不远了。不过这是值得的,因为他死之后,仗会习惯性地越打越好看。

 

     

                        影片里的牺牲并没有《拯救大兵瑞恩》来得震撼

 

 

 

    抛开口碑不佳的剧情不说,也有一类人群会觉得它至少在画面效果上很带劲,那就是像我一样的军事迷或是游戏迷。没有像《变形金刚》一样阔气的动用了美国空军的稀罕物F-22,《洛杉矶之战》里出现最多的是几十年前装备的CH-47支奴干和UH-1休伊直升机,不过真实的战地视角和战场氛围弥补了在装备展示上的不足。执行拯救任务的那场戏,从电影中获得外界战况的渠道除了路过平民家电视里的新闻,就是士兵的头盔电台,耳畔不断传来应答,“Roger that”“Cover me”,观众仿佛和队员在一起,一同观察前进路线,一同享受来自敌方无限TNT当量的伺候。为了还原战斗的真实,《洛杉矶之战》采取了手持式摄影,这为不少人所诟病,镜头时走时停,像个醉汉晃晃悠悠,看久了容易眩晕恶心。不过这正中了广大COD系列玩家下怀,第一人称端枪的视角来回晃动,良好的兼容了他们的前庭中枢,使玩家不由得亢奋起来。

 

             

                              外星人的母舰战斗力设定偏弱

 

 

    唯有一点不够真实的是,大兵之间的对话,整片下来居然听不见几句粗口。真实的美国大兵是很潮的,要知道在billboard上,可有不少以F字开头的歌。

  PS:电影的结尾,明眼人看了都知道哥伦比亚葫芦里买的是什么药。我找来美国地图,猜想着下一部会不会是叫Battle:Houston或是Battle:Miami。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