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上映于2000年,距离文革结束已经二十多年,作为导演的姜文,在其第二部作品中,直切敏感问题,就是农民问题。我也只是从我的角度去看待这部影片,仅供大家参考。 首先,从抗日战争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其文学创作上,就已经失去自身的独立性,他们的那种孤独悲观的具有细腻独立的创作风格,已经被毛主席所领导的文学改革彻底格杀。其著名的胡风理论就说明了,当时的创作要围绕工农兵的生活,创作的主体要依托革命。 胡风的理论坚持鲁迅传统,一贯强调文艺不但要和敌人作斗争,还要不断揭发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和病态,即揭出“精神奴役的创伤”。整条大路就是起到“启蒙”的作用,暴露“国民性”。 但毛泽东则是站在比文艺更高的角度,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谈文艺。无论如何,有比文艺建设更加紧迫的人物和工作。那就是赶走日本帝国主义,一切的启蒙就必须服从这个大主题,创造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和民间形式。 毛主席的讲话一直统治了现代文艺理论实践三四十年,到现在,其理论还是一字未更改,这就让我想到,《鬼子来了》被禁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说了这么多不着边际的话,就是想说明,《鬼子》的出现,其矛头和切入点完全脱离政策的大方向,农民作为抗战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怎么能在日本帝国主义者面前没有表现得仇恨和抗争呢? 本质上,姜文根本就没打算从阶级矛盾和民族大义这些放成主线来说,这部作品就是在讲活生生的人,真实的农民,有血有肉的农民,在日据区夹缝中生存的中国人。它有表现一个农民的聪明,善良,最重要的铺开了未受任何思想冲击的最原始的中国农民的淳朴和那沉重的愚昧。这种愚昧不是人的错,是千年封建小生产观念留下的落后思想。姜文的力度都到了这个地步,他的牛逼不得不佩服。 对于这部电影被禁,我只能说当局者看不清形式读不懂思想。这只是在揭露深深扎根在人们心灵最深处的东西。 在《我的摄影机不说谎》里姜文说道:“我觉得一场灾难的发生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灾难过后我们不能深入地研究和总结这场灾难的根源。正是这种想法促使我一直想拍一个中日间的故事。”珍贵的是,姜文将这个根源找到了,而且揭的是那么彻底。一直到现在,姜文电影里自然而然流露出对政治的探索,让他的电影看着就要高出一个层次,难怪苏牧看完子弹依旧说到里面是充满政治的元素。不是刻意地批判或者是赞美一个机体制度而且而是让你自己去想去思考,这就是姜文的电影,他的牛逼我不得不再次佩服。 现在呢?鬼子留下来的思考还在继续。 在思想的层面上,我们缺少启蒙的东西,新民主革命,革的是旧制度,可是我们的思想呢?就没有彻底继承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独立等优秀思维方式,五四的启蒙运动也没有完成任务,就被抗战的历史紧迫任务取代。而在建国后,就开始残酷的极左,关于人的自由,民主,细腻的感情都被狠狠压制,农民的小生产封建落后思想依旧没有改变,一直存在到现在。所以那些为了启蒙民众思想的电影就显得弥足珍贵,《芙蓉镇》 《霸王别姬》 《活着》… … 但这些却只能是窥豹一斑,从局部阐述那份真挚的东西。《鬼子》却从全局把握,震慑的是全民族最深的伤痛。 关于其中日本帝国主义的诠释,相信大家看的已经不少,这部分做得不错,最出彩的地方还是那个翻译官的设计,这里面的圆滑,误解,奉承,味道十足。这里面真实的是虚假的,虚假的是真实的。 乱说一通,只为那部黑白的传奇,其实你们也是有话想说的。
↧
【影评】鬼子来了 这里面是原味的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