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天堂电影小组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127小时》:浴血重生的主观意志

$
0
0

在《海滩》之后,丹尼·鲍尔试图使自己作品类型更加多元,却适得其反丢失了自己原有的视听风格。在一段时间的迷失之后,丹尼·鲍尔的个人影像风格愈发成熟稳重,在凭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奥斯卡颁奖典礼斩获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八项大奖之后,《127小时》也成为了一部堪称精彩却不足以绝伦的电影。

 

在丹尼·鲍尔以往的作品之中,尤其是在《海滩》之前的电影,他的作品里始终充斥着一种“迷幻”气质。当然,这种迷幻气质并非单指年青一代所透露出的“垮掉”的气息,而是丹尼·鲍尔的视听语言携带的气质。涉“毒”的《猜火车》与《海滩》由表及里都具备了“迷幻”的气质,《猜火车》存在的“迷幻”与其故事以及题材正合适宜,而《海滩》里的“迷幻”明显扭转了整个影片的气质,“乌托邦”的发现与消退显得不伦不类。“迷幻”这个词在丹尼·鲍尔的电影之中也可以等同于“优美的疯癫”,荣获奥斯卡八项大奖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视听语言上也是一次稍显做作的“优美疯癫”。而《127小时》所显露出的迷幻气质更加直白,可以看作是主观意志的畅想曲。

 

从电影格局来看,《127小时》比《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有所缩减,可两者“励志”的题旨却大同小异。无论是《贫》还是《127》,励志故事和故事主角都是成立的,所谓最有效的励志无非是你看到了比你更痛苦的人完成了你原以为不可能的事。无论是贫民窟的穷小子,还是詹姆斯·弗兰科饰演的断腕壮士,都是励志人物的不二人选。当然,由真人真事改编的《127小时》更能让人信服。

 

127小时》中的密闭环境很容易让人想到《活埋》,如果说《活埋》用按部就班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黑色玩笑完成了对伪善、道义、救赎的戏谑嘲讽,那么《127小时》则用迷幻癫狂甚至有些不堪入目的方式完成了主观意志的涅槃。《127小时》的小格局使其电影语言的运用可以更加天马行空,后现代的浓烈的视听风格也再次在此得以体现。丹尼·鲍尔将127小时浓缩在一部94分钟的电影之中,并有所收敛的直观的呈现了血淋淋的断腕画面,并借由影像的特性延伸出了主观意志的畅游。

 

这部电影无疑为“壮士断腕”找到了又一个注脚,而电影的主观意志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丹尼·鲍尔的个人影像的浓烈风格重现,另一方面则是故事中人物断肢以保命,从而完成了一次主观意志在客观自然法则下的怒放。尽管丹尼·鲍尔的形式主义又一次让人觉得意象过于表象化,而主观意志作祟的浮想画面也与现实脱节,但他还是不失稳妥的用光怪陆离的影像完成了自我风格的沉淀。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