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天堂电影小组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电影已经步入“动画片”时代!

$
0
0

                                  电影已经步入“动画片”时代

 

 

动画片——电影次时代的新国王

如果有人告诉你,当今的电影世界已经进入了动画片统治的时代,那这个人并不是疯了。事实上,动画片已经悄然戴上了文化传播的皇戒,并正以无法抗拒的魅力迅速占领了各大电影公司,甚至让一批知名导演们都为之趋之若鹜。所以今天的“动画片”,已经从一个迎合儿童口味的代名词一跃成为了一种自由、灵活和内涵丰富的大众艺术。这一路走来,并没有太多的狂风雷雨,而是以一种自然又独特的方式闪耀在荧幕之上。

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动画”的含义绝对不是单纯的电脑特效技术,也更不是在暗讽人们心理年龄的倒退,相反这两个字铺展了一个视觉时代的崭新蓝图——动画片或漫画改编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最主流的文化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掌管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经统计表明,从2001开始,北美票房的前三甲当中,就至少会有一部动画片或漫画改编电影占据一席。在这十年里,动画片夺得票房冠军的次数就多达五次,分别是02年的《蜘蛛侠I》,04年的《史瑞克II》,07年的《蜘蛛侠III》,08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以及2010年的《玩具总动员III》。在国内票房市场上,中国动画也逐渐跟上世界的步伐,2010年末的《喜羊羊与灰太狼2》票房过亿,也创造了国产动画的票房神话。

也许票房成绩和电影的发展导向并没有非常必然的联系,但起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影片的成品质量和市场的认可程度。就拿去年来说,皮克斯工作室的动画大作《玩具总动员III》在全球狂扫11亿美刀,一举击败了“童话中的奇葩”《爱丽丝梦游仙境》和高智商“神作”《盗梦空间》,不仅雄霸票房榜首,更是把辉煌了十余年的蒂姆·波顿和“新生代大师”克里斯托弗·诺兰踩在了脚下,可见其功力之深厚,观众追捧之狂热。

正因为这种波浪效应的存在,动画题材的电影在观众的呼声与期待中展开了“肉搏战”,单2011这一年,由热门漫画改编而来的电影就有超过十部之多,其中惊奇漫画公司(Marvel)将手底下5000多位“英雄”派出了四位,分别是《美国队长》、《X战警:第一课》、《金刚狼II》和《灵魂战车II》,而死对头DC漫画公司也出动出了《绿灯侠》、《蝙蝠侠:元年》、《超人:安魂曲》和《魔力女超人》等大将迎战,就在双方交恶正酣的时候,《变形金刚III》这个“年度人物”也前来搅局,气势不减当年。而在“纯动画片”的世界,这一年也同样不消停。在近三十部即将上映的动画片中,《兰戈》、《里约大冒险》、《功夫熊猫II》、《赛车总动员II》等重磅作品都包括在其中。放眼世界的佳品,还有法国的《梦神与失落的梦之砂》、阿根廷的《小叮当:冬天的故事》和日本的《神童》与《追星星的孩子》,当然还有中国的《大海》、《天籁》以及《魁拨》等人气作品。

动画片的扎堆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趋势。在各大电影公司义无反顾的将动画作为主打的背后,是一种新的时代在迫近,或者说是已经着路。可以预见,今年的暑期档和节日档的海报和院线又将被“动画”们牢牢霸占。

但是动画片到底何以为尊呢?

现代视觉技术——助“动画”登基的权杖

现在还有很多人在为《阿凡达》到底属于真人电影还是动画电影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为了阐述这个问题,让我们不妨先看看《阿凡达》的制作流程。这部描述“外太空”故事的电影,在制作中极大量的使用了CG(三维电脑图形)技术,即把一些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物体和场景,通过电脑绘画与三维渲染制作成“真实”的图像,然后结合虚拟场景的预合成技术,把演员的表演完美的结合到图像当中,再经过一系列的光线、颜色等后期处理,才最后给大家呈现出这个饕餮的视觉盛宴。

细心的观众可能已经发现,在《阿凡达》中演员的表演可能只能算很小的一部分,而用电脑“凭空”制作出的影像所占的比重则要大的多。其实在所有以上技术当中,“动作捕捉”当属争论的焦点中的焦点。这是一种先用真人表演,再靠仪器捕捉演员的动作和表情,后由电脑三维重建为动画造型的技术,由于可以最大程度上展现人类丰富的表情,因而也颇受制作人的喜爱。自《极地特快》首次使用以来,诸多重量级的作品也都采用了这种拍摄方式,成功者有《指环王》中的“咕噜”,失败者如《无敌浩克》里的“绿巨人”。再回到争议本身,为了解决“动作捕捉”的归属问题,2010年7月美国“电影艺术和技术学院”专门重新圈定了长篇动画的范畴,把用“动作捕捉”的电影排除在了“动画”之外。

现在看来,也许《阿凡达》并不能算是动画电影,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CG技术的使用极大的惠及了整个电影行业,尤其是动画电影产业。也正是有了CG技术,人们脑袋里出现过的所有奇思妙想和旖旎光影都一一跳了出来,以不同的造型和色泽风格翩翩起舞。

推行三维技术的先行者,当属动画巨头迪斯尼,在1982年《电子世界争霸战》首次大规模使用电脑动画制作之后,一股CG劲风席卷好莱坞。随后皮克斯呕心沥血,在1995年隆重推出了首部由全电脑制作的三维动画片《玩具总动员》,在一夜之间便风靡全球。随后至今的很多年,三维动画的时代大幕陆续揭开,像洪水猛兽一样“吞噬”着各大院线的票房,除了皮克斯一年出一部的极致精品以外,还有蓝天工作室的吸金招牌《冰河世纪》系列,梦工厂颠覆却反成经典的《史莱克》系列等等。自此,好莱坞动画就形成了以皮克斯为首的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也促使了三维动画技术节节攀升,所以《功夫熊猫》的一个角色造型有了上百万根细腻的毛发,《赛车总动员》中逼真的光反射效果与车体影子都随着视角的转动而变幻,效果完全模拟真实世界!

如果说CG技术为整个视觉产业都提供了一个腾飞的平台,那么近两年大行其道的3D立体电影技术简直就是为动画片量身定做的了。什么是3D立体电影?当我们为对面急速驶来的汽车马上要撞到自己而失声惊叫甚至抱头躲避的时候,摘下立体眼镜,才发现我们实际上坐在电影院里,对面荧幕里的汽车离自己还有好远。对,这就是3D立体电影,一种可以让观众得到身临其境的视觉冲击体验的技术。其实,这种技术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被一些电影公司使用了,但因受技术和观看条件等限制,直到近两三年的时间才全面大范围的铺开,隧一发而不可收拾。如今,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院线的3D荧幕数量逐年增加,甚至连七层楼高的IMAX巨幕也俨然呈普及之势。(当然了,这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阿凡达》。)

但是钱途无量之时必然就有浑水摸鱼之人,比如2010年上映的3D版《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效果可谓“漆黑一片”,被人戏称之为《爱丽丝梦游黑洞》,再比如同年上映的《诸神之战》,也被人戏称为“暗黄色的虚拟人物剪纸画”。以上两部电影都是采用2D方式拍摄,再经后期重新制作处理,转换为所谓3D格式的电影,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伪3D”。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拍摄方式的倒退,但之所以连“名导、大片”都会弄出这种畸形产品出来,原因就是直接用3D摄影机拍摄的影片价格非常昂贵,一方面制作方想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又想凭着《阿凡达》的3D噱头借势捞钱。

虽然3D立体电影给观众留下了不少的负面印象,但是正如一开始所说,动画片才是这种技术大展拳脚的舞台。由于动画片制作规程的特殊性,可以允许其很自然的引入原生3D制作技术,将立体画面原汁原味的呈现给大家。所以在动画片中,我们很少会见到真人电影里频频出现的“伪3D”的骗钱把戏。09年在国内公映的《怪兽大战外星人》,梦工厂第一次给我们带来了3D的震撼冲击,而《玩具总动员III》更是在一开始就按照立体电影的要求制作,堪称电脑动画最先进水平。

3D立体电影让动画片如虎添翼的同时,也不失为一种把我们捆在电影院里的好方法,它更像是一种打击盗版的利器。不过,随着3D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完善,3D高清平板电视也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3D片源也逐渐变的充足起来。而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裸眼3D技术也将被攻关成功,到那时,人们不必再佩戴烦人的3D眼睛就可以享受立体大餐了,真是让人无限期待。

品质——动画片的王者之道

虽然各种现代科技让动画片提升到了另一种境界,但单纯的技术绝对诠释不了动画片的内涵。就算是有一天技术的发展能完全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如果脱离开深层次的内涵与高品质的内容,那动画片也只是算是空洞的幻想,华丽的幻觉而已。

动画片要挖掘新的市场,早就不满足于单单取悦儿童,而在娱乐性上力求极致。他们确实做到了。皮克斯04年的《超人总动员》可谓动作与奇幻的完美结合,影片中每一秒都会引爆观众的想象力。而梦工厂08年拍摄的《功夫熊猫》则是把功夫喜剧成功移植到了动画领域,影片不仅大量引入了中国元素,更是把握住了中国武侠的命脉,比如羽化升仙和悟太虚之奥义等古代精髓。

可如果单纯具有娱乐性,恐怕还无法满足一些挑剔观众的口味,甚至会因此变的一文不值,动画片也深知这一点。蓝天工作室的作品分量和层次相比较而来有一些“低龄化”,但早在《冰河世纪I》当中就弘扬了友谊与万物和平的思想。所以到《冰河世纪III》上映的时候,其快节奏和个性鲜明的角色则被诟病为过度追求娱乐性,反而反应平平。相比之下,《史莱克》系列作品就要高明的多,虽然同样是恶搞,但在恶搞之外还能巧妙的回归到了那份真情与感动之上,这才成了经典。

 说到动画片的文艺层面,皮克斯则是当仁不让的大师,尤其体现在驾驭故事和调动情感这两方面。《料理鼠王》在07年一上映就轰动了,这部在当时被誉为影史最佳的动画片把人性发掘到了顶峰,当时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自己的眼泪竟会为一只“老鼠”而流;到了08年,《飞屋环游记》携手超凡的创意横空出世,这次的故事则更加人文化,重点落在了演绎一个老人对曾经的追忆和一路心灵的旅途。至于09年的《机器人瓦力》,虽然又回归了虚构角色,但这次描写的是爱情, 机器人之间的爱情,在唯美之外还有对污染加剧的未来世界状况的一份启示。

 以上所说的种种电影都是三维电脑动画,而且都集中在好莱坞里。但是动画片如今已经大杀四方,其影响力无疑是世界级的,所以全世界都纷纷冒出来许多动画杰作,而且大多重于内在而不屑与技术包装,真正达到了“百花争鸣,争奇斗艳”的境界。这一点从世界五大国际动画节的盛大状况就可以一窥端倪,其中法国昂西动画节已经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就更不必说素有动漫王国之称的日本了。

 相比起三大工作室来说,其他优秀动画作品大多摆脱了模型化的电脑CG,而是真正萃取了动画的本质作为骨骼:迥异的画面造型和风格鲜明的色彩。

 日本的宫崎骏可以说是动画界的“泰斗”,也是至今依然坚持手绘动画的掌门人。而他的创作也从未让人失望过,在那笔下的纵深感,那种对大自然美的释放,都无不营造了一个与现实的丑恶完全绝缘的世界。在故事层面上,这位大师的作品则被人们赞为“心灵的最后一片绿洲”,这一点在早期的《龙猫》、《红猪》中就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无法忘记《千与千寻》中对美好的寄托,也很难在生活中捕捉到《悬案上的金鱼》里的单纯与灵气,但这一切,都证明了动画片绝对不只是CG画面这么简单。而且,手绘动画的魅力仍在不断放大。入围82界奥斯卡提名的动画片《凯尔经的秘密》,不仅让我们见识到了水墨画的绝妙细腻,也更让我们领略了爱尔兰浓郁的民族文化。

 除了手绘以外,另一种具有悠久传统的粘土定格动画也骤然来袭,其代表作的文化价值之高令人咂舌。首当其中的当属来自澳大利亚的《玛丽和马克思》。这是一部导演半自传的长篇动画,其简约的造型配合诙谐的情节,对现实来了一次关于真、善、美的拷问,堪称一座人性的里程碑。另一部伟大的粘土动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则是导演韦斯·安德森个人情愫的浓缩。影片大胆的向野性坚守而致敬,以至于里面执拗的梦想是那么的令人肃然起敬。这两部钻石般的作品都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导演把自己最高的艺术寄托毫不犹豫的给了一部动画片。

 而在支架人偶逐格动画领域,永远都存在一片超凡脱俗的土地,那便是蒂姆·波顿怪诞又圣洁的“视界”。这位偏执的童话狂人,曾经花了足足十多年时间,拍摄了十几万张照片,然后经过一点一滴的精雕细琢,由此诞生了哥特式动画《僵尸新娘》。该片在2005年一举夺得数项大奖,不但让所有质疑的人闭上了嘴巴,也一举开拓了用“惊悚”表现“美”的新道路。他的后续作品《鬼妈妈》也延续了一贯的诡异风格,不过却把一个小女孩的内心世界表现的异常直观、灿烂。其实真正的哥特式动画成功于1993年的《圣诞夜惊魂》,这种色调黑暗,音乐玄幻的模型动画片新颖异常,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从此便大放异彩,一发而不可收拾。

其实通过以上的介绍不难看出,无论是三维、手绘还是定格动画,它们从低幼走向成熟,再到今天的绝对主流,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步登天的,离不开饱满的内涵的注入,离不开汪洋恣肆的想象和璀璨的创意,离不开撞开人们的心扉的情节,离不开撼人心魄,流传百世的故事。

所以,请不要再怀疑动画片的品质了,因为认为动画片“幼稚”本身就是一个很“幼稚”的观点。

突破——成就动画霸业的利器

现今动画片的品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出产数量和真人电影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虽然“动画”的曝光率绝对领跑,不过如果过于满足现状,那么电影霸主的位子恐怕也难以牢固、难以长久。

但是好在动画片一直在不断的突破自己。前面说过,动画的优势就在于极其灵活,它的色彩和造型都可以随心所欲的设计,正所谓想象力没有局限。所以当今动画的发展趋势是在商业性与文艺性之间寻找平衡,因此掐住娱乐和人文“切合点”的片子也越来越多。

举例来说,大多漫画改编电影是奔着票房去的,但是如果思想深刻一点,譬如在其中加入一些反思性的内容,就会获得相当大的回报。被封为史上最佳电影的《黑暗骑士》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这部《蝙蝠侠》的第六部电影版,一改动画片往日轻松诙谐的风格,而是板起了面孔,在全球掀起了一场严肃压抑的黑色风暴。类似的还有《守望者》,虽然情节天马行空但风格极其深沉,透漏着强烈的责任感和道义感。除了好莱坞之外,日本动漫在这方面做的也很出色,“神作”《攻壳机动队》被人们尊为《黑客帝国》的前身,《EVA:破》一举打破了日本的收视率,这两者堪称对未来科技反思的典范,对未来的预见性相当强悍。

动画片的突破,还在于对“爱”有了完全另一种诠释。由于动画片不拘泥于现实世界,留给了导演更大的空间,因此切入的角度也更加自由。描写“动物们的故事”可以说在动画里长盛不衰,而这类题材一般都会落在友谊与宽容之上。《机器人瓦力》几乎是一部没有对白的电影,里面的爱情也绝不算轰烈,但却注定会在爱情史册上留下浪漫的一笔。与之同年的法国动画《魔术师》,虽然画面复古朴实,但抒写的父爱却让人震颤。另一部黑白色彩的《玛丽与马克思》,用近乎悲剧的孤独讴歌了友谊和博爱,它就像一记重拳打在灵魂深处一般,让人哭过笑过之后还能静静的深思。

除了以上之外,动画片对角色的突破也开了影视的先河。2010年环球影视《卑鄙的我》让人眼前一亮,电影把一个头号坏蛋作为主角,故事重点落在了由“恶棍”变为“慈父”一路心理路程的转变,完全贴合了时代思想。而同年的《超级大坏蛋》恰与《卑鄙的我》不谋而合,尤其是对英雄形象的大胆颠覆,打破了电影界“以貌取人”的传统口味。千万不要小看了这种做法,这其实是一种对好莱坞刻板模式的创新。所以,“视觉尖刀”《蜘蛛侠》还仍是一个懦弱的男孩,豪门出身的《钢铁侠》则是一个不羁反骨,浪荡公子。但他们都一夜成名了。

 要想做到真正的突破,光有优秀的故事性还不够,必须结合细腻的品质才能彰显艺术价值。但是众所周知,动画片更多的是导演空想的产物,一般都没有现实的蓝本作支撑,为了避免空泛,一部片的制作时间动辄就要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罕见。而且一个人物往往配有几百个表情模型,可以说每一帧图像都是制作人员精雕细琢出来的艺术,所以,我们才会被夸张丰富的表情逗的开怀大笑,才会惊叹于对微小细节异常周全的处理。因此笔者认为,在十几万张照片中剪辑而来的《僵尸新娘》简直就是一座艺术的长廊!

 可以看出,动画片不仅耗力,而且烧钱。现在几亿美金的制作费用早已经是家常便饭,而且大多都是用于我们很难觉察到的地方。动画片往往都喜欢请来一线大腕来配音,喜欢请来豪华乐队来配乐,就是为了在抒情时奉献空灵醉人的音乐,在激烈时增加点劲气饱满的感觉。

动画片——国产电影发展的绝佳契机

毋庸置疑,人类精神生活的下一个时代是电影的时代,不是书籍,不是歌曲,也不是电子游戏。放眼中国电影的发展,诚然,我们和世界水平还是存在一定距离的,而且观影反面的矛盾也在逐渐的凸显。一方面,中国人对电影的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无穷;另一方面,国内影迷对电影质量的诉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的公映电影整体水平显然还达不到应有的要求。但是机会却来了。纵观国内电影市场,暑期档往往被国外大片抢走,但更为重要的贺岁档,国产喜剧片则是永远的主角,而这,正给了国产电影突破自己的一个绝好时机:那便是开发天生就具备喜感的动画片。

其一,在动画片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新宠的背景下,拍出一部高质量的动画片显然更容易走向国际,而且这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也更容易获得国际认可。当年袁建韬的《麦兜》一举捧走昂西动画节的最高荣誉,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其二,观众对动画片往往拥有深厚的感情基础,这种好感度对观众与片方都有利。90年代家喻户晓的《变形金刚》自然不必多说,而几乎人手一个的《特种部队》也勾起了很多童年的记忆。国产方面,《葫芦兄弟》和《黑猫警长》先后被翻新出炉,其目标也是直指70、80后的中青年。

其三,动画片的衍生品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好莱坞,电影衍生品(如《变形金刚》玩具、模型等)的收入可以高达影片总收入的73%,远高于电影本身。而且除了实体衍生品外,在美国居然连金融衍生品都业已问世,2010年4月美国电影票房已经被证券化,出现了以票房收入为标的的期货合约,可见电影影响范围之大。

其实,论述国内电影衍生品的文章已有不少,但笔者认为一种“电影生电影”的模式被忽略了。譬如,2011年即将上映的《穿靴子的猫》的猫主角,就完全来源于《史莱克》里的那个大眼睛的“萌神”,一个创意就这么出来了。因此,这种“动画链”的方式也同样值得国内借鉴。

值得庆贺的是,国产电影人似乎也都嗅到了“动画”大浪的袭来,纷纷置下大手笔。首部国产三维动画《天籁》在09年上映,向世界展示了国产 CG技术的进步;一年出一部的《喜洋洋》剧场版在尝到甜头之后,估计要把这条路走上很久,变成和《柯南》一样的模式。另外国产还有几部投资过千万的“大片”,如美不胜收的《梦》和《魁拔》——相信在那绚丽的画面之外,还另有一副奔向朝阳的美图。

 

 

                                                                              不姓柯,2011年4月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