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演员的名单看,有甄子丹、姜文出演,文武兼备,电影《关云长》的文戏、武戏理应都有了坚实的落脚点,只可惜,影片最终出来的整体效果并没有预想中的好。其实文戏有姜文压阵,保证了可看性;武戏有甄子丹指导,也没有辜负动作影迷的殷切希望,但两厢组合在一起,居然没有产生良好的化学效应,问题出在哪儿呢?问题出在编剧身上,对“三国”的重新阐释没有找对切合点,或者说没有对(内地观众)症下药,造成了一种无意识的对观众旧有集体记忆的挑衅,使得观众产生强烈的不适感。不过,观众如果能在观影前忘记关于“三国”的一切,也许这就会是一部好电影。
一、序幕关于盖棺定论的隐喻,是释疑全片的一个前提。
影片的序幕,详尽展示了曹操为身首异处的关云长准备棺木的画面,这一段影像本身包含着这样的隐喻:千百年来人们对关云长的评价已是盖棺定论。而影片以曹操的视角开始,讲述了他眼中的关云长的故事。这一节的设计已经暗含着编导抛弃传统,重塑、解构“三国”人物的用心。
二、质量上乘的动作场面。
就影片所组成的动作段落而言,作为动作导演的甄子丹还是颇费了心思。影片中有两个段落值得推崇:1、关云长和孔秀的巷战,一个使刀,一个舞枪,长兵器在狭小空间里的局限被甄子丹很细致地用影像表达出来,并通过人物因地制宜的招式变换,使得这场厮杀充满了趣味性,这一段是实写。2、另一段虚写的动作段落,其震撼的效果同样不输前者。画面中关云长只身群斗曹营将士,厮杀开始,影片出人意料地把院门关闭了,用一个长镜头拉远,只听得院内杀声震天,院门不时传来猛烈的撞击声效,门上更是被流星锤撞出了一个大窟窿,随着声音渐小,镜头复又拉近,院门开,庭院内已是尸横遍野,唯关云长屹立不倒。这一个长镜头,是本片里最华丽的篇章,是匠心独运之笔。称得上动作电影里虚实并用的典范之作。
三、把绮兰姑娘当作卧底来看,影片就会变得简单一些。
如果把绮兰姑娘当作刘备安放在关云长身边的卧底来看时,观众就不必再纠结于关云长的情感世界,误入编导的烟雾弹中。影像中关云长不断回忆的往事,其实并不是绮兰爱上关云长的理由。说绮兰是卧底,可以从影片这两组镜头看出来。一是绮兰出场亮相的画面,是以她的视角给出的一个远景,远景里的内容是曹操把关云长送到家门,两人作揖拜别的画面,紧接的是脸上充满狐疑表情的绮兰的特写镜头。在影片后面再一次出现了相对应的镜头,即关羽和曹操两人在茶舍聊天,两人击掌为誓的全景后,又接了一个绮兰偷窥的近景。随后的情节就是绮兰诱骗关云长回归刘备,遭拒绝后,绮兰立马原形毕露,向关云长下毒手。如此理解绮兰这个人物,可能观众能比较轻松地理出一条线索来。
四、观影的一个前提,那就是忘记“三国”。
唯有如此,观众才不至于陷入记忆与眼前影像的矛盾中不能自拔。本片其实很简单,主题就一个:重塑曹操的英雄形象,把关云长从神坛上还原成人。编导苦心孤诣捏造的绮兰这个人物,无非就是要把关云长从神坛上拉下来,还原成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而已。影片旗帜鲜明地地指出能够给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的人才是大英雄,而曹操就是这个论调的代表人物。片中人物数次提及的老百姓们“好好活着”朴素愿望的表达,更强化了曹操的真英雄地位,这些内涵的表达恰恰与《英雄》的主流形态是一脉相承的。
如果不忘记“三国”,当影片交代出欲杀关云长的幕后黑手居然是汉献帝的时候,你只能欲哭无泪了。
五、影片的结尾处,由曹操之口说出什么“云长之死,与刘备、孔明有关”的台词,乃画蛇添足之笔,直接降低影片的品质。这部电影其实是抽离掉历史背景下,假定性和封闭性很强的影片,落脚点就是曹操和关云长“断臂双雄斗”模式上,影片既没有对刘备有深入的刻画,又没有孔明等人物形象的出现,何来这一句莫名其妙的台词呢?这也暴露出影片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无处不在的断章取义,只撂下一句下结论的话,而不能有效地组织起素材使得影片能自圆其说。也许观众能在其中几句台词中感受到颠覆历史的快感,但却缺乏相应的佐证的情节给予有力证明。
六、曹操给关云长下春药一节,乃是最大的败笔,这等龌龊勾当与影片重塑曹操的主题相悖。也许编导意在强调关云长的“忠”,但不幸的是,这一把双刃剑同样往曹操脸上抹了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