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在概念上将灾难片和探险片分开,灾难片大多基于想象而可尽力夸张,而探险片大多基于事实情节真实可信。在灾难片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逃生,而在探险片中我们往往看到“找死”。而我喜欢的片子是那种有探险成分的灾难片,说白了就是有找死成分的逃生片。纯粹的逃生和纯粹的找死都不能构成一部精彩的电影,逃生可以体现自然的伟大,敢死则可彰显人的勇气。
在地球灾难频发的当下,灾难片反而减少了。因为悲剧如果发生在你的身边,你就很难再拿它来娱乐。相比之下近年逐渐增多的探险片刚好可以让我们在灾难面前重新鼓足生活的勇气。
《洞穴》的情节并不能支撑起足够的大场面,一个在洞穴潜水逃生的故事很容易让重口味的影迷失去兴趣,谁都不太情愿在漆黑的影院看一部漆黑的电影,就算是3D又能怎么地。此片的小众定位注定了它有着不酸不甜的票房,好在卡梅隆大方地将自己的3D设备借给了剧组。不过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卡神是想借着这个好机会完善自己的3D设备。
不过此片在3D影像上的出彩以外,在对死亡的探讨上也比以往的探险片更进一步。影片不止一处出现了将探险者溺亡的情节,而片中领队弗兰克的理性和果敢也给影片创造了理性探讨死亡的空间。如果在探险过程中,一位队友不幸受伤,在无力回天的情况下你有三种选择:一,把他安放在一处地方,让他自生自灭;二,不管伤得多重也要抢救,救到他死为止;三,让他速死,减少他的痛苦。理性的人会选择第三种,感性的人会选择第二种,懦弱的人、怕担责任的人如药家鑫之流,会先择第一种。不过,不管是哪一种处置方式,在道德与情感方面我们都难以绝断,在影像的表达上,偏向于哪一种都会糟到不同人群的诟病。所以大多数影片都尽量避免这种情节的发生。
比如在逃生过程中,卢克摔下崖壁,一般影片在这时就已经给卢克叛了死刑,他就不该在后面的情节出现了,这样也就避免了上文提到的三个选择的困惑。而影片却安排了卢克浮在水中奄奄一息的情节,救又救不活,但又不能撒手不管,在这时就需要弗兰克这种理性的探险哲学家出现,“他的生命不是只想舒服度日,而是真的去体验冒险。”卢克和弗兰克显然达成了默契,真正够铁的哥们儿就是在你将死的时候帮你一把,让你死得更有尊严,突然想起了《非诚勿扰2》,我就是这个意思。
在探险过程中,每一个队员都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而领导者则要对全队的生命负责。探险片中的弱者和经验不足者往往难以活到最后,片中维多利亚的死早在情理之中,以往影片的处理方式是大家默然表示节哀,而此片却借弗兰克之口冰冷地陈述维多利亚该死的三大罪:“她经验不足却选择到这里来,选择潜水却不穿防寒服,她选择使用刀子。”弗兰克缺少人情味,却告诉我们,在探险过程中对自己的遇难负最大责任的应该是遇难者自己。
探险的冲动感性而浪漫,但在面对探险中的死亡时,此片一改以往影片在人性道德上的模棱两可,代之以冰冷地理性考量。也许当我们真的遇到影片类似的情境时,会给我们将死的勇气,理性地面对自己和他人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