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天堂电影小组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第一滴血4》:英雄迟暮

$
0
0

    已记不清是何时何地第一次看到《第一滴血》,只记得当时完全被它俘虏,从此成为兰波的忠实影迷。很多人都喜欢《第一滴血》,当然也有很多人喜欢兰波,可是很多人喜欢的只是影片中的血腥打斗和兰波的杀人本领。这仅仅是《第一滴血》的外在表象,离开丛林的追逐和枪林弹雨,影片仍然是优秀的影片。这句话是从孔庆东那里现学现卖的,他在“百家讲坛”的金庸作品解读中,就是如此高度评价《神雕侠侣》一书的。《神雕侠侣》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爱情小说,即便是剥离武侠小说的江湖背景和绝世武功,它仍然是一部优秀的爱情小说,它可以不是关于杨过和小龙女,而换成一个记者与电视台工作者,因为小说之所以优秀并不在于武侠这个幌子。

    许多人习惯把《第一滴血》系列称为《第一滴血》《第二滴血》《第三滴血》和《第四滴血》,如此一来当然有利于影迷们记住影片的序列,而且在各集中兰波的确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流出不止一滴的血。其实这部影片的名字只有一个,那便是《第一滴血》,而这第一滴血便是第一集中兰波被迫无奈奋力反击时所流的,这开启了兰波与社会的抗争。我还是喜欢电影本身的名字,《约翰蓝波》,普普通通却又掷地有声,它没有过多的渲染也没有过分的修饰,兰波就是兰波,没有保留也不会屈服。

    在之后的日子里这部缺少精彩台词的影片我又看来很多次,但每次看都会沉浸其中,没有丝毫的厌烦。许多人头脑中的兰波经典形象是那个赤膊上阵拿着冲锋枪的铁汉形象,而我却有自己的兰波。那个兰波固然极具感官冲击力,可是我总觉得那个穿着破牛仔服的兰波是最经典的。一身破旧的牛仔服,肩上是一个随军背包,眼神迷离的走在寂寞的公路上,一言不发却又玩世不恭。正是这样的扮相,惹恼了平时欺行霸市惯了的警察,却成功地俘获了影迷们的“芳心”。想起兰波,我的脑中总会浮现出那个翻着白眼说话有一搭没一搭的牛仔,生硬的话语中是一个超级战士的冷峻和尊严。

    记得大四时上电影选修课,讲课的老师经常会拿《第一滴血》说事。虽然这是一门无关大碍的必修课,可是我的热情空前高涨。因为除了理论课,我还可以在课堂上欣赏到好多电影,正是在那时候我接触了《大逃杀》《三轮车车夫》等一大批平时难得一见的经典影片。老师曾经对《第一滴血》进行过深刻的分析,兰波和警察的冲突其实不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是个人与体制之间的斗争。在政治层面上,兰波是一个违反乱纪者,是一个与现有体制格格不入的不稳定因素。可是观众都会不由自主地站在兰波的立场上,同情他、支持他,甚至在心里帮助他,巴不得那些无用的警察早点完蛋。兰波是一个反英雄,某种意义上正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成为却又希望成为的角色。中国电影似乎就缺少这样的品质,我们不敢如此堂而皇之地将个人与体制之间水火不容的状态展现给观众,而美国则有这样的优良传统。从《华氏911》到《生死狙击》再到《谍影重重》,这种优良传统还在不断地延续,兰波精神不会随着兰波的老去而消失。

    我们可以简单地回顾前三集中的兰波。第一部,也是兰波形象最丰满最成功的一部电影。在这集中,兰波是为了个人与体制、国家为敌,从一开始的被迫防卫到后来的主动出击,这是一个美国越战军人对国家的“报复”,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对越战的反思。第二集中,兰波再次返回越南,而这次他是以顺从体制者的身份出场。在上校的介绍和劝说下,他以囚犯的身份前往越南解救美军俘虏。结果他再次成为了体制的牺牲品,国家再次抛弃了他。虽然他再次大开杀戒,可是他乃是为了战友、为了生存,更为了能够回去向国家讨回一个公道。第三集中的兰波俨然是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士,虽然还是使用自己强壮的身体,可是他只是为了维持生机。但为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上校,兰波孤身前往阿富汗。几乎是凭着一己之力,救出了上校,并帮助阿富汗人民消灭了残酷嗜血的俄国入侵者。兰波俨然成为一个世界和平主义者,他终于意识到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以暴制暴。

    二十年后的兰波终于显出了老态,前三集中的兰波似乎成为了一个不老的神话,而此时的兰波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他依然在外地游荡,依然在寻找着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价值和意义。也许他将这样老去,带着战争的伤痛和一身的本领,老死于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可是一群人道主义者唤醒了兰波,兰波为他们(主要是她)的精神所感动,他再次拿起锋利的匕首,投入到了杀戮中。这其实是第三集兰波的延续,是兰波个人英雄主义的延续。影片中兰波老当益壮,杀起人来似乎比前三集中的更加冷酷无情。比如明明可以掐死一个人,却要将对方的喉管抓下;比如明明可以用手枪打死一个人,他却偏偏瞄准他们的头部;比如明明可以用匕首轻松杀死对方,他却要用匕首将对方整个脑袋削下来……影片中的杀戮极具视觉效果,实在是让兰波迷们大呼过瘾,对小孩子应该是少儿不宜的。

    我想以后应该不会再有兰波了,不是因为史泰龙已经垂垂老矣,否则我们完全可以再物色一位新的兰波。之所以不会有兰波,是因为兰波已经不再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兰波了。通过第四集中的战争洗礼,他从她的身上获得了新生。他终于认识到祖国、家乡、亲人对他的意义。这不是他对体制的妥协,这是他和体制的和解,是他战胜自己心魔的再生。影片最后,那个身穿牛仔服的兰波再次行走在美国乡间马路上,但他已经没有了以前的怨恨和孤傲,他是平和的,也是坦然的,他将在家乡的亲人中慢慢忘记战争带给他的伤痛,医治战争带给他的心灵创伤。这是一个崭新的兰波,远离战争远离杀戮,也许我们会因为那个驰骋沙场的兰波消失而遗憾,但我们还是希望兰波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兰波,一路走好……希望不要在战场上再看到你的身影……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