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观音山》一片在东京获奖,相信于此同时声名大噪的还有该片的导演李玉。在2005年因《苹果》一片的被禁,李玉这个名字也许已经在当时被不少人熟知。这位以纪录片起步的导演,至今为止已经拍摄了四部故事片。其中,《红颜》曾入围威尼斯电影节,《苹果》也曾在国际上获得多个奖项,最近的《观音山》获得的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和最佳女主角。李玉的这几部电影无论是从选材上,还是从影片的风格上都有一些内在相似的东西。以下主要是以两部影片《苹果》和《观音山》来对李玉电影的主题和影片风格进行了分析。
二 、李玉电影主题的选择虽然李玉电影的主题侧重点不同,但是相似的是它们都体现出一种对于社会底层人物或曰小人物的关注,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苹果》中的刘苹果是大城市金盆足疗的一名员工,她的丈夫是外墙玻璃清洗的打工仔;《观音山》里三个高考落榜的青年人流浪在城市的底层等等。这些对底层人物生存状态的表述始终贯穿在她的电影中,成为她影片的一贯的主题。
(一) 无奈的命运李玉曾说,喜欢拍关于人本身的电影,把人摆在正中间,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中,不仅能呈现一种迷人的情绪状态,还能洞悉到人性的深处,那些背叛和爱意的根源,这些都非常让我着迷。”1而她电影里面的人物往往体现出一种面对命运的茫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常常是不协调的。而特殊的家庭关系成为这个无奈命运的一种载体。
李玉电影里的家庭总是不完整的或者说不那么和谐的。《红颜》一片中上中学的小云意外怀孕生下的孩子被母亲告知死了;《苹果》中金盆足疗的老板一直在外拈花惹草,因为强奸刘苹果而引发的事件最终和妻子离了婚,刘苹果也最终抱着孩子离开了那些是非,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安坤。《观音山》中因车祸逝去儿子的常月琴(张艾嘉饰)最终选择了自杀;南风有一个酗酒成疯的父亲,丁波失去了母亲与再婚的父亲不合。所有电影主角生活的环境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人物命运的走向。
“艺术创作主要反映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环境” 2马克思也曾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这种特殊的家庭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物的命运,它的不和谐也增加了人物自身心理的矛盾性,刘苹果徘徊在两个家庭之间,常月琴徘徊在生与死之间,南风等三个落榜的年轻人徘徊在现实与未来之间。这种不和谐的环境使人物缺失了爱的呵护,带来了小人物对于命运的无奈,对于人生的彷徨。环境是为塑造典型人物而存在的,人与人的关系塑造好了,这也就为主题的更好呈现打下了基础。
(二) 无根的漂泊上面提到的家庭环境是造成无根漂泊的一种原因,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刘苹果和安坤作为大城市里的洗脚妹、打工仔,他们存在于社会的底层,算是一种弱势群体,本来就引不起社会的关注。他们住在狭小的、脏乱的环境,连堕胎都不敢去正规的医院,而是偷偷摸摸地抄下小广告上的地址。他们是大城市里不起眼的一族,甚至不知道哪天就会失去那份微薄的、卑躯的收入。事发后,刘苹果、安坤行走在那到处是积水的脏乱的小区,那样的无助与迷惘。他们也曾想着去反抗,而那也仅仅是恶作剧似的拔掉金盆足疗的老板汽车上的车标,来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也仅仅是吃了亏还哀求老板不把自己开除,保证一切都不再重提。他们没有谁可以依靠。而最终刘苹果带着孩子出走时,在那样茫茫的世界,她又能走到哪里,无非是又开始一段新的漂泊。
《观音山》中三个高考落榜的年轻人相依为命。在那样一个对人生对未来充满困惑的年纪,他们都没有从家庭得到应有的温暖。如前面所说的,南风有一个酗酒的父亲,而母亲又是那样的软弱无能;丁波失去了母亲又与再婚的父亲不和,肥皂的父母也撒手不管。他们就流浪在社会的边缘、社会的底层,靠酒吧卖唱,靠时常躲避警察的摩托车载人维持着生活。影片中他们搭上不知驶向何处的火车的镜头出现过多次,经常无目的的徘徊在铁道旁,桥洞下,那样一种迷离的眼神,那样一种困顿的状态无不显示了这样几个年轻人对于人生对于未来的迷惘与茫然。当他们刚刚的要从一个陌生的出租给他们房屋的阿姨那里得到些依恋时,她却因丧子之痛终无法解脱而选择了自杀。影片的结尾,三个年轻人在观音山爬上了火车驶向远方。这个镜头跟岩井俊二的《梦旅人》里的镜头有些相似之处。虽然《梦旅人》中是三个精神病患者的追寻,此处是三个青春困惑的年轻人对于未知未来的一种追寻。同样是流浪与漂泊,只是前者最终找到了“终点”,而后者依然是一种未知与迷惘。
三 、李玉电影的艺术风格
(一) 纪实片的拍法
李玉的电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摄影风格,就是手持摄像机的一种新闻摄影常用的纪实性的拍摄手法。这也许跟她以纪录片起步开始自己的创作有一定的关系。新闻摄影多用于纪录片的拍摄,它的一个很明显的效果就是能够增加所拍摄事件的真实感。那种摇晃的镜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李玉的电影多涉及现实题材,因此新闻摄影手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
《苹果》一片一开始就用新闻摄影的手法拍摄了大城市耸立的楼群,交代了环境背景,晃动的镜头甚至带给人一种眩晕的感觉。后面纪实性的拍摄手法的运用更使得摄像机像一双偷窥者的眼睛无孔不入。特别是刘苹果喝醉酒后误入老板的房间被老板强暴的那一片段,镜头是那样的冷静或者说有些残忍的记录着,在满足人们偷窥欲望的同时,也推动了人物关系冲突的进一步激化。此外,穿插在故事情节中的街头人群万象的空镜头,像是街头的抓拍,既起到一个时间过度的作用,又能给观众带来思考的空暇和对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预测。
《观音山》里也是整部电影都用了新闻摄影的纪实性的拍摄手法,其中常月琴回忆的5·12地震的那段更是采用了类似于地震现场拍摄的记录资料。那些破败的房屋、晃动的镜头、慌乱的人群就像真的在现场一样,也让稍微有些释然的常月琴又把那些痛事回忆起来。也为后面她最终还是选择了自杀,来了结心中的无法化解的心结做了心理上的铺垫。
李玉电影一贯采用这种摄影方法也应该与她的电影经常涉及的题材有关。她的电影经常涉及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经常揭示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因此,这种拍摄手法就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使人们对于这些人给予关注,对于社会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
(二) 文艺片的剧情上面说到李玉电影的主题大多偏向于对小人物的关注,而且她的影片大多采用新闻摄影的纪实性的拍摄手法。 因此无论从题材还是拍摄手法,李玉的电影都体现出一种纪实的性质,但是她的电影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纪实。她的电影不是对真人真事客观的记录,并不以真实为主要的目的,而是带有非常明显的表演性(几乎都是请的很著名的演员扮演,比如梁家辉、范冰冰、张艾嘉、佟大为、金燕玲等)。虽然影片在题材和拍摄手法上有所涉及,但是实质上还是不折不扣的剧情片。只是因为题材的特殊性,或者也可能是她本身延续的纪录片拍摄的习惯,或者也可能是因为降低拍摄成本等等,但无论是哪种原因,本质上还是剧情片,甚至带有一点文艺片的性质(如《观音山》文艺性就比较强一点)。
《苹果》一片就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有一条由冲突的动作引起的内在的情节线索,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观音山》这部电影没有特别明显的矛盾冲突,甚至找不出故事发展的高潮,这部影片更像是一种线性的散文电影。影片中更多的体现为人物之间性格上的或者说情感上的抵触和差异。比如,丁波和父亲情感上存在抵触,一直以为是父亲害死了母亲,因对父亲的再婚不满,在父亲婚礼当天喝酒闹场。还有,比如南风跟酗酒的父亲不合,在父亲的病房拿酒虐待自己。随着故事的发展,三个年轻人遇到了出租房子的常月琴。他们之间由于性格的不合、生活方式、生活经历的差异等一开始并不能互相适应。经过一系列事件,比如常月琴割腕自杀被三个年轻人挽救,南风被丁波伤害后心情难过在常月琴哪里寻找安慰与她睡在一张床上等一些细节后,他们在感情上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因此,整部影片更多的体现为人物之间感情上的变化,这种淡化情节的剧情片更能够接近生活,更关注人物的心理描写,这也是这部影片有些像文艺片的一个部分原因。
因此,从题材、主题的选择和拍摄手法看,李玉电影具有一种纪实的性质,从剧作方面看又是符合剧情片的模式。由此可以看出她的电影是一种纪实性质的文艺片。但是她的这种纪实性的文艺片与中国代表性导演比如第六代导演又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比如她的影片相对来说故事算是比较温和,镜头也不是那么的冷酷等,我认为这是比较明显的一个区别。当然还存在的其他方面的区别,这里就不作陈述了。
(三) 音乐的运用“电影音乐基本上分成两大类:一是故事空间内的音乐,又称画面音乐或写实性的音乐。二是画面外的音乐,又称表现性音乐或假定性音乐。” 3李玉的电影大部分属于第二种情况。李玉电影里的对白相对来说是较少的,她的电影里经常有大段的空镜头,或者只有人物而没有对白(这个也可以看作空镜头)。这时候音乐就填补了声音的空白,也起到了烘托气氛,表达情绪的作用。
《苹果》里开头四分多钟的时间里出现的楼群、车辆等都用了配乐交代环境背景,从七分五十多秒到第九分钟左右连续的一个长镜头拍摄的楼群最终摇到安坤(佟大为饰)在刷高楼的玻璃,交代了人物的工作环境(也即交代了人物的社会地位)。刘苹果被老板强奸后,她和安坤走在脏乱破败的小胡同,没有对白,音乐在这时起到了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这时候对白可能是无力的,画面的音乐反而能够起到强有力的效果,将人物此时的痛苦、困惑、茫然等复杂的心情加以烘托,增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感。从影片的五十分钟起到五十二分钟,所拍摄的城市的各种景象,街头、人群、夜总会等等配上重复的似乎有些单调的音乐,即形成时间上的过度又展示芸芸众生的一个缩影。在影片的结尾又再次出现那些楼群,那些街头的人群和车辆等城市的一些景象,配着同样的音乐,像是一个轮回,既与影片开头呼应又像是一个暂时的终结,给观众留下思考的余地。
《观音山》一片里第五十二分钟到五十八分钟左右,没有一句对白,三个年轻人爬上驶向莫名远方的火车;常月琴自杀被救活依然是处于一种沉痛之中,重复着没有新意的生活。音乐在这个地方就烘托了他们的心情,加强了感染力。影片一小时零一分左右到一小时零两分左右,当常月琴看到因地震留下的破败的楼房时,又回忆起那场结束儿子生命的事件,音乐的运用衬托了她的悲痛的心情。影片中三次三个年轻人爬上火车兜风,在前两次影片都配了相同的音乐。如果那还是带有单纯的、淡淡的哀伤的话,那么最后一次,他们乘火车离开观音山时的音乐则有明显的哀伤的基调。他们失去了才刚刚互相了解或者刚刚可以互相依靠的常月琴,像失去了甚至可能比自己亲人还亲的人。音乐加强了这种伤痛,失去“亲人”的痛,成长的痛。
当然,李玉影片的配乐也用到了第一类。它更多的是展示了人物的身份。比如《观音山》影片的一开始就说明了南风的身份是个酒吧的歌手。常月琴唱戏曲说明了她的工作背景。当然也有烘托内心情感的画面音乐,比如南风回到家乡跟朋友一起唱歌时的一段,就表明了她被丁波伤害后的伤痛等。
(四) 人物与空间环境的融合空间环境在上面提到过,这里将作更加详细的分析。空间环境往往是零碎的,但是通过恰当的组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对人物进行了限定。李玉电影中的环境和人物之间发生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或成为人物行动的某种依据,或成为渲染人物思想情感的重要依据,或成为人物命运的暗示或指引。
《苹果》影片一开头便是林老板驾着一辆奔驰行在城市的街道上,显示了他的身份。接着便是穿梭的车辆、耸立的楼群。在大城市里流动的车辆既表明了人物的生活环境,似乎又暗示了一种不稳定性。那高耸的楼群与影片下面刘苹果和安坤的居所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此外,安坤的出现是在高大的楼上刷玻璃,刘苹果是在帮人洗脚,这些都暗示了人物的身份,也为人物后来在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冲突及迷失奠定了基础。
《观音山》一片空间环境的设置也是多样的。三个落榜的年轻人,就像城市里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一样,他们没有生存的技能,酒吧、歌舞厅就成为他们经常出入的场所。酗酒、打架,但也许他们的本性并不坏,只是暂时找不到一种出路。因此,偷爬列车出行似乎就成为他们迷茫与成长困惑的一种宣泄。影片中的列车可以认为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就像这几个年轻人的未来一样,前进着却不清楚下一站是什么。而影片中常月琴这一人物环境的设置大多是封闭的房间,空旷的屋顶,孤单的行走在来来往往、行色匆匆的人群。这些环境本身就给人一种压抑、封闭、无法交流甚至无法挽救之感,这与人物丧子之痛的心理状态契合。影片后半部分,观音山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对人物命运走向的一种暗示。此后南风与父亲作了一个了结,与丁波确定关系;丁波也与父亲作了个了结,化解了之前一直怀恨在心的疙瘩。常月琴更是与这个世界,与儿子去世带来的遗憾和伤痛作了了结,在捐助整修完观音庙后她便跳崖自杀,留在了她认为可以长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观音庙也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
结语李玉目前在拍片数量上虽然还不是很多,但是质量上还算可以,已经略见她的风格。以上所述也仅仅是从她的电影《苹果》和《观音山》这两部代表作出发,在她的影片的主题跟艺术风格方面所作的很少的一点分析。正如她自己曾说的,她喜欢拍人本身的电影,把人摆在正中间,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她的这两部电影就体现出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电影中人物无奈的命运和无根的漂泊成为她一贯的主题。在艺术风格方面,她的电影属于用纪实手法拍摄的文艺片,表现性音乐的运用恰当的配合了主题的呈现和人物的塑造等等。相信随着她以后的创作,会有更多的电影批评家和影评人等对她的影片加以解读。期待李玉,也期待华语影坛会有更加优秀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