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天堂电影小组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放出心中的魔鬼——《死亡实验》

$
0
0

   实验是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场心理实验,实验以15美元一天征募了24名大学生,将其分成两组,一组扮作狱警,一组扮作囚犯。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十五天,但到了第六天就宣告终止。终止的原因是该实验对扮演囚犯的实验者造成了伤害。

 

  2010年美国版翻拍自2001年德国同名电影,两部电影从人物结构、剧情发展、拍摄手法甚至几乎完全一样,例如:参与实验的人都是被高额金钱所吸引、模拟监狱苛刻到近乎不人道的规定、狱警与囚犯之间的冲突由一场篮球开始、第一天吃饭时冲突加巨、狱警们第一次采取行动时使用的都是灭火器;77号是“囚犯”挑头的、一人被虐致死(德国版68号、美国版51号)、一人冷俊不多话最后成为77号最得力的助力(德国版38号、美国版17号)、77号被剃头及侮辱、狱警中有一人心理阴暗到极点、一人试图帮助囚犯而被“同事”揍了一顿、一人企图完成一次性侵犯。这种相同甚至体现在一些镜头的设定中:实验开始时对参与人体检时播放的交错闪动的画面、77号被关在黑暗环境时的热成像画面(德国版为黑箱子、美国版是一个水管)、最后搏斗时77号握住狱警刺向自己的刀子等等等等。

  完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两版电影的相似度高达90%,而大多数的翻拍电影都会陷入比不过原作的怪圈,但《死亡实验》这部电影似乎逃过了一场被口水淹没的命运,这两部电影就算是连在一起看也会有些许不同的感受。

  美国版较德国版时长短了近半小时,缺失的情节是科学家与医生(观察者)的戏份,德国版中的狱警们可以和观察者交流对话征求意见,囚犯们也可以在提出申请后与观察者交谈,狱警们是可以“下班”回家,并且由实验方安排了一次亲属“探监”,美国版将实验监狱的地点也从医学院地下室搬到了一个偏僻的地点,参与实验的狱警和囚犯都身处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实验环境,只有冷冰冰的摄像机是外界相通的。德国片比较忠实于斯坦福监狱实验,美国版做出的改动使得电影所有的情节都集中到了实验监狱的封闭环境中,虽然缺失了观察者的角度而能够从摄像机的特写镜头中明确地感觉到坐在监视器前的人们应该也是在观察在争论,这种类似《异次元杀阵》的设定使得情节更为集中画面也更具一种压抑冲击。
  两版人物设定中区别最为明显的是主角“77”,在德国版中他是一位出租车司机,决定参与实验之前先去找了一位报社朋友,在要到一套伪装成眼镜的摄像机的同时也担负起深入实验地进行实地采访记录的任务,记者的身份让他在与狱警们发生冲突有一种故意挑事的心理;而美国版中的77号虽然嘴上说自己是个和平主义者,骨子里却韵含着一种暴力的反抗精神,他的信仰并非是以暴制暴却只能用暴力来反抗暴力,他的“挑事”是一种完全自觉的行为,他只是不服气罢了。德国版中的68号与美国版51号都是生活不如意的懦夫,希望自己能够羸得哪怕只有一次的尊重,不过其内心的软弱已经注定了最后的结局;德国版38号与美国版17号分别被设定成为军人和囚犯,他们都曾经生活在一个有着严格纪律限制的地方,参与实验的过程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隐忍是他们面对封闭环境的对策,平静地渡过两个星期的实验拿钱走人是他们的目的,只有在事态真的发展到了无法控制的时候他们终于挺身而出站到了反抗的第一线。


  众多参与实验的人群中挑头对囚犯实施虐待的狱警也很值得注意,这个应该被称为“反面人物”的角色最能够体现出“放出心中的魔鬼”这个我胡扯的标题:一个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正常人身处封闭环境之中并且给予他们一些特权时会发生什么?

  两版电影中的狱警在参与实验之前都是循规蹈矩的老实人,权力离他们很远,碌碌无为也好默默无闻也罢,平淡无奇的生活方式已经磨去了他们的锋芒,从他们在第一次使用灭火器教训囚犯之后的性兴奋表现来看,他们与自己妻子的关系似乎也不是太和睦幸福,可是这样的人一旦手中掌握了权力并且能够利用这种权力去满足内心隐秘愿望时,心底的魔鬼就被放出来了。参与实验的另外几名狱警一开始只是恶作剧般地想要玩一场游戏,就像小孩子玩国王审强盗(一种卡片游戏,80年代的朋友们应该还记得)一样只不过是扮演了相对强权的一面,而一个内心深入隐藏着魔鬼的人们会提出一些游戏参与者根本想不到的主意,而这种发号施令的感觉正是一个走在大街上根本没有回头率的人根本没有办法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感受得到的。


  大家都是狱警,为什么其中之一能够脱颖而出成为“领袖”呢?因为这个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以及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做俯卧撑、用灭火器、逼迫囚犯赤裸身体、剃去囚犯的头发等等非暴力形式的虐待方式还真不是一般街头小混混能够想出来的,“要控制局面就要让他们害怕”这样的理论也并非一个文盲能够提出并完成实施过程的。这还真叫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斯坦福监狱实验本来的目是想要调查人的虐待心理是先天还是后天,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由于监狱的特殊环境使得狱警的行为更加暴力,到后期有些严重的甚至以惩罚囚犯为乐,所以虐待心理是能够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后天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德国版似乎更接近实验本身,狱警与囚犯都有挑动冲击的行为,狱警们想要树立起权威,囚犯想要挑战权力,权威的滥用与反抗的升级最终导致事态发展到了一个完全失控的局面,当精神崩溃后双方开始了恶意的施虐报复性的复仇;美国版体现出的是权力给人的内心带来的变化,篮球场上的小插曲由德国版中的一团和气的嘻嘻哈哈升级成为了见血的小冲突,狱警们的行动成为了事态失控的导火线,当铁门打开阳光照到人们脸上时,一切都归于平静,实验的参与者们并没有将怒火延续到心理学家的地盘,而是选择了面对媒体讲述几天来的非人道遭遇,等等法律能够带来公正的绝断。
  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一争论在东西方文明中已经被争论了几千年。在我看来,上帝既然给予人类思维,那我们就应该在挥动拳头之前先停下来想一想。
  实在不行就多出门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晒晒太阳吧,在明朗的阳光下坏点子都会少一点。

#死亡实验/Das Experiment(2001)

死亡实验
Das Experiment
(2001)

  PS:无论斯坦福监狱实验带来了多少争论,实验本身也给参与者带来了无尽的心理伤害,最终的实验也导致了关于监狱虐待一条新法律的诞生,这个结果还是好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75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